電影訊息
擺渡人 See You Tomorrow

摆渡人/酒国英雄之摆渡人/摆渡之人

5.1 / 795人    n/A

導演: 張嘉佳
編劇: 張嘉佳
演員: 梁朝偉 金城武 陳奕迅 楊穎 張榕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6-12-27 00:45:02

從《擺渡人》聊我的小眾審美


從豆瓣鋪天蓋地的一星評分,左右顛倒的成群站隊的吃瓜群眾,來聊網民觀影現象。從和王家衛來聊我的小眾審美。從張嘉佳來說,毒雞湯是給你編造夢想,而讓你熱愛生活,我絕不認為雞湯。


  平安夜看完《擺渡人》來說說我的感想。

  豆瓣里,對《擺渡人》評分基本都是一星,短評裡的內容千篇一律:
「張藝謀,對不起,我向你道歉,《長城》8億票房一點都不水。」
「王家衛,你到底欠了張嘉佳多少錢?」
「金城武,你沒錢我養你啊?」
「現在寫書的怎麼都這麼喜歡拍電影?然後就開始無腦吹外國電影」
「張嘉佳和王家衛之間差了100個郭敬明」
  
  慢慢,豆瓣裡的影評開始了一邊倒。寫影評的人,開始不帶腦子。要嘛無腦吹,要嘛就是無腦黑。再也不見當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夥爭相討論,時而帶點火藥味,但是又和和睦睦那般場景了。
         
之前《長城》出來,罵張藝謀;如今《擺渡人》出來,又罵張嘉佳……大家都比較閒,這個社會又浮躁,罵一罵倒也沒啥,只是我特別想問那些罵的人:你們真的看電影了嗎?

《長城》作為一部電影,確實存在著情感方面粗糙,外國角色在台詞方面令觀眾產生不適。尤其時邵殿帥死的那一幕場景,極其敷衍,令我在影院尷尬症都快犯了。可是,當我搶先看了《長城》我的朋友問我,好看嗎?我依然會對他們說:
「氣場很足,但是情感不夠細膩。給個70+吧」
「70+就是值回票價了。」
什麼時候我們的眼光開始變得這麼高?電影,本就是週末陪朋友,陪家人去電影院度過這一兩個小時的時光,看完電影一起坐下來吃個西餐,吃個火鍋。電影好看就多回味一下,然後聊聊家常,工作學習。

1st你花一張幾十塊的電影票,你到底要看到怎樣的影片才能滿意?胃口變得越來越刁,隨著欣賞水平的提升,我們是不是更該提升我們的藝術修養,和度量?
2nd再者就是網上一些「吃瓜」群眾,人家噴我就跟著噴,人家吹我就跟著吹。
3rd另一些就是所謂專業「影評人「。顛倒黑白,不具備專業影評人的職業素養,職業信仰。顛倒黑白。15年全國兩會上,記者採訪馮小剛時,馮導就說過。自己曾傾注所有心血拍了一部《1942》,反而再觀眾的評論和口碑上比不上自己隨便搞搞的《私人定製》。這曾是馮導心中的一個心結,為什麼大眾會追捧那些毫無營養的商業片,反而對那些有內涵,有價值的電影嗤之以鼻。

最後採訪尾聲馮導說到,這件事反而更加堅定了我要拍有價值,有誠意的電影。我會堅持自己,無論如何不拍我鄙視的電影,那部份人,我不伺候。
其實,我們可以回顧《夜宴》,《1942》口碑上的慘澹,《夜宴》更是票房口碑雙失敗。但是其實,這兩部電影,要比那一年絕大多數電影,都要有誠意的多。

這其實就是我在正式影評之前想要表達的觀點——中國的電影市場雖然紅火,但亂象太多:爛片往往被誇上天,藝術佳作需要下跪才能求得排片,一部電影得不到與其相匹配的誠實評價,觀眾太過輕易的就被水軍忽悠——人家罵,他們也跟著罵;別人捧,他們也跟著捧,完全沒有獨立且中肯的判斷!更奇葩的是,不管罵還是捧,他們都是在沒看電影的情況下出的反應!
《擺渡人》電影打動觀眾的是裡面的人情,人物做的極細,每個人物都像小時候的遠親近鄰,每個都不完美,但各有親近真摯之處,都很值得尊重,也值得疼愛[18] 。另外在幽默方面,大部份觀眾都認可,但也有少數觀眾認為搞笑太硬,而感動與否則更加個人化,有觀眾深表觸動,也有人認為缺乏深度討論、沒被感動——《百度百科》

《擺渡人》真的有那麼爛嗎?藉著這個機會,我想聊聊我心中的王家衛。
 
 作為我最喜歡的華語三位電影大師之一,看完不可否認,《擺渡人》有一些問題,但不應該差到被打一星的地步。

 王家衛一直是一個很受爭議的導演。不喜歡的人說「矯情」,喜歡的人又往往打出高分。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始終不能被人琢磨不透。而小眾的王家衛與小眾的張嘉佳的,第一次這麼大面積的曝光在大陸群體面前,勢必是有爭議的。第一波罵完的觀眾,也都冷靜一下,真的有那麼差嗎?

1、愛情依然是母題

作為「沒有劇本星人」,王家衛的電影,都來自於「概念」,然後不斷豐富成故事。
《擺渡人》能吸引王家衛的,不在於其故事,而在於其【概念】。
《擺渡人》同名短片小說中,小玉和暗戀的畫家馬力,在馬力最失落的時候陪他度過,卻在馬力重回巔峰時遠走。明眼人都知道,小玉喜歡馬力,卻最終未在一起。從一開始,這註定就是王家衛的故事。這是王家衛的母題——【愛情】。
而愛人的人在王家衛的電影中每每都是「不圓滿」。
《旺角卡門》里,用力愛的張曼玉落得「痴心錯付」;
《阿飛正傳》中,張曼玉與劉嘉玲通通被張國榮拒絕;
《重出森林》中的金城武、梁朝偉,更是一開始就是失戀收場。

2、時間&記憶貫穿始終 「擺渡人」作為「低配版備胎」註定是過客,三對愛情的結局註定不圓滿
而這三對的關鍵詞失憶、記憶、唸唸不忘……又指回了王家衛的另一個母題——【時間&記憶】。

《擺渡人》中「歲月版」推廣曲《十年》的出現,更強化了「時間」的概念——三對均糾纏十年。十年前,AB認識鹿晗;十年前,金城武與張榕容熱戀;十年前,梁朝偉失去杜鵑。都是十年,卻也層次分明——相遇、相戀、失去。同時,全篇的高潮——酒吧高爾夫第九洞,同樣將問題指向時間&記憶。梁朝偉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是「哪一天」?AB說:是當擺渡人的第一天熊黛林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用畫面給陳奕迅的獨白「2008年7月29日……」,你以為熊黛林是想起來初見陳奕迅的第一天?其實不是,她想起的是與陳奕迅分手的那一天。這一刻她後悔了,所以才會有後面陳奕迅酒醒入鏡,及熊黛林的羞憤咆哮「我憑什麼給你答案」。

一、 喜劇就一定時圈錢嗎?
一直以來對於「王家衛」的固有印象都是「文藝片」,但不知你注意沒有,其實王家衛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挑戰不一樣的類型】。
他的首部作品《旺角卡門》是江湖片;
《重慶森林》警匪片+愛情輕喜劇;
《春光乍泄》同志片與公路電影,
《東邪西毒》《一代宗師》武俠片與功夫片;
《花樣年華》則為懸疑片;《2046》科幻片;
……

而監製的作品往往是「喜劇片」。可以說,導演的作品,都是「本人」,而監製的作品,更放飛自我。
《擺渡人》也不例外,明顯的「喜劇片」類型。但不媚俗,既沒有對男女性別的嘲諷,也沒有下三濫的段子,個人認為是有些誇張的後現代風格喜劇。
也不同於當年監製的《天下無雙》《東成西就》所展現的純喜劇,在喜劇之外,多了一層溫暖的內涵。有記者問他,「定在賀歲,又是喜劇、群星的標籤,是不想錢想瘋了?」 但他說不是。「喜劇片只是《擺渡人》的外殼,電影實則探討愛情在十年裡的成長。
作為澤東25週年的獻禮,這部電影可以給大家帶來歡笑,也會讓大家放下2016的一切遺憾。年末是回顧的時候,看完這部電影,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今年最低落的時候,是誰給過你一杯熱茶,一個肩膀,然後在心裡感謝這些人。有一天,希望你也可以成為其他人的擺渡人。」所以撬開這層外殼,依然是「王家衛式」主題:沉溺自困、失落愛情、時間記憶等,在喜劇中發揮至一種近乎偏執的境界。

二、 奇怪的敘事手法。——特別愛倒敘、特別愛重複

在我心裡,王家衛是華語影壇中,將「電影語言」使用最極致的。華語區也只有他,最傳承法國新浪潮主義風格。
《擺渡人》的敘事上,依然是【先果後因】的倒敘形式。
先交代果:梁朝偉是擺渡人、金城武找毛毛、AB要渡陳奕迅、陳奕迅人生失意。再回十年前的因:梁朝偉因為痛過所以幫助在愛情長河中迷失的人,張榕容因為金城武而失憶,而陳奕迅是鹿晗的時候渡過小玉……
其中還穿插作為擺渡人職業的片段:渡賈玲、渡李宇春。在三對主線中加入作為「客戶」的輔線,難度極高。倒序回憶、先果後因、首尾相接、多重敘事而最終以一個中心人物——梁朝偉為落點,如此複雜的舒適結構,亂中有序,依然是他的風格。
其中更有意思的是【首尾相接】:梁朝偉從酒吧大門進場,最後離門而去,像極了《東邪西毒》中張學友(西毒)的出現與離開,形成一個閉環。
我想這是他作為監製對《擺渡人》的影響。也因此比張嘉佳編劇的另外一部《全世界》在剪輯的處理上更顯高級。這種電影敘事的【顛覆與重建】,與王家衛的母題「記憶」緊密結合。記憶從來就不是順序的,而是充斥著大量的跳躍、閃回與閃前。
先果後因往往是時過境遷的恍然大悟,就像AB終於可以平靜的聽到陳奕迅開演唱會、梁朝偉終於可以在AB打九洞後放下杜鵑……每個角色的一切艱難,都會過去的。
    問題肯定也是有的:

1.《擺渡人》中的音樂與以往的作品相比,略滿,有1-3首歌是可以刪去的;
2.而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故事上,什麼都想說,就會顯得太多,120分鐘裡講三個故事,擱誰都是難度。
3.結局方面強制安了一個完美結局。結局停留在小玉和江潔拼酒,小玉說出答案而江潔心裡防線崩潰。馬力扶起江潔,小玉最終還是沒能打動馬力的心。停留在馬力離開城市那一幕剛剛好。其實結局早已註定,在陳昇說小玉時好大一輪備胎的時候,就直到馬力和小玉不會有結果。所有都是小玉一廂情願。管春和毛毛的結局顯得很沒有必要,最後擺渡人那艘穿,強行首尾呼應,反而畫蛇添足。

  正面方面,《擺渡人》這部電影本就是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的一片,三年來從一篇幾千字的短篇,不斷修改成幾十萬字劇本。有時候的戲碼,張嘉佳甚至每當導完都痛哭流涕。管春,毛毛,小玉,馬力。還有他自己,他也曾經自己攀登過魔鬼的天梯,走上過毀滅自己的道路。他和朋友經常能從路燈還沒熄,一直喝到路燈熄滅。有一年,他半年沉迷酒精。半年之後頭髮一夜全白,就好像那年在北京覆蓋在衣領上的雪。


而擺渡人中的角色,個個都是情種。專一,痴情。人因為有愛,才會有活下去的理由。才能在這個渾渾噩噩,容易迷失自我的地方。找到走下去的方向。正如《擺渡人》的英文名《see you tomorrow》,影片帶給我們的,是給我們熱愛生活的一種態度。讓你在笑的同時能燃起生活的激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