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擺渡人 See You Tomorrow

摆渡人/酒国英雄之摆渡人/摆渡之人

5 / 1,247人    n/A

導演: 張嘉佳
編劇: 張嘉佳
演員: 梁朝偉 金城武 陳奕迅 楊穎 張榕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奧利奧•赫本

2016-12-28 22:59:57

為何《擺渡人》要建構一個痴男怨女的酒國景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趕在聖誕節的尾巴,與閨蜜兩個人跑去看了《擺渡人》。彼時街上還有濃濃的聖誕香氣,腳踩在雪地上,吱呀呀的響,好似我倆即將見到三大男神之前雀躍的小心情。
是的,我們都是偉仔、阿武的顏迷,聽著所長的歌長大,以看過不少墨鏡導演的作品自傲為文藝少女,卻唯獨沒讀過張嘉佳。
我們只是單純地衝著電影而去,在這浮世俗塵、煙霧濛濛的雪夜裡。
所以,在整部影片的暖基調中,還是可以分辨出王家衛一貫的港式味道,也感嘆紅黃兩色竟然可以用到這麼溫暖如常卻不張揚突兀。偉仔的臉數次出現在以暖光為背景、疊印窗花或雨點的特寫鏡框下,朦朧而溫柔。而在陳末臥擁何木子看日出的最後那場戲,鮮艷朝陽一躍而出的延時攝影帶來的視覺震撼和光芒四溢、普度眾生的視覺感受,或許也只有對布光有著嚴苛要求的王家衛才能做到。
《擺渡人》裡面的每個故事都關於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情(這很王家衛啊),如同飄落而下一去不復返的櫻花般對青春展開懷念和祭奠。不管是對前任的放不下,還是對初戀的忘不掉,或是對愛情的偶像式幻想,觀眾在影片的每個角落裡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整部電影觀看下來,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啊,是愉悅和輕鬆的,甚至有些橋段有些感動,險些落淚,符合賀歲檔的要求:喜慶(色彩)、逗樂(台詞)、奇幻(情節),看完沒有情感包袱,樂得悠然自在。其濃郁而獨特的港式喜劇風格套用在故事的上海背景里,雖然有難以說清的不恰當,卻也終究沒對電影敘事造成致命性的傷害(畢竟有眾多電影幕後大咖加持)。
影片從頭到尾充滿了對經典作品和大眾文化的致敬和再演繹,用影視、音樂、遊戲、青春、偶像進行了一次陌生化的粉絲電影實驗。一瞬間,杜鵑似乎成了林青霞,酷似謝霆鋒的鹿晗雨中彈著電吉他,《灌籃高手》和《十年》的BGM讓觀眾或燃或傷,愛情戲看到了《重慶森林》,打戲模擬了《一代宗師》。所有角色在無厘頭的大喜大悲之後,被「擺渡」成了大徹大悟。
原本以為三大男神飾演的會是烹製心靈雞湯的文藝大叔,想不到卻很無厘頭、很邪魅、很鬼馬。如果說偉仔和所長的搞笑功力在以往作品中已經有所展現,並不意外,那麼阿武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金城武在《擺渡人》里以古惑仔的扮相挑戰又唱又跳不說,還自毀形象、自拍板磚,燙成香腸唇(不禁讓人想起《東成西就》裡的梁朝偉?)、吃餅吃到吐。管春深信著反向人理論,自己越糟糕越慘,深愛的對方就會越好越順遂。其實只因十年之前,他失去了她。十年之間,他始終沒有遺忘她。十年之後,她回來了卻不再記得他。真真演繹了一把「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萌感痴漢形象。
這麼一看,《擺渡人》算是繼承了香港喜劇電影一以貫之的小人物角色。那種港片中常見的反叛古怪、精靈刁滑、自嘲自鬧、仗義血性的反英雄式小市民,在《擺渡人》中比比皆是。這些小人物都被裹挾在擺渡人酒吧中,遵循著我來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四步階梯,沉浮於現實生活困境與幻想理想圖景中進行著療傷實驗,用調侃的語氣和各種流行口語烹製著笑料,同時亦會端上心靈雞湯讓你品嚐。除了偶爾穿插的東北口音和賈玲本能的報菜譜讓觀眾意識到這部電影與大陸有點關聯之外,《擺渡人》的核心依然是港式文化與智慧,儘管它的風格曖昧而模糊,卻不能被簡單地歸類為大陸喜劇電影。
在情節設置上,《擺渡人》也遵循著港式愛情喜劇偏愛追女仔的模式,以愛情對象的差異性配對為軸,以創造情感浪漫與文化定勢之間的陌生感為旨,從而產生喜劇效果。比如痴純的管春窮追不捨著餅王之女毛毛,被帶了綠帽子的大歌星馬力依然深愛著前妻。在陳末與何木子的愛情中,陳末每晚堅持去喝一杯何木子調製的「明天見」(see you tomorrow),每次都一醉不醒,仍身殘志堅,終獲芳心。
當然,擺渡人中還有另一種反向,就是女追男。
楊穎扮演的小玉與其愛慕的偶像馬力之間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鴻溝,陳末曾一語成讖,小玉「就是個大大的備胎」,但小玉依然不依不撓地堅持渡馬力、渡自己,由此影片後半段誕生了異常漫長並略顯幼稚病的所謂「九洞高爾夫」的拼酒戲。在《擺渡人》設置的三組戀愛關係中,不論是男追女還是女追男,都遵循了利用男女雙方身份差異製造從痴情到癲狂繼而釋然的愛情橋段,以達到引發包袱和笑料的目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觀影之後,我和閨蜜依舊不明白為何《擺渡人》一定要建構一個由痴男怨女組成的酒國景像,非要通過大量的拼酒、過量飲酒的途徑構建光怪陸離的救贖過程?
在各種「過火」、「癲狂」、「荒誕」、「惡搞」、「低俗」的構思和另類大膽、誇張跳躍的情節結構背後,基於商業模式構建喜劇橋段形式感的《擺渡人》是否能夠實現 「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都包含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大衛•波德維爾語)仍然是個有待考證的問題。不過其乖張的敘事形式、密集呈現的細節或噱頭與內在的香港文化內涵拼湊成的各種電影符號,倒是令嗨起來的神經不會那麼輕易鬆懈,鬨笑一堂的次數也並不比其他賀歲片差,至少,《擺渡人》幫助觀眾完成了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到自己影子的任務,實現了助人療傷的初衷。
總之,《擺渡人》的目標很高,野心很大,它不僅想「擺渡」角色,更想「擺渡」觀眾。不得不說,《擺渡人》是一部有著濃重王家衛特質的電影,依然施展了王導對於光和影的夢幻組合,畫面、質感、配樂讓觀眾感到熟悉且親切。無論是做編劇、還是導演或者是監製,有王家衛參與的電影,想必總有言外之意。只是這次,溫暖都碎在精心雕琢、字字珠璣的文字雞湯裡,醉在電影角色酩酊大醉、大徹大悟而觀眾卻異常清醒的背離式漩渦里,不可自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