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拆彈少年 Land of Mine

地雷区/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

7.8 / 46,152人    100分鐘

導演: 馬汀贊帝維
編劇: 馬汀贊帝維
演員: Roland Moller Louis Hofmann Joel Basman Mikkel Boe Folsgaard Laura Br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ercury

2016-12-29 06:44:24

與其金剛怒目,不如拈花微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地雷區》是一部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二戰末期,四面楚歌的德軍在猜測盟軍可能登陸的丹麥北部海岸埋下了大量地雷,最後勝敗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戰爭結束之後,丹麥當局強迫大量德軍戰俘去清理他們埋在丹麥海灘上的地雷。據歷史記載,大概有2000多名德軍俘虜徒手排除了大概150萬顆地雷,而其中死傷達到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這群戰俘中大多都是孩子。這就是影片的背景。

一個嚴厲苛刻,甚至有點暴虐的丹麥軍官,十幾個瘦骨伶仃,面黃肌瘦的德國娃娃兵,就這樣被導演扔到了觀眾的面前,看上去極其簡陋的培訓之後,就這樣一個個趴在沙灘上開始排雷,比如下面這樣:

影片的外景拍攝的極美,雪白的沙灘,清澈的幾乎透明的淡藍色天空和捲著白色浪花的海水交匯在視線的盡頭,這麼美麗的地方本來應該是拍成俊男靚女的愛情輕喜劇,但是那些天邊壓得極低的雲層預示著影片的基調之一:死亡與仇恨。

地雷,一種古老的武器,但從誕生之日起就由於其無與倫比的殺傷邏輯和極其便利的適用性,成為所有步兵的夢魘。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哪怕是親手埋雷的人也是如此,布雷容易排雷難。所以打從影片的一開始,觀眾的心就被緊緊的揪了起來,第一個是誰?當轟的一聲,地雷終於炸響那一刻,所有人的小心臟好像被一隻大手牢牢地攥緊,狠狠的捏了一把,然後隨意的突然丟在一邊,腎上腺激素急速衝上腦門的感覺令人眩暈。更可怕的是,這僅僅是開始,操作時候的一不小心,帶有詭雷的連環設置,又或者僅僅是手一滑,或者沒什麼道理,一顆又一顆地雷被引爆了,收割了一條又一條年輕的生命。唯一支持這些孩子完成任務的信念就是,把活兒幹完,就可以回家了。真的那麼容易?

看看旁邊的那個中年丹麥男人吧,雖然影片並沒有交代戰爭中他所遭遇的細節,但是從他一次次神經質般的發作中,不難猜想得到納粹德國在過去幾年到底幹了些什麼。比起那些孩子,軍官的心理變化更為複雜,從一開始的滿目仇恨,動不動對戰俘拳打腳踢,到相處日久之後慢慢融化的情感,尤其是看著那些年紀可以做他兒子的男孩一個個被地雷炸的血肉橫飛,就算是鐵石心腸也不會完全不為之動容,偶爾給他們放一天假,踢踢足球,甚至回到軍營為他們偷一些食物,雖然打著是儘快完成任務的旗號。中間雖然由於軍官飼養的一條小狗被地雷炸死之後伴隨而來的一次歇斯底裡的發作又把觀眾帶上了過山車,但總的來說,影片是朝著和解的方向在流轉。

只是連螢幕前的觀眾都隱隱約約覺得不會這麼簡單,果然,所謂的把地雷清理乾淨就可以回家,完全就是一個徹頭徹尾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軍官從上司的冷漠臉上讀出了這個答案,他,作為一個良知猶存的人,陷入了兩難境地。這些地雷都是德國人埋的,不讓他們去清理難道是讓丹麥人自己去清理?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可是這些畢竟還都是孩子,特別是當他們好容易清理出了一車地雷,卻由於不知道什麼陰差陽錯的因素,一聲巨響之後,這次不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群孩子就這樣永遠的留在了異國的土地之上。男主角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作為一個軍人選擇了違抗軍令但是遵守自己的內心指引,最後的四個孩子被他送到了兩國邊境線,望著他們漸漸遠去的身影,男人胸有波瀾卻面如平湖。影片就此結束。

影片最為人值得稱道的一點是沒有刻板的把正反雙方臉譜化。戰爭是所有人類共同面臨的悲劇,所有的參與者其實都是輸家,無非是有人輸的多,有人輸得少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參戰人數最多,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浩劫,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絕非單純靠數字就可以非黑即白的簡單描述總結出來的。戰後湧現出了大量渲染這一題材的影視作品,可謂不勝枚舉。其中一條值得令人深思的規律值得琢磨,越是早期的作品大多是正反對立,態度鮮明,法西斯都是面目猙獰,沒有人性的,盟軍都是高大的,勇敢的,敢於犧牲,戰無不勝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相當多戰敗國和第三國的作品進人人們的視野,視角,討論的緯度以及深度無疑有了更深的擴展,而與此同時戰勝國的作品也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多元化思考元素,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弘揚謳歌己方的勝利,更加不會只是一股腦的抹黑對方,大家開始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來思考這場戰爭以及裡面出現的人物和時間。簡言之,影視作品裡面出現的更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些孤伶伶呆板的符號。進而相當多的深層次思考開始出現:

最應該被譴責的罪人到底是誰?

這場戰爭背後的對錯真的那麼簡單嗎?

壞人是人嗎?

所謂的好人就一定永遠是好人嗎?

那些極端的種族主義清洗,毒氣室,集中營,大屠殺,到底是如何產生於一塊罪惡的土壤?

戰爭的槍炮聲停歇了,但是戰爭本身的影響又是怎樣延續下來的?

除了那些主角,戰爭中的配角是怎麼熬過那難堪的歲月?

……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存在一個正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切入的角度都不一樣,當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一件事情,是不會得出和站在對面的評論者完全一樣的結論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樣化的,任何一種忽視這種多樣性,一意孤行地極端行為才是引起仇恨,對抗,乃至戰亂的根結。

推薦幾部視角獨特的電影作為延伸觀賞:《類人猿行動 Anthropoid》, 《卡廷慘案 Katyń》,《硫磺島的來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VS 《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 《維也納快車 Kocár do Vídne》, 《行動目標希特勒 Valkyrie》,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黑皮書 Zwartboek》, 《意志的勝利 Triumph des Willens》, 《鬼鄉 귀향》, 《狼孩 Wolfskinder》,也許相比單一視角的作品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一味的宣揚仇恨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爭端,除了激化矛盾並無益處。而且當政客們開動宣傳機器大肆宣揚一個道理的時候,也許我們需要關注他們的另外一隻手在幹什麼。如果可以在輕易地做出結論之前,稍微冷靜的想一想,多一點點獨立的思考,這個世界或許會有一點點不一樣。

與其金剛怒目,不如拈花微笑

PS: 過去的已經過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依舊在發生,比如臭名昭著的兒童士兵,就像下面的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