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週八天的歲月:披頭時代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TheBeatles:EightDaysaWeek-TheTouringYears/ightDaysaWeek

7.8 / 8,726人    137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Mark Monroe P.G. Morgan
演員: 保羅麥卡尼 林哥史達 約翰藍儂 喬治哈里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椰子狸

2017-01-02 07:59:11

巡演的那五年


跨年電影第一次選了一部紀錄片,第二次選了Ron Howard的電影。

我對於Ron的情感有點分裂。一方面,我認為他是好萊塢手法最工整的導演,他的作品起承轉合情節流暢,宏觀細節調度自然,煽情卻不濫情,比如《A Beautiful Mind》《Rush》,簡直是教科書。另一方面,他的商業片總是走腎不走心,雷聲大雨點小,比如丹布朗小說三部曲,去年的《In the Heart of the Sea》等。當然,以主演身份參演過AFI Top100的《American Graffiti》是個絕對的加分項。

2015年得知他要拍攝The Beatles的紀錄片,覺得和IMDB上無數不了了之的project一樣,沒成想居然真的拍成了,還在影院上映了。截至今天(2017年1月1日),IMDB影迷評分8.0,評論家評分72,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在此之前,The Beatles最優秀的一部紀錄片莫過於1995年的《The Beatles Anthology》。這部八集10個小時的官方紀錄片,請到了Paul,Ringo和當時還在世的George。Anthology是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The Beatles的十年,以及包括這三位和已過時的John和聲的Free as A Bird、Real Love兩首歌的經過。作為歌迷,《The Beatles Anthology》是最詳實的了解他們的渠道。

與之相比,這部《Eight Days A Week》,並不遜色。

看之前我有個誤解,認為這部紀錄片只講述《Eight Days A Week》這首歌或者收錄這首歌的那張專輯《Beatles for sale》前後的故事。如果只是聚焦短短的一年,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或許日後真有導演拍出一部傳記片時,可以考慮這個思路。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用這個標題是想說明他們巡演時的繁忙宛如一週八天,倒也很點題。

所以,這部紀錄片的時間段既不是Anthology一樣的十年,也不是我猜想的一年,而是五年:1962——1966年。The Beatles的十年可以簡單的一分為二,巡演五年,錄音室五年。錄音室的五年是他們音樂上最創新的時代,他們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歌曲,使用了各種聲音,在演唱會中根本無法表現,但在音樂史上卻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巡演的五年,他們的歌曲多為捕獲少女芳心的情愛口水歌。

那麼,Ron Howard為什麼要拍攝巡演的這五年,而非錄音室的五年的?

比較John和Paul兩人的音樂成就,有這樣一種說法:Paul的歌曲讓The Beatles街知巷聞,John讓The Beatles流芳百世。巡演五年和錄音室五年的關係也可以這樣理解,巡演的五年是The Beatles成為巨星的過程,錄音室的五年是The Beatles在解散後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樂隊、音樂人的原因。沒準兒,Ron Howard以後會拍攝一部《Abbey Road: The Studio Years》呢!

不變的巡演時代,依然是英式搖滾的美國入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狂熱歌迷,年年唱衰他們卻發現他們越來越受歡迎的媒體。Ron Howard卻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我們從未想到的The Touring Years。戰後嬰兒潮、甘迺迪遇刺、黑人平權運動這些時代的印記,是如何影響了The Beatles,亦或是The Beatles如何影響了他們。

為何66年會成為The Beatles音樂創作的分水嶺,從前我們知道John那番「The Beatles is bigger than Jesus」的言論和他們在馬尼拉因謝絕與王室用餐而被聲討的故事,但這裡我們還了解到,66年初他們未曾問世的第三部電影帶來的三個月休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John和Ringo開始回歸家庭,認為The Beatles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Paul撿起自己對藝術品的愛好,George迷上了印度音樂。

紀錄片以五年後The Beatles最後一場演唱會rooftop concert結尾。然而他們看上去,卻像老了20歲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