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3,073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1m

2017-01-05 16:17:42

觀影筆記-對該電影蘊含的意識觀念的意見


已讀到的媒體評論主要稱這部電影是一部西方自我反省基督教問題和啟蒙理論起源的故事。但從這部電影基於一部日本小說、且在一個東方國家拍攝的事實來看,其目的就遠不僅自我反省這麼簡單。它為啟蒙之後,現代化國家對東方國家長期的殖民侵略史、以及今天的後殖民理論的批判熱潮,起到了某種自我辯護的作用。通過呈現17世紀的日本政府、刑法及其社會文化的極端面。 1 Mokichi這個人物從頭至尾似乎只有懦弱這一個人格特點。懦弱是人的本性之一,西方他們基督教原產地也有大量懦弱之人,角色設置單薄。 電影中的寂靜有兩層意義,一個神的沉默,一個東方的沉默,但兩者都沒有解讀到位,甚至連點到為止都沒做好,他只有每次故作鎮定地點題。 2 有些日本百姓是基督教的偽信徒,他們並非對信仰虔誠,而是因為他們本性就有「虔誠」精神(東方普遍有,這和一些人類學女權理論呼應)。如片中所演,有些日本底層之所以對「天堂」「沒有稅賦和痛苦」這樣的基督教提供的幻覺有所嚮往,其實是因為他們不滿意自己的政府和底層生活,而沒有政治自覺的文化民間並不會有這樣的政治意識(無或另一種政治自覺是非民主政制的一個標籤)。 異域思想往往最先吸引到的是對國內現況不滿的老百姓。 至於為何這些日本底層不信佛教,電影沒有任何關注和考察。 3 宗教在任何地區都會被政治調整或者利用,尤其是強權政治,比如片中的日葡兩方。但這並不代表,面對同樣的政教壓迫情況,日本人民和葡萄牙人民都應該產生「啟蒙思想」,片中似乎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日本人民沉默、逃避、懦弱、以謊言為智慧…各種「缺點」,而西方人勇敢、誠實、開創、不服輸、責任心強、相信普世真理…各種「優點」。這裡的判斷失誤便是,日本人因為沉默而沒有產生啟蒙思想,但東西方人所面對的歷史情況其實一樣。 或許斯科塞斯並沒想更多,但影片確實還給出了這樣一種略顯過時了的態度:日本政府的刑法殘酷、思想腐朽,啟蒙之後的西方殖民者帶來先進思想,是合理的有幫助的。 以上兩點來自導演的錯誤認知,讓人擔心,斯科塞斯是否了解二十世紀後期出現的思想和討論,我希望這擔心是多餘的。 4 電影展現出的可參考的角度有些侷限。比如,沒有一個日本人被刻畫為有正義感或勇敢,比如沒有一個西方人被刻畫出逃避和軟弱性,哪怕是老教父Ferreira也要給他忠誠和堅毅。這是顯而易見的種族色彩。 5* 那個日本翻譯的一句台詞:「一個傲慢的西方人,他終會摔倒的。」 6 這個片子如此醜化17世紀日本,從政府到底層,這種不給面子的事日本怎麼會答應讓美國人拍。片子在台灣拍成,政治色彩再上一層。通過電影呈現出台灣的日本化程度,以強化台灣的獨立條件。 7 影片對日本政府的台詞,說佛教講寬容原諒,但刑罰卻殘酷無比。這個矛盾任何強權政府都一樣,中世紀教會懲罰異教徒的手段不用一一列舉。 8 直接搬台詞看其意識色彩:老教父ferreira說他覺得「山河易改,本性難移」是很智慧的東方思想。年輕教父Rodrigues說「你這是在為自己的懦弱找藉口」。老教父說「東方人的思考沒有超越出自然」。年輕教父說「因為這裡的根兒都腐爛了」。 9* 電影中台詞「there are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judgement of the church.」以及兩教父的偽棄教皈依,使人想起《道士下山》中終於出手打人的佛教徒。 註:*號兩條只是筆記,非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