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震撼效應--In the Valley of Elah

决战以拉谷/以拉谷/进退维谷

7.2 / 75,262人    121分鐘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馬克波爾
演員: 湯米李瓊斯 莎莉賽隆 Joseph Bertot 布蘭特布利斯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胡棄暗

2017-01-06 01:02:09

該詛咒的男子氣概


邁克,一名復員美國軍人的兒子,覺得自己與父親相比,不夠有男子漢氣概,於是也選擇了從軍。適值伊拉克戰爭爆發,他和他的戰友們一道,被國家送到了前線。很幸運,他沒有戰死沙場;很不幸,榮歸祖國不久,他便意外身亡。死得很蹊蹺,也很慘烈——被刺數十刀,接著被肢解成若幹份,又被燒成焦炭,以致無法拼出全屍。
以上便是影片《決戰以拉谷》的故事梗概,不過,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電影畫面並非如此。導演選擇了從邁克的父親漢克(湯米·李·瓊斯飾)的視角展開劇情。漢克得知兒子已安然回國,卻久久不見人影,隨後聽說他失蹤了,便立刻踏上尋子之路。尋子未果,茫無頭緒時,又收到兒子慘死的噩耗。悲慟之餘,在一位女探員(理查茲·塞隆飾)的幫助下,漢克開始追查殺死兒子的兇手。他懷疑是兒子戰友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下的毒手,也懷疑兒子的死是軍隊的陰謀所致。
查凶過程迷霧重重,扣人心弦,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懸疑片,精彩不精彩,要看結局是否出人意表。結局確實石破天驚,但最精彩——也許該以「了不起」來形容——之處在於,結局顯示,它絕非一部單純的懸疑片。兇手或許並不十分出乎觀眾意料。殺人的具體操作者,是邁克的幾名戰友,但逐步展開的劇情,卻向我們暗示,真兇另有其人——所謂真兇,並非指幕後指使者——想確切道出真兇,很難,可以說是邁克自己,可以說是他的父親漢克,也可以說是戰爭或美國的制度,還可以說是人類思維方式的缺陷。
人們一貫認為,籠罩著血腥氣的戰場,能夠鍛鍊膽量,磨礪意志。邁克和他的父親漢克,便是抱這樣的想法。可事實上,戰爭的暴力形態,並不能真正驅散人內心的恐懼。它只是通過張牙舞爪的野蠻手段,使參戰者暫時遺忘恐懼的存在,如同吸毒能夠鎮痛一樣。痛苦的反覆發作,極易使人對毒品產生依賴性,同理,恐懼的盤旋不去,時時抬頭露面,也極易使人迷戀上野蠻與暴力。
野蠻與暴力是不長眼睛、不分敵我的。在戰場上,儘管美軍有著明確而嚴格的軍紀,不少美國大兵——包括電影中慘死的邁克——仍抑制不住虐囚的邪惡衝動。撤離戰場後,發洩野蠻、施加暴力的對象消失了,可野蠻和暴力本身,非但不會隨之消失,反而會因為壓抑而迅速膨脹,同時紅著眼睛尋找替代品,而身邊的戰友,由於近水樓台,最易成為發洩的對象。軍官有對士兵施暴的癖好,便是一個明證,電影中只不過表現得更為極端而已——酒精入腦,理智失守,暴力之魔竄出魔瓶,於是,幾名平素還算正直、善良的大兵,便殘忍地殺死了朝夕相處的戰友,並喪心病狂地進行了分屍、焚屍。
所以說,邁克的慘死,既是個人之罪,也是戰爭之罪,但歸根結蒂,乃是人類的原罪使然。電影中,有兩段戲,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漢克有著濃郁的愛國情懷。駕車出門尋子時,漢克看見一面美國國旗,被人倒掛在旗杆頂端,便連忙下車,把它正過來,並批評倒掛國旗的男子說:「你知道旗幟倒過來飄意味著什麼嗎?……那是國際危難信號……意味著我們陷入了大麻煩,快來救救我們……」而影片的結尾,漢克載著兒子殘缺不全的屍骨回家,路過那面星條旗時,特意走過去,把它倒過來升到空中,並用膠帶將旗繩粘死在旗杆上。
影片始終以平和的語調敘述,包括對行兇者,也未作激烈的批判。興許故事的創作者,起初是想批判一點什麼的,正如片中受害者的父親漢克,頭一次抓住疑似嫌犯時,情緒失控,衝上去一頓痛打,可隨著劇情的發展,創作者和故事中的主角,都逐漸發現,其實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包括死難者、以及自認為深愛著死難者的親人。拜人類自身的劣根性所賜,我們「陷入了大麻煩」,人間酷似地獄,「地獄裡沒有牧師來救贖我們」。
2008-3-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