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慄追殺--Mute Witness

无声言证/战栗追杀

6.7 / 6,821人    95分鐘


演員: 亞歷堅尼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lluin

2017-01-06 05:04:16

舞台劇與電影的完美結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結構分析

首先從大的方面看,我認為這算是一部舞台劇與電影的完美結合。

前50分鐘,本片對白不多,結構緊湊,有舞台劇的特點;從50min到結尾,空間感增強,結構變得較為鬆散,有點驚聲尖叫的感覺,但要強的太多。

如果讓我給這部電影選一個關鍵詞,其實mute只能排第三、前兩個最關鍵的元素,我想應該是眼神和套中套。mute主要體現在前半部份舞台劇(我自認為的)中,套中套則是後半部份的隱含主線,眼神則貫穿全片,也是很重要的線索以及解決疑惑的證據。

從一幕兇殺開始,即使我一開始看過劇情簡介,一開始我也不明白這是真實還是假的。真真假假的重重疊疊,貫穿整部影片。0~32分鐘,應該是最有舞台感的片段。尤其是封閉空間的追逐,對空間的利用真的達到極致,再加上mute的特性,簡直有默片時代的風采。追逐戲全都是從走廊開始,女主從走廊下樓梯,又從走廊上樓梯,從走廊盡頭右邊的房間,穿過垃圾箱,穿過地窖,又回到走廊,最後終於打開走廊盡頭紅色的門,從高處摔下。循環,又回到原點。接下來警察的問詢,以及43~50可以分為三幕的小插曲,有過渡的作用,都是緊張的追逐戲後的小放鬆,以及燒腦的第二部份的前奏。

第二部份從一個8分鐘的室內系開始,逐漸牽扯出警匪戲。真真假假的警察、臥底、黑幫的身份,一波好幾折,不禁讓我想到《罪與罰》中拉斯柯尼科夫殺人的那段戲。

關於拉斯柯尼科夫殺人過程的讀書筆記

套中套用語言描述太平淡,我大致給出一條線吧。臥底大叔、兩個假警察、跟蹤、路過警察局卻不停車、下車、上車、找磁片、打暈黑幫、開槍、假死、女主發覺不對勁、臥底大叔被洗白。第二部份空間擴大了許多,開始有電影的感覺,不像第一部份那麼緊湊,但與第一部份也相得益彰。

重要線索:眼神

眼神出現了至少4次。第一次是比莉和被害人的對視。第二次姐姐看到比莉的眼神,留在妹妹身邊。第三次通過警長的敘述。第四次比莉看眼神覺得不對勁,幫助臥底大叔逃出來。(其實最後一次比莉覺得不對勁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看到被綁的人的眼神意識到臥底大叔其實還是壞人)

還有一次小的眼神交流,是av導演和兩個假警察的對視。其實在這裡就可以意識到那兩個警察是假的了。(然而我是等到大姐反殺才意識到的......)

解決懷疑

這裡的懷疑有哪些呢?我個人認為有觀眾的懷疑,旁觀者的懷疑。觀眾的懷疑我是說,將比莉被警察懷疑的情景帶入自身,有時候自己可能都會開始懷疑自己。旁觀者的懷疑就是警察、廢柴姐夫的懷疑。

如何解決這些懷疑呢?如何懷疑不解決,可能就會成為bug。解決懷疑的證據主要有兩個:眼神和比莉的職業。

為什麼比莉不等一晚上?

首先不能開上帝視角。按劇中的邏輯順序,我舉兩個例子。

1.在地窖。看到地窖那一幕我在想,這裡髒是髒了點,可是很安全啊,為什麼不在這裡呆一晚上,等明天人多了再出來呢?後來兇手會去地窖處理屍體,如果比莉在這裡待著的話,一定會被發現。

2.比莉如果一直待在樓里某個角落,那麼她的姐姐肯定會來找她,那麼她的姐姐和廢柴姐夫處境就很不安全。

兇手的把戲

兇手的把戲像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用一種十分誇張的方式先令對方懷疑,然後揭開真相,利用對方的心理落差為自己洗脫罪名。比如說主動用刀子捅導演,主動帶領警察找垃圾袋。

(感覺這種洗白自己的方法可以用心理學或者犯罪心理學解釋)

兩個小bug(?)

1.關於聲音是不是太主觀了?比如說比莉打碎玻璃取鑰匙,聲音是無法避免的吧,後來av導演發現血跡是不是有些多餘?

2.既然那兩個兇手說自己在排練,一個拍攝,一個演戲,那麼流血的那個演員呢?排練謀殺場景肯定會有兩個人吧,那麼所謂的「受害人」哪裡去了?

驚悚片裡的精品,兩個機智的姐妹,有愛的臥底大叔和廢柴姐夫沒有讓我失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