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瓣你左右

2017-01-11 05:43:39

我們為什麼尷尬?


許多對該電影的評論都提到了「尷尬」二字,沒錯,這部電影許多地方都透露出一種不自在,一種尷尬。甚至連女兒送走父親時,等待電梯的那十幾秒鐘都充滿了尷尬。更何況「裸體派對」。可是,我們為什麼會尷尬呢?
    尷尬的前提是我們曾經不尷尬,我們曾經很親密很了解彼此。就像父親最後想到的女兒騎自行車,以及在公交站找到女兒的那些場景,是為不尷尬。可是這些事聽起來,不過是生活中最瑣碎最平常之事。相比而言,整天西裝革履,口若懸河,滿世界飛的商業生活才是精彩的,才是煞有介事的,即這種事才應該是不尷尬的。瑣碎與忙碌,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尷尬呢?或許它們都不尷尬,也或許都令人尷尬。其中的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疏離」,這不是什麼新命題新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已經如此明顯。但是疏離也就疏離了吧,為何又想再次親密呢?這就是尷尬的真正原因。
    我們或可設想,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讓人覺得尷尬相類似,曾經一度我們也經歷過因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而尷尬的時刻。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來看即是「啟蒙」「理性」以及「自我」的被發現,那時候我們開始遠離上帝,遠離群體,一味地走向自我,奔向自由,認為這是進步。在個人的成長史來看即是我們的青春期,我們慢慢獨立,慢慢離開父母,認為這是長大。人類的「進步」與個人的「長大」,這是必然之事。然而,「進步」意味著責任,「長大」意味著孤獨。如人類文明在進步之中不堪重負一樣,人越長大也越孤獨。責任是自詡為進步而自我施加的,在一種對比當中我們驕傲於如今的「進步」,同時也就自我施加了優越於落後的責任感。同理,孤獨是成長的標誌,之所以「獨立」了才算的上長大,彼此依賴,彼此溫情脈脈只是「小孩子」的表現。「獨立」是包含了「孤獨」的詞彙。在此人類的進步與個人的成長達到了高度的一致。由此看來,尷尬是必然的。
    然而,我們能消除這種尷尬嗎?很不辛,答案是否定的。電影的最後一幕,許多觀眾一定期待著父親拿來相機,拍下女兒搞怪的照片,然後電影結束在「大團圓」之中。但偏偏,父親再也沒回來,電影就這麼結束了,也沒有半點交代。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妨大膽猜測,這不是隨意的結尾,而是刻意為之。表層來看,父親回不回來也無所謂了,電影不是最終挺有愛的嘛,至少往好的方面發展了嘛?然則並非如此,這張沒能拍下的照片,以及女兒最後若有所思的表情,正好預示著我們無法化解的尷尬。這種文明的以及個人的尷尬將繼續下去,甚至惡化。父親為何沒有回來?也許你不敢想太多,但很有可能轉身之後,他就因為心臟(影片中父親的心臟病被側面表達了多次)病或其它原因倒下了。是的,他再也回不來了,即便是他們找到了化解尷尬的方法,他們也將沒有機會了。導演用父親的死來徹底中斷了我們還想回去化解尷尬的最後希望。
    也許你想,他們或可化解尷尬,又或早已經化解了尷尬,但實際上只要生活在繼續,他們就必定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然而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答案是未知的。就像父親自己說的那樣「遺憾的是,我們永遠都只是後知後覺......」
     「後知後覺」的真正內涵不在於不知不覺,而是雖有覺知卻無法回歸,無法補救。人的成長亦是如此,人類文明的發展更是如此。我們能回到兒時嗎?我們能回到「原始社會」嗎?真正的尷尬不在於父女陌生了,職場冷漠了,人情淡化了。真正的尷尬在於,我們為了「進步」,我們為了「長大」而不顧一切。但當這一切都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才發現現實並不美好。我們的尷尬不在別處,只在於對曾經的不顧一切無可奈何,畢竟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的尷尬在於面對現實的疼痛,無可呼救,甚至不能埋怨,畢竟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的尷尬在於,我們努力想要再選一次,但卻根本沒有機會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