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a

2017-01-12 10:15:59

夢醒時分與永恆的霎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決定把電腦桌面背景從去年11月份開始使用的The Doors- The End換成 La La Land。也提醒自己別再怨天尤人,墨非定律- 該發生的就會發生,擔心也沒用,要活下去就不能老是把The End掛在嘴上,得稍微 la la點。前幾天看了這部電影后,心裡一直放不下它,也說不清為什麼。把豆瓣和爛番茄上的評論都看了一遍。這部電影並不完美,在LA公路飆舞和泳池群舞時,甚至有衝動拂袖而去。但看到一半開始入戲,被主角和導演的真誠感動,不再挑三揀四。要是電影就此按照好萊塢慣例橋段結束,也是個不錯的溫馨小片。但最後一段與結尾徹底打動了我,從起承轉合的幻想曲到兩人最後的回首一望更稱得上經典。這才明白之前120多分鐘的影片就是為了成全結尾的回眸。至此一部庸俗的小溫馨昇華變成對人生中種種無奈的成熟詮釋。

結局往往決定一部作品的成敗與否。伍迪艾倫早中期的電影也擅長描述這種「欲說還休」和「只是當時已惘然」似的結尾。 「安妮霍爾」片尾兩人分手時的紐約空景,「開羅紫玫瑰」中米亞法羅在漆黑的電影院裡望著大螢幕的陶醉微笑,和「甜蜜與卑微」中西恩潘和薩曼莎莫頓在分手後重逢的尷尬對話,在我心中都是令人驚艷的結局。艾倫他年齡越大,人生經歷多了之後,電影結局卻內斂起來,不留空間給觀眾回味。那是另一種人生觀。 「La La Land」不同,導演查澤雷才31歲,對電影和人生還充滿熱忱,安排這種曾經擁有的結局再適合不過。要是兩個主角最後一幕沒有對望,或是其中一個沒看對方,或是看對方時面無表情,都會讓它變成另一部電影。為什麼最終這是一部喜劇而不是悲劇,就是因為兩人回眸時臉上的微笑。 (高斯林笑的不夠好,史東還差那麼一點)結局也點清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虛擬現實的本質,但是它沒做任何批判,反而盡情讓你我陶醉在那短暫的虛擬現實中。

中生代著名的美國導演中 Quentin Tarantino,史蒂夫n Soderbergh已經50多歲。 Wes 安德生,Darren Aronofsky,Spike Jonze和David Finchere也都坐四望五。他們都是深熟電影的圈內人,但他們拍不出這個電影,不是因為才華不足,而是這部戲需要一個對電影充滿沒過濾過的熱忱的年輕導演來成就它。沒有那種cynical,自我嘲謔似的反思所帶來的包袱,才拍得出那種真。查澤雷基本上是個無可藥救的羅曼蒂克。難得是他浪漫的理所當然,毫不心虛,沒拋花槍也沒賣套路,直直一槍直戳本心。和高斯林演所的角色對傳統爵士樂熱愛的義無反顧一樣,他在接受過種種現代電影理論的薰陶和反覆辯證後,還能如此真摯執著的不忘愛做夢的初衷,那是值得佩服的。

十多年前學電影和藝術創作的我,一直在後現代主義的死胡同里轉來轉去走不出來,早已失去當年那種純真的初心。看到一個義無反顧往前走的年輕人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

就算電影只是鴉片,搭建在虛構的現實上,就算它的LA不足反映真實,就算這是一部沒有任何social commentary的電影,就算它最終只是在消費大眾,那又如何?在電影散場彼此各奔東西的夢醒時刻,你我還是擁有那最後的回眸,那霎那即是永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