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克卜勒的瓢兒

2017-01-12 22:08:49

真正的災難在螢幕之後


2010年4月20日,一個甲烷氣泡從海底冒出,隨後演變的蝴蝶效應導致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時之後,伴隨著巨大的聲響和熾烈的火焰,漸漸沉沒在墨西哥灣。事後統計7人重傷、11人失蹤。

電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後以逼真的影像還原了這一事件的始末。

災難片中「災難」二字雖須突出,但比慘這種事情,交給在華府門口賣身葬父的代號9527做就可以了。生命被掩埋,卻讓平日裡不顯的人性於暗處發光,才是災難片一貫為之的主流價值觀。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這一點,可惜未能成功。

同樣遺憾的是馬克·沃爾伯格等人領銜的幾個主人公,他們很想阻止這一切災難的發生,雖然按照《星際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來看,這一切都是遲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電影除了如烈焰地獄般的災難現場外,剩下就是圍繞這個該死的定律,講了兩撥人去做鑽探石油這件事,然後其中一方的選擇導致了這場人禍。

這一次,美國人毫不猶豫地將這盆髒水潑給了BP為首的英國人。

電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馬克·沃克伯格,術業有專攻、愛崗敬業、一絲不苟

而英國人的形象發言人BP公司,則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貪婪的災禍之根。

石油行業是不是真的有那麼高的利潤,那不是電影和我們所關心的。《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國人的頭上,將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薰心的模樣;而美國人自己,則團結友愛地背靠著星條旗勇敢地活下來。

可是實際並非如此。

這場只造成11人殞命的事故,只是災難的開始。且不說那些失去頂樑柱的家庭如何捱過傷痛,單論這場新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讓整個墨西哥灣承受了毀滅性的災難,用當時媒體的話說:墨西哥灣沿岸生態環境正在遭遇滅頂之災。

主人公全程打醬油,斷章取義的粉飾,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驚無險的絕地逢生,讓《深海浩劫》的格調陡然降至水平線以下。不用和海洋災難史詩《鐵達尼號》去比,哪怕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完美風暴》,其中人和環境之間的抗爭所博的觀眾的眼淚,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幾十個加侖。

更重要的是,對後續的環境毀滅置之不顧,單單選取災難源頭中的小人物,然後火力全開地取歌功頌德,這種不能說錯可又總覺得哪裡不對的套路,真是讓人見識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皆準」的廣泛性。

不同的是,災難過後,美國人選擇在好萊塢開機;而我們比較省錢,一般會挑出個好日子開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