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

海盗电台/出位乐人谷(港)/海盗电波

7.3 / 117,176人    135分鐘 | USA:117分鐘

導演: 理查寇蒂斯
編劇: 理查寇蒂斯
演員: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比爾奈伊 潔瑪雅特頓 肯尼斯布萊納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尹小隱

2017-01-13 19:28:31

我們的海盜電台時代


毫無疑問,每一艘逃避法律規制的「海盜電台」,都是一場被詛咒的、無政府主義的裸奔,因此破船終會沉沒,但搖滾精神不死。
20世紀60年代被稱為搖滾的黃金年代。60年代的英國仍然十分保守,人們的言行依然受到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規範的嚴格約束,比如公開談論「性」是不允許的。發源自美國的搖滾樂一出現,就被英國保守勢力視為頹廢、糜爛的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1964年,披頭士首次登陸美國,引起全國轟動,歌迷由於過於興奮而昏厥。就像披頭士的製作人馬丁所說:「披頭士最終能打破障礙,是因為他們(美國人)壓抑得太久了。」
在公海上漂著的絕不僅僅這一艘高舉自由旗幟的破船。這樣的船同樣可以在陸地上見到。電影《死亡詩社》講述的何嘗又不是這樣一個故事?傳統和現代,保守和前衛,這些反義詞之間的搏鬥和博弈始終在進行著。只不過,在有的年頭暗流湧動,而有的年頭異常劇烈罷了。
我們總以為西方國家一直就是那麼自由,這些電影告訴你,根本不是這樣的。英國也好,美國也罷,在美輪美奐、光芒四射的憲法舞台幕後,是坐擁大權的保守勢力在運籌帷幄、談笑風生。
故事雖然發生在60年代的英國,卻會讓人聯想起80年代的中國。不,中國的故事明顯更富有戲劇性。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曾經不可置疑的真理系統轟然倒塌,而傳統價值早已被踢翻、砸碎。精神家園的斷垣殘壁和荒草叢生,比物質短缺更讓人惶恐無依。在這一背景下,來自西方的搖滾樂、牛仔褲、蛤蟆鏡,就成為了中國年青一代用來重建自我的工具。
美國有貓王,英國有披頭士,中國有崔健。從西方的「六十年代」到中國的「八十年代」,這分明是一場持續了三十年的世界性文化運動。由此也想到今天流行的網路直播、網路小說,年輕人喜歡的嘻哈、塗鴉……有多少正統派眼中的「文化垃圾」,正在默默發酵,等待時機捧出下一次讓人目不暇接的文化高潮?
一切似乎都在揭示一個普遍的規律——任何一個充滿了條條框框的社會,只要安穩沉悶的時間稍長,就會萌動突破束縛的種子。這無關意識形態,而只因為人性,因為年輕人需要釋放生命的激情!而這種源源不斷的衝動,恰恰是在讓社會始終擁有活力的根本奧秘所在。
年輕人的自由衝動永恆,因而青春永恆。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給予這種衝動足夠的理解、尊重和保護。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同樣的道理——我看不慣你的叛逆,但我會捍衛你追求自由的權利!
也許,今天的你無法接受年輕人的荒唐和瘋狂,但明天的人們會珍視他們留下的精彩,因為那恰恰是人類依然擁有活力的證據。
中國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竹林七賢也好,李白也罷,在他人眼中瘋癲狂放和玩世不恭中,為人類留下精神的寶石。即使是《金瓶梅》這樣的「淫書」,也終會被視作忠實記錄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品,更不用說也曾被列為禁書的《紅樓夢》。
生命的一切偉大都基於它終將消逝。一切激情都有落幕的時刻,真正需要去在乎的,是當一曲終了,人群散去,我們是否會留戀這個夜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