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少年巴比倫--Young Love Lost

少年巴比伦/YoungLoveLost

6.1 / 96人    106分鐘

導演: 相國強
演員: 董子健
編劇: 陳健忠 路內
演員: 李夢 尚鐵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孔鯉

2017-01-14 08:04:32

可惜了,《少年巴比倫》




(本文刊載於澎湃新聞「有戲」欄目,同發於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與部落格:孔鯉。)

就在趙薇帶著她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登上內地大螢幕引發觀影狂潮後,青春題材的電影就好似進入了流水線生產一樣,短短幾年內出現了十幾部具有話題度的青春電影。然而成片就像觀眾們看到的那樣,絕大多數青春片都能用「粗製濫造」來形容,在賺取票房的同時也讓「青春片」引起了觀眾的反感。

當然,在這一眾青春片裡,有一部小成本的、沒有太多市場反響的電影卻慢慢發酵了它的口碑,這就是由新人董子健擔任主演的《青春派》,沒有戲劇性的故事,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反而成為華麗青春片裡的一股清流。董子健也靠著這部電影獲得多次提名,走入業內和觀眾的視野里。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又拍了《少年班》、《六弄咖啡館》以及《少年巴比倫》等青春片。

《少年巴比倫》和去年公映的《黑處有什麼》類似,都是偏近於文藝片一樣的青春片,不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這樣的電影,偏文藝的青春片往往不能做到每一個段落都很有用,這類片更多是以情緒結構代替邏輯結構。

所以往往這類電影是可以表達出更多東西的,只可惜《少年巴比倫》雖有想法卻未能成功表達出來。

一 電影想說什麼?

如果觀眾對經典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熟悉的話,那麼在電影《少年巴比倫》一開場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這部電影想說的主題一定包含「青春」。因為在開頭電影就以一種非常有趣的形式致敬了那部經典電影。

《少年巴比倫》剛開始,畫面就移到了課堂上,一個尖嘴猴腮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可惜的是下面的學生或者昏昏欲睡或者竊竊私語,沒有人真正在聽老師講課,於是老師把課本一扔,發起了火。

同樣地,《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故事開始沒多久,也有一個尖嘴猴腮的老師站在講台上,這次學生在給老師搞了惡作劇,不是帽子沒了就是帽子裡被塞了煤塊,最後惹得老師在課堂上勃然大怒。

更有趣的是,前者中扮演老師的演員名叫佟磊,在十多年前一部由「大院子弟」葉京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飾演了一個叫做馮褲子的角色,相傳這個角色的原型正是大導演馮小剛——而馮小剛正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老師的扮演者。



要知,《少年巴比倫》改編自路內的同名原著小說,相較於小說電影的改編並不大,卻偏偏多了這一個能讓明眼人會心一笑的梗,自然是為了致敬《陽光燦爛的日子》,同時標明本片主題:青春。

於是無論是從電影名裡面的「少年」,還是從主演董子健的年齡看,這部電影講述的一定是青春期的悸動了,而很明顯的本片的主線便是男主角路小路遇到女主角白藍,然後想辦法引起她注意,最後兩人互相產生好感,但最終分道揚鑣再也沒有互相見過面。

當然本片的主題除了青春外還有一層,那就是作為隱線的「時代」。電影將故事放置在九十年代的工廠里,熟悉那個時代的朋友都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那就是——下崗潮。

眾所周知,七十年代末的中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改革開放,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越來越大,國有企業承接了退化、低效的鎮痛,國家為了調整經濟結構,決定重組國有企業,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下崗職工。雖然對企業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對於下崗職工來說卻是一個難以忘記的痛苦回憶。

電影開頭男主路小路的父親跟他說要進家鄉戴城的工廠,因為那是「鐵飯碗」,而到了故事結束時,被迫下崗的父親獨自在家,患上了帕金森已經老去,迅速蒼老。

同樣能反映時代印記的還有成批的工廠和想著辦法要上夜校和成人高考的工人們,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副九十年代畫卷。

如果說「少年」二字反映的是青春這一主題的話,那麼「巴比倫」就預示著消逝的下崗潮時代。巴比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出現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距今已有近六千年歷史,可是現如今它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座古城遺址和一堆史書在那裡。

路內在《少年巴比倫》原著的最後一章中曾寫到:「我在戴城混跡了好多年,我不喜歡這個地方,但它充滿了我二十歲時候的證據……在我將近三十歲的時候,我坐上火車去上海謀生。」

當下崗潮來臨,戴城的工廠開始重組,過去熟悉的一切都消失了,它成了一座巴比倫。從主創的主觀意圖來看,本片的主題是很鮮明的,那麼它表現如何呢?

二 電影說得怎麼樣?

很可惜的是,儘管本片有著自己的格局和野心,但是在最終的表現上是不盡如人意的。

一部青春電影要想拍出青春的感覺其實是很容易的,它不需要多麼精細的結構,不需要讓角色的表現非常符合邏輯,因為青春的情緒本身就是雜亂無章的、是情緒化的。

因此真正的青春片不是擺放幾個道具、搭建幾個場景就能讓觀眾回到自己的年少時光,而是需要靠一些小片段小細節在情緒上對觀眾進行浸染。而這些片段細節並不一定需要和主線邏輯有太多聯繫,可以是沒頭沒尾的——青春本身就是如此。

當男主角路小路暗戀女主角白藍時,出現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小畢。

小畢是一個家世好、長相好的青年人,小說里這樣描寫男主的心理狀態:「在小畢身上我看到了我所有的理想,化工職大畢業,宣傳科畫黑板報,白白淨淨很斯文,並且,他媽的,連對於女人的口味都如此相似。但我還是一個修水泵的小廝,我看起來是沒指望了。」

值得慶幸的是,在電影裡路小路並沒有直接念著這樣一段旁白一筆帶過,而是設置了幾件事讓觀眾自己就可以感受到路小路的心理狀態。

有一場戲是路小路聽聞小畢要去接白藍下班然後吃飯,少年心起,他求來一輛電動馬達和小畢的摩托車在鄉野公路上一併飛馳著,雙方互不相讓並總希望超越對方。這件事本身就反映出了路小路不敢表白卻又擔心白藍被他人追走的自卑又嫉妒的心理狀態,在這裡董子健的面部表演可圈可點,對青春情緒的塑造也是成功的。當然了,在這樣的段落中小畢的形象變得單一起來,似乎成了一個紈絝的富家子弟。

好在故事很快就表現出了小畢的能力。當廠裡面的一名年輕女子與電影開頭的老師(小說里是廠裡的職工,電影裡有效重複利用了老師這一角色)發生性關係被老師的妻子抓住後,羞愧難當想要從高處跳下。路小路年輕氣盛想要在白藍面前表現,準備偷摸上去將那名女子抱下;而此時小畢則不緊不慢拿著喇叭對著年輕女子慢慢開導,同時許以各種條件,最後在眾人的稱讚中解決了問題。

如果仔細觀察這時路小路的反應,會看到他一張臉上似笑非笑,心中已經很清楚了小畢是個各方面能力都高於自己的人,卻又因為心中的擰巴而不願承認這一點。——當我們在青春期時遇到大家都在誇獎自己的情敵時,我們也是這幅表情。

如果說和小畢之間的交鋒還屬於主線劇情的話,那麼電影裡關於換電燈泡的段落則是與主線無關的、碎片式的青春記憶了。




路小路去了電工班,這就給了他多次「出訪」一些其它身份難以踏入的禁區。比如一些倉庫、屋頂,以及女職工宿舍。

我們知道,工廠里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糟老頭子,女性尤其是未婚姑娘們是不感興趣的,因此一旦出現一個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時,幾乎所有人都瘋狂了,於是電影裡的電話就開始響個不停,不是這裡的電燈泡需要修一修,就是那裡的電燈泡需要換一換——而一向懶惰的路小路也自得其樂,畢竟這場出活可以見到常年見不到的年輕姑娘們——姑娘們也是同樣的心思。

這個小插曲和主線並沒有太大關係,沒有對路白的愛情造成任何影響,也沒有反映出下崗潮的背景,卻很明顯地表現出青年人們自有的躁動。有趣的是,小說里關於這一章的標題是《換燈泡的堂吉訶德》,彷彿更有一種解構性質的荒誕感。

雖然如此,本片關於青春的表現卻並不算非常精妙,尤其是對片中很多人的結局描述。上文有言,青春本身就是沒頭沒尾、無始無終的,不需要知道原因,有時也沒有結果,但在這部電影裡主創非常細緻地交代了幾乎每個重要人物的結局,讓主角路小路的視角始終停留在這些人身上,直到他們的人生再沒有變化。

比如一個女性配角小噘嘴的結局,小說里補上了一句路小路喜歡上了她,這樣她的結局對疏離感主題來說是有一定的烘托作用的。但是電影裡完全沒有展現出這一點,卻很突兀地出現了她被燙傷、脖子以下全部失去知覺,是一點必要都沒有的。

同樣還有曾經和路小路泡澡比賽的保衛科科長王明,在路小路的視角中他最後染上了皮膚病,再也不能去澡堂泡澡。這一處設置雖然略有宿命感的意味,卻依舊顯得刻意。

——這對青春的描述是有損傷的,就如同我們早已不能全部知曉過去人生中的那些人後來的景況。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客。

當然,拋開這些小瑕疵的話,本片對青春的描寫是很到位的。但是對於電影想表達的更大的主題「時代」來說,本片則顯得非常無力。

時代背景是下崗潮,上文已有描述。可是片中所有正面提、側面提的只有幾處,比如父親從意氣風發到被買斷下崗後的頹廢蒼老,比如故事裡多次提到的廠里工作重組。但是除了父親一人外,其他所有人都沒有「被下崗」,路小路的師傅是因為身受重傷而光榮退休,小噘嘴是因為自己出了意外而不得不離開,女主白藍是為了深造而去了上海,就連男主角自己都是為了追隨女主而選擇了辭職。

同時,電影裡卻又屢屢通過主角路小路的旁白來表現出當時的時代印記,令人感傷的、非常文藝的句子時不時出現在電影裡,而在影片最後,路小路站在高樓上,又自言自語了一句關於「時代」的旁白。

可惜當電影只能用旁白而不是故事劇情或者人物情緒來表現時代的話,那麼電影只能是蒼白的。

這時不免想起張猛導演的一部電影,《鋼的琴》。這部電影同樣描寫的是下崗潮,它將故事背景放在了九十年代的東北,講述了下崗後一群失意的中年人為了給男主角的女兒一架鋼琴,在經過了籌錢購買失敗、四處求助無門後,這群中年人決定自己學習如何製造鋼琴,自己製作。我想這樣一部電影是可以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產生極大的共鳴的,可是《少年巴比倫》沒有做到。

儘管《少年巴比倫》的名字是「少年」和「巴比倫」,是青春的空中花園。

結語

《少年巴比倫》是令人可惜的,不像那些只顧著圈錢的電影,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就奔著創作出好作品的目的去的,但正如上面提到的它擁有著的種種瑕疵,《少年巴比倫》難以成為一部佳作。

這讓我們想起國內的很多文藝電影,它們都有強烈的表達欲,有的是通過畫面,有的是通過配樂,有的在鼓搗劇本結構,有的在試圖舞台表演。但很多時候它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無論主題有多虛無、雜亂,整部電影也都是要為它服務的,並且要儘可能使觀眾看完電影后,在心中出現這樣希望的情緒。

這時我想起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重新打開它,開始閱讀。

————

文章代表孔鯉觀點。

轉載請後台聯繫本人。

來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部落格「孔鯉」及豆瓣「孔鯉」。

我寫,你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