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溺死的魚

2017-01-14 11:22:11

再多的言語 也說不盡這部電影的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二次在電影院中看著大螢幕上的The End(劇終),我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就像做了一場絢麗、甜蜜而又傷感的夢,但又希望自己永遠不要醒來。
《愛樂之城》,真是太好了。
 
失意的女演員米婭(石頭姐 飾)和落魄的鋼琴家塞巴斯蒂安(高司令 飾),兩人相遇、相知、相愛,互相扶持攜手逐夢。
這麼一個樸素、甚至有些庸俗的故事,憑什麼打動了這麼多人呢?
 
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觀眾,我覺得大部份電影都可以被簡單的分成兩個維度:形式和核心。
大而化之的說,所有技術層面的東西都可以放在「形式」的維度上。
劇本水平、導演技法、視聽語言……簡而言之,就是一部電影「講故事的方式」。
而故事內容和故事背後的主題,則是一部電影的核心。
按照這種簡單的劃分方式,一部電影的形式決定了這部電影好不好看,而核心則決定了它能不能打動人。
而按照這種劃分方式,《愛樂之城》是一部特點非常鮮明的電影:
它用極其不平凡的形式,表現了一個極其平凡的核心。

而從我的觀影經驗來看:如果能用出色的形式表達出來,那麼核心越平凡,一部電影就越能打動同樣平凡的我們。
 
《愛樂之城》首先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
年僅31歲的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無疑非常清楚如何把觀眾死死的按在座位上。電影一開場,就是一段時長接近4分鐘、一鏡到底的精彩歌舞。
坦白講,這段歌舞跟主線劇情並沒有太大的聯繫。但是美妙的音樂、熱情洋溢的舞蹈、加上令人目瞪口呆的鏡頭調度,這一段酣暢淋漓的歌舞場景,瞬間就把觀眾的情緒徹底拉進了電影中。
正如電影的舞蹈指導所言:這簡直就是《鳥人》和《雨中曲》的完美結合體。
而這還只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長鏡頭的難度無需多言。每一個環節只要有一個失誤,整個鏡頭就必須重新來過。
由於實際拍攝是在洛杉磯繁忙的高速路上,在開拍前,導演只能安排在停車場中進行排練,他則自己用手機模擬拍攝。
當然,當演員們頂著烈日在高速路上正式拍攝,難度又比排練不知道大到哪裡去。
所以當拍攝終於完成,整個劇組忍不住在現場鼓掌歡呼。
 
整部電影中,幾個大場面的歌舞片段,都精彩到讓我想起立鼓掌。
回想導演的上一部長片《爆裂鼓手》中細碎剪輯和激烈鼓點的精彩搭配,到《愛樂之城》中對流暢唯美的長鏡頭的運用自如,不禁驚嘆於這個年輕導演運鏡水平和節奏掌控的恐怖水平。

在敘事過程中,電影用不同尋常的想像力,讓觀眾在現實和夢幻中不停穿梭。
難得的是,場景和情緒的契合度非常之高,因而即便是超越了現實的誇張表現,也並不讓人覺得齣戲。
像是在浮華的派對上,石頭姐落寞的背影配上飄落的雪花;在空曠的街道上,當石頭姐歡樂地奔跑起來,空中又飄起了浪漫的花瓣。
全片最夢幻的場景,初生情愫的兩人在天文館玩耍,忽然就脫離了重力的束縛在星空中起舞。
這種比車禍墮胎還要超現實的場面,卻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兩人的浪漫和甜蜜。
 
運鏡、調度、敘事方式,導演的功力,在這些表現手法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而《愛樂之城》細節上的精彩之處,還遠不止這些。
音樂就不必多說了。主題曲「City of Stars」,在電影上映前就已經在無數人的手機和電腦上單曲循環。
要是《愛樂之城》沒拿到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原創歌曲,那一定是有黑幕。

其他方面也無比的細緻用心。比如角色的服飾,是根據場景一幕一幕詳細設計的。
在電影的前段,當米婭在演員道路上迷茫地徘徊、不斷流連於無聊的派對,她服裝的顏色總是鮮明而激烈的。
當她和塞巴斯蒂安走到一起,逐漸認清夢想的方向,她的服裝色彩也變得平淡而素雅。
這也體現著米婭逐漸成長、自己開始散發光芒,而不再需要鮮亮的服裝去裝飾自己。
這些精彩的細節考量,也是讓整部電影出類拔萃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當然,還有石頭姐和高司令兩位主演的神級演繹。
要知道,這兩位本來並不是導演的首選。導演最初的選擇,是由另一個艾瑪——「赫敏」艾瑪·沃特森出演米婭、之前在《爆裂鼓手》中合作過的邁爾斯·特勒出演塞巴斯蒂安。最終由於片約和片酬未能協調,才最終選擇了現在的兩位主演。
 從成果來看,這個「無奈」的選擇是多麼正確啊!
兩位演員的功底和敬業程度自不必說。在這部歌舞片中,所有的歌唱部份都是兩位演員親自上陣。
踢踏舞、爵士舞、交誼舞……所有電影中的出色呈現,都是演員們在正式開拍前艱苦訓練的結果。
片中高司令所有的鋼琴彈奏鏡頭,也都是親自上陣。為此,他在開拍前三個月,每天進行四小時的鋼琴訓練。
這裡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軼事:電影中高司令樂隊的搭檔基斯,是由美國著名唱作人約翰·傳奇出演的。他本身鋼琴水平高超,但他飾演的樂隊主唱卻是個吉他手。
於是,高司令學鋼琴,約翰·傳奇則專門去學了吉他。到拍攝的時候,約翰·傳奇已經可以順利的進行吉他彈唱,而他也表示高司令「精通鋼琴的速度達到了令我嫉妒的程度」。
我不禁為那些喜歡用「你們造他有多努力嗎」為自己的偶像辯護的粉絲們感到無比的羞愧。

在出色的演繹能力之餘,更重要的是兩位主演與角色的契合度之高。
高司令一張帥氣的臉,彈起鋼琴來深情款款。而且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逗逼起來毫無違和感。這顯然比邁爾斯·特勒稍顯稚嫩又有點苦大仇深的臉更符合塞巴斯蒂安的人設。
而他在英俊之餘,眉宇間又不時透出一絲憂鬱。這個氣質又與《愛樂之城》全片甜蜜而又略帶傷感的氣質不謀而合。
 
米婭這個角色,更簡直是石頭姐自己的寫照。
電影中的米婭,為了演員夢從大學輟學,在洛杉磯摸爬滾打了6年卻還是屢屢碰壁。
而在現實中,石頭姐14歲時就向父母展示了一份PPT,標題是《好萊塢計劃》(Project Hollywood),主要內容是自己將如何走進好萊塢,並成為一名國際巨星。
這份PPT顯然打動了她的父母。第二年,她就從中學退學,和家人一起搬到洛杉磯,開始了白天外出試鏡、晚上復習功課的生活。
因此在金球獎的獲獎感言中,她首先就感謝了自己的家人。
我們無從得知,在這13年中,石頭姐遭遇了多少次失敗的試鏡、直面了多少扇關閉在面前的門。但我們不難想像,比起11歲就出演哈利·波特系列、一直被各種光環籠罩的艾瑪·沃特森,石頭姐顯然更了解一個失意女演員的心境。
我一直不覺得石頭姐有多美。但不得不說,她對米婭的演繹,切切實實的打動了我。
 
更神奇的是,兩位主演之間充滿了四溢的火花。
導演和製片人都說,兩個人之間簡直有抑制不住的化學反應。看著他們倆,就完全能感受到他們是一對必將深人人心的螢幕情侶。
在電影中,兩人沒有海誓山盟、沒有生離死別,甚至沒有幾次擁抱和親吻。
但是就在深情的眼神裡、在忍不住揚起的嘴角上,你就是能感受到他們並不炙熱但無比真摯的愛情。
 
所有的這一切,讓這部電影無比的好看。哪怕你不被它感動,你也不會忘記電影中夢境一般的絢麗場景、不會忘記那一段段熱情洋溢的精彩歌舞、不會忘記石頭姐和高司令輕吟淺唱「City of Stars」的動人模樣。

當然,我如此熱烈的愛著這部電影,還是因為我被它感動了。

------------這是故事內容的分割線------------

接下來我會講到故事的細節了。
雖然本片確實不會太受劇透的影響,但我還是希望,閱讀下面文字的都是已經看過電影的小夥伴。

本片的核心,無疑是愛情和夢想。
這是最俗套的故事。然而換言之,這也是屬於所有人的故事。
這麼俗套的故事,要打動觀眾,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真實。
《愛樂之城》中的愛情,雖然表現形式上是夢幻的,但實質上無疑是真實的。
兩人間沒有海枯石爛、沒有驚天動地、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只有清澈的甜蜜。

比如兩人數次偶遇,終於心生好感,但彼此還是毫不留情的拌嘴。
在這段兩人的歌舞中,石頭姐換鞋的時候,高司令故意往她的腳上撥沙土。
這完全就是男孩用惡作劇,試圖吸引喜歡的女孩的頑皮模樣。

兩人第一次約會,高司令理解石頭姐的演員夢想,並鼓勵她寫屬於自己的劇本。
而當石頭姐說出「我討厭爵士樂」後,高司令忍不住帶她去爵士酒吧,滔滔不絕的表達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愛。石頭姐也不禁被高司令的真摯和激情所打動。
 這種彼此理解並欣賞的結緣過程,也讓人無比信服。

當兩人最後,為了追逐各自的夢想而天各一方。
沒有戲劇的意外和激烈的衝突,一對靈魂伴侶冷靜的走上了分別的道路。
雖然傷感,但依然真實。

總而言之,每個戀愛過的人都能在兩人的愛情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車禍中相遇相愛、在墮胎時經受考驗;但每個人都會像米婭和塞巴斯蒂安一樣,經歷平平淡淡的相識、相愛、爭吵、和解,最終走向各自不同的結局。
《愛樂之城》中的愛情,因為真實,所以感人。

讀到這裡,也許你也發現了:左右男女主人公愛情走向的,其實還是夢想。
石頭姐和高司令最初走到一起,是因為對彼此夢想的惺惺相惜。
而他們最終沒有走到一起,是為了彼此夢想的無奈妥協。
也就是說:「夢想」其實才是《愛樂之城》最核心的主題。

《愛樂之城》中的追夢,雖然還是有些理想和偶然,但依然是真實的。
雖然兩位主角最終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這個過程並不雞湯。
兩人首先都是實力不凡的。塞巴斯蒂安的琴藝一直受到已經成為流行歌手的同學的欣賞。米婭則在第一場試鏡中,就展現了出眾的演技。
但堅持自己夢想的代價是巨大的:不肯向流行爵士妥協的塞巴斯蒂安,落魄到連房租和車險都付不起;自己寫戲劇並親自出演的米婭,最終連劇場的租金都付不起。

兩人第一次出現裂痕,是因為塞巴斯蒂安加入了同學的流行樂團,陷入了無止境的商業活動中,似乎離自己最初的爵士夢想越來越遠。
但他之所以加入樂團,是因為他聽到了米婭和母親的電話通話。正是那通電話,讓他決定向現實低頭,為愛人提供更富裕、穩定的生活。
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悖論:我為了讓你更好的生活而背離了最初的夢想,但背離夢想的我卻已經不是你愛的我了。

而最終兩人雙雙實現了夢想,卻也永遠失去了彼此。
在影片的結尾,一段無比美好的「假如」夢境。
假如塞巴斯蒂安沒有加入樂隊,假如他跟著米婭一起前往巴黎,在五年後的今天,他或許已經跟米婭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牽著深愛的她走在洛杉磯的街頭。
 是在這段夢境中,他卻不再擁有自己夢想的爵士酒吧。
夢想、現實和愛情之間,從來就不可能沒有妥協。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第二次觀影時,當塞巴斯蒂安看著已為人婦的米婭,淡淡的說出「Welcome to Seb’s」的時候,我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Seb’s」,這曾經是屬於兩人的共同夢想。夢想成真了,屬於兩人的愛情卻無情地消逝了。
 
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總得失去些什麼。
也正是這種真實,讓我能真真切切的被這部電影感動。


《愛樂之城》是一部獻給所有追夢者的電影。
如同米婭在試鏡時唱的歌那樣:

致那些白日夢想家,即使他們看起來像傻子一樣。
致那些破碎的心,
致那些我們拼命留下的痕跡。

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場絢麗無比的電影夢。
而這,不正是電影存在的意義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