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際過客 Passengers

太空旅客/太空潜航者(港)/星际过客(台)

7 / 446,850人    116分鐘

導演: 摩頓帝敦
編劇: 強史派茲
演員: 珍妮佛勞倫斯 克里斯普瑞特 麥可辛 安迪嘉西亞 勞倫斯費許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高小茶

2017-01-15 02:27:09

愛情七成科幻二成冒險一成的好片子兼論直男癌和斯德哥爾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現在電影上映之前,又要文藝/傳記/科幻/奇幻/戰爭/搞笑/動作……這樣歸個類,又要放預告片,還要劇組成員各種接受採訪開發佈會做宣傳,恨不得讓觀眾「享受」到劇透之後的一切感受,但又擺出一臉無辜:我沒劇透啊。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觀眾,怕觀眾還不知道有這麼個片子呢就下映了,賺不著錢,這個可以理解。觀眾也不希望買票以前對這部片子一點兒概念沒有,除非只是買個黑乎乎的公共空間方便睡覺或親熱。但種種宣傳顯然也有個很大的副作用:觀眾如果觀影經驗太有限或太豐富,都容易提前腦補——我以為這是一個什麼什麼類型的片子呢/我以為這部片子跟某某片子是一類的呢/ 我以為某某演員的戲份更多更精彩呢……觀影之後發現這片子居然沒按自己的想像來走,難免不爽,想用打差評發洩一番。這個合理不合理我真不知道,每個人在網購和看電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想像,部份淘寶賣家可以叫囂「跟你想像的不一樣不是打差評的理由」,我看電影製作方抱怨影評的時候暫時好像還沒想到這套詞,看今後他們開竅不開竅吧。

《太空旅客》不幸就成了部份觀眾想像的犧牲品,由於愛情成份多了還不好看、特效場面少了還不好看而收穫了不少差評。我覺得這怪製片方,應該在海報上標明本片的各種屬性具體百分比,科幻佔多少愛情佔多少冒險佔多少,像減肥食品或飲料似的,讓觀眾看清了再買,免得誤會。

我本人大概比較缺乏想像力,就看了一個預告片,知道有星爵演男主,小詹詹演女主,大概是一個太空旅行半途就醒了又遇上了其他倒霉事的科幻故事,這就決定去看了。看完覺得挺滿意的,有bug但對主線劇情都沒有致命影響,一般科幻片不都這樣嗎,科技這事太複雜,不容易設定得太圓滿,且不提還有星戰之類的太空武俠片呢。

我注意到的bug就幾點:1.為什麼在飛船降落90年——甚至可能是120年——以前就提供充滿整個船體的氧氣?按設定不是只提供4至5個月的氧氣就夠了嗎,前面這89.6年的氧是封存在飛船里不用動呢,還是免費循環製造的?如果是前者,真不怕漏?就是不漏,感覺男女主呼吸了幾十年之後也該二氧化碳中毒了——也可能是為了避免這個他們才植樹造林?但是植物晚上又要耗氧。如果是後者,那是為了什麼呢?這5000號人加200多號機組人員都在休眠倉里睡著,不喘氣的呀。

2.為什麼飛得離大角星這個恆星這麼近?不知道飛船是什麼材料造的,離恆星這麼近都不灰飛煙滅就是在科幻片裡也有點扯。我們姑且認為飛船上的大窗戶都是超強望遠鏡好了,其實離恆星遠著呢安全著呢,至于飛船擦著恆星飛過那幾個遠景鏡頭就當是特殊美化過吧,畢竟哪個觀眾沒在電影裡見過比真月亮直徑大十倍的月亮呢?至少也見過E.T.海報吧。

3.女主的返程票真的能用?其他人基本上都是純移民吧,不知道想返程的極少數人要出多少錢才能讓這種航程長達120年的星際旅行不虧本。要說從殖民星上帶什麼回去,比如奇花異草珍禽異獸的,劇情也沒交代啊,而且感覺帶什麼回去都得虧本——再用大航海時代的東方香料絲綢什麼的那套思維考慮星際殖民不太合適吧。別的不說,這飛船飛回去的時候如果地球科技還在發展,那此飛船基本等於廢鐵了,可能只有當文物的價值;如果地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天災人禍,那飛船回去也是純悲劇。再說飛船對於殖民者們簡直太好用啦,在殖民星上作為母城、能源站什麼的多好,憑什麼要白白放棄這個對殖民者們的文明水平有顯著利好的大殺器呢?

這幾點說白了都不影響故事主線。有氧氣怎麼啦,這就是個豪華郵輪式的宇宙飛船嘛,既然豪華了就免費送氧氣唄。離恆星近怎麼啦,這是景觀效果,老讓你們看黑漆漆的宇宙加遠處的銀河又該嫌棄特效太單調了。女主買了返程票怎麼啦,反正就算是她不回地球,整個故事的愛恨情仇還是能成立嘛。

我萬萬沒想到這片子主線劇情被攻擊得最多的是男主直男癌、毀他人人生,女主簡直犯了斯德哥爾摩徵候群。首先直男癌這詞就很奇怪,我至今不知道它有哪一層含義——除了詛咒意味——是現成的「大男子主義」這個詞所沒有的。但是反正我們的流行語也不講什麼禮貌,「剩女」之類的侮辱性詞彙也不少,就當是兩性扯平了吧。不過我自己就用大男子主義來指代直男癌繼續討論了。

先說結論,我覺得男主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完全是可以理解並且不值得過度追究責任的,尤其跟大男子主義不沾邊。他把另一個人喚醒,讓對方和自己一樣被困在沒有別人的飛船上無疑對後者有傷害,也許也違反了法律吧——雖然不知道殖民太空船上的法律具體什麼樣——但是先看看普通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內外在動機是什麼。對內不外乎是圖這個:我道德高尚,我為自己自豪,別人仰望我我覺得爽。對外不外乎是圖這個:我遵紀守法,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懲罰,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得到其他人的獎賞。簡言之,就是追求道德和遵守法律既是為了自己開心,也是為了融入社會,一般情況下後者的份量可能還更大。

那麼在男主的處境下,他圖什麼呢?對外來看,他和船上所有人在生命軌跡上都沒有交集,他死後其他人才會醒來,沒有任何人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獎勵或處罰他的行為。對內來看,他一輩子忍受孤獨,得到的獎勵可能是像聖人一樣的成就感——這要看他有多看重這個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精神崇高的那種滿足感的。而他為了忍受孤獨所受的煎熬卻是任何人都會覺得難以忍受的——覺得不難受的建議去心理學研究機構當志願者體驗一下類似項目,再看看《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那段話。當然,他還可以死嘛——對了,太空漫步處的艙門設計似乎也是bug,未免太容易讓人自殺得逞——但是有多少人願意為了遵守道德去死,尤其是在不遵守道德並不會得到懲罰的前提下?各位控訴男主直男癌的女性朋友,捫心自問處在男主那樣的境地,是不是可以忍得住不去打開自己男神的休眠倉?我是忍不住的,雖然我沒有男神,但也得打開工程師醫生之類人的休眠倉,不然無論是我還是這個飛船出了什麼故障我都會死得很難受。我已經很倒霉了,實在不想死得很難受。

我記得看過一個美國案例,一個妻子槍殺了家暴自己多年的丈夫,儘管當時他丈夫並沒有對她施暴,但是陪審團判她無罪。因為他們認定她在常年的家暴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也是她丈夫灌輸給她的,那就是只要這對夫妻還活著,丈夫對妻子的暴力和控制就不會停止。所以,妻子槍殺丈夫的行為是正當防衛。我還記得陪審團認定她無罪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假設自己這樣一個有常識的普通人處在她的處境下,會不會做出和她一樣的行為?他們最後達成了一致。我知道有些更高明的觀者會覺得自己作為有常識的普通人易地而處,還可以逃跑或報警——這個妻子報過警,只做了筆錄;殺丈夫之前她也報警了,不過警察沒來——不過陪審團考慮的是,常年的家暴讓她失去了很多能力,包括更積極地思考、更強勢地行動的能力,這不是她的錯。任何正常人遭到這種事,都可能會失去這些能力。槍殺丈夫,就是當時的她除了自殺以外僅剩的選擇。

我當然不是要把男主喚醒女主跟被家暴的妻子槍殺丈夫的行為相提並論,不過他們在痛苦折磨下失去常態下的正常人那樣「正直」地思考的能力這一點是一樣的。我同情男主,但觀影過程中有一段時間不知道如何定義男主喚醒女主的行為。這當然不是好事,但又很難說是罪行。直到甲板維修官一語道破:他做了錯事,但是溺水的人就是會拖別人下水,這沒辦法。男主看到睡在休眠倉裡的女主的時候,就像溺水的人發現了可以讓他不再下沉的東西。他居然還能去了解這個女人,再忍住好幾個月不喚醒她,後來還展開了普通的戀愛追求過程,而沒有使用「你喊破喉嚨也沒有人會來救你」這樣的虐待監禁模式,或者三千佳麗模式——不好意思飛船上的人數可能不夠,那改成七十二美女模式好了,我覺得他跟聖人的距離已經比一般人近了。

再說回女主,她怎麼就犯了斯德哥爾摩徵候群了?在得知自己是被男主喚醒這個真相前,男主是個普通人,是自己唯一的人類夥伴,不僅不討厭還有討人喜歡的地方,挺可靠地幫助自己,沒有任何不禮貌的舉動。兩個人的戀愛有吊橋效應,但是也有相配的一面。在得知真相之後,女主也是認真地憤怒了好久,自力更生了好久,就連在自己房間裡被困了兩天兩夜也沒去向工程師男主求助。後來飛船的危機已經發展到兩個人必須互相協作了,那協作不是很正常嗎?男主為了救女主和全船人願意犧牲自己,還不能說明他本質不錯嗎?女主儘管很不願意拉下排火閘,但還是在男主的勸告下這樣做了,這本質上就是在電車問題中選擇了人更少的鐵軌,當然區別在於鐵軌上的少數人對她喊了話,表明願意犧牲;她自己也在另一根鐵軌上綁著。不過,這也充分說明一個人即使本不想傷害犧牲其他人,也會有各種複雜的情況,道德上完美的選擇並不是永遠存在的,沒有必要過於苛責在困境中的人。最後男主僥倖被女主救了回來,兩個人經歷了這麼多刻骨銘心的事,憑什麼不能在一起?何況電影還為男主和女主提供了一個機會,女主可以再自己一個人利用醫療倉進入休眠。男主願意彌補錯誤,而女主顯然也作出了選擇:與其去和不了解的其他人一起生活,不如和一個相愛的人共度餘生。請問這跟斯德哥爾摩有什麼關係?男主虐待監禁啦?女主軟弱投降啦?就是一個倒霉男拖了一個路人一起倒霉,倒霉男有悔過表現,路人也沒心慈手軟或一根筋,倆人最後改善了處境一塊兒過了嘛。

當然,在我本人的種種想像中,一個人的孤獨和兩個人的孤獨不知道哪種更糟。一個人孤獨確實難忍,但如果討厭甚至痛恨另一個人又一生都擺脫不了豈不是更可怕?不過男主顯然比我合群得多也對他人樂觀得多,大概不會有這種想法。希望他們的幾十年過得如同電影結尾所說一樣,是幸福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