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
導演: 馬汀贊帝維2017-01-15 20:29:27
電影《地雷區》也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
二戰德國戰敗後,大批德國俘虜被迫徒手挖地雷。其中很多人還是十幾歲的孩子,也許碰巧是在停戰前剛剛三軍,卻要為國家的戰爭罪行付出生命代價。
戰時德軍為防盟軍登陸,曾在丹麥西海岸埋下超過一百五十萬枚地雷。一向做事嚴謹的德國人留下了地雷分佈地圖,這些報告就成了被俘虜的孩子們的悲劇的來源。丹麥政府完全沒打算想辦法機械排雷,有那麼多德軍戰俘呢,多好的活體地雷探測器啊,讓他們一步一步探測,一個一個用手挖出來好了。
《地雷區》里鏡頭常常是遠景,安靜的海灘上,孩子們匍匐在地,用小棍子輕輕戳沙子,慢慢尋找地雷。但是看電影的人是繃緊神經的,不知道接下來什麼時候就會剛好有一個可憐蟲剛好引爆某顆地雷。於是前一刻還靜謐著的遠景畫面上會出現一股黑煙,拉近鏡頭,一片皮開肉綻。
在這一片荒蕪的沙灘下埋著地雷,德國孩子們毫無尊嚴地死在這裡。回家的願望是支撐孩子們掙扎下去的唯一理由,有的說要回去找媽媽,自己的媽媽能做出全柏林最好吃的飯,他們可以開餐廳;有的說要當去建築工人,祖國德意志一定需要重建;有的說要找個姑娘生兒子,跟兒子一起開公司。
丹麥軍士長卡爾開始時深恨德國人,可是眼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被炸殘疼得拼命喊媽媽,送醫不治身亡,更甚者勉強能找到肢體碎塊,大概心底柔軟的人性也慢慢復甦了,他對這些俘虜逐漸好起來,給他們找吃的,放假帶孩子們玩足球。可是再嚴謹的地圖也有失誤,偏偏卡爾的愛犬就被炸死了,卡爾又變得狂躁,都是德國佬的錯。最終剩下的那些疲憊與絕望的孩子們自殺的自殺,被炸死的被炸死,海灘安全了,可德國孩子只剩下最後四個。丹麥軍隊甚至騙了德國戰俘,他們完成任務也不能回家,因為「丹麥人想看著德國人像蒼蠅一樣死去」。剩下的四人被送去參加新的排雷任務,軍士長卡爾假冒司機把孩子們接出來,送到德國邊境,微笑目送孩子們逃過國界,跑向自己的祖國和希望。
事實上,二戰爆發時,丹麥只抵抗過幾個小時。自行車作戰連隊(然而叫小隊更貼切通共沒幾個人)奮戰了一整天是因為沒接收到停戰廣播通知,所以白打了一日。
當時德軍登陸,丹麥王室與議會在凌晨開了幾小時會議之後決定同意接受德國「保護」。電影《開戰日》講的就是幾個自行車連隊老兵回憶的內容:德國陸路坦克入境丹麥,軍隊接到迎戰命令後騎上自行車去迎戰,又不知道德國人在哪,吭哧吭哧在公路上泥里草地裡蹬著車緊張地尋找著敵軍,有點悲壯而滑稽。
當然,與裝備精良的捷克人的完全不抵抗全面歡迎被保護相比起來,裝備落後的丹麥人確實抵抗了幾小時,然而更多丹麥平民像是看熱鬧一樣看著德軍開進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上,哥本哈根市民聚集在碼頭好奇圍觀偽裝成商船的德國軍艦駛入港口的情景。事實上德國對丹麥人不算太壞,與對猶太人和波蘭人比起來那就好得太多了,比日本對滿洲還要好。但是最後德國戰敗了,唾棄納粹就成了最最政治正確最有良心的事情。發動侵略又戰敗的德國就是壞,德國戰俘就不配有人權。
在二戰結束70週年的時候丹麥拍了這樣一部電影,大概也是反思當年的不人道。《地雷區》里軍士長卡爾的心理變化正是由仇恨變為同情、寬恕與救贖。
電影之外現在丹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也是最「社會主義」的國家,全民高福利,教育免費。(當然要靠高稅收:美國官方數字丹麥人均稅收65%,我在曼谷認識的一個醫學院的丹麥小哥說是40%)。丹麥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大國,幾乎全民出行靠自行車。跟二戰時不同,二戰騎自行車打仗是因為軍備差,而現在是一種生活理念。現在如果去丹麥能看到的都是優哉悠哉享受戶外生活的丹麥人,良好的治安。國家強大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才有底氣去原諒(或是反思)歷史錯誤。
德國是二戰後最悲慘的國家,也是認罪最到位的國家。七十幾年過去了,德國人民還活在認罪的陰影里,對其它人種或民族不可以有任何不友好,稍有不慎就會被扣上種族歧視甚至納粹的帽子。就像前幾年的德國電視劇《土耳其語入門》里一樣,土耳其姑娘跟德國姑娘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可生氣吵起架來土耳其姑娘當街說德國姑娘是個納粹,引得街上幾個年輕人側目,德國姑娘被噎得百口莫辯。前些年土耳其人大舉移民德國造成的社會問題還沒解決完,近年敘利亞難民又造成了更多問題。然而德國人不可以委屈,依然要歡迎所有人來,為了繼續贖罪二戰。現在如果去德國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被恐襲炸壞的建築在重建,公廁被糟蹋得不成樣子。
比起西邊德國的全面反省,世界人民繼續監督的現狀,東邊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就顯得很奇怪了。日本政府從來沒有真正認罪和反省,然而國內原諒日本的聲浪越來越高。事實上,「原諒日本」是政治和歷史概念,並不是平民的事。平民百姓要做的是和平相處,相互理解,不去搞暴動,不去砸日貨,不去威脅普通日本人在中國的安全。
況且日本政府是無法跟德國相提並論的,德國在冒著危險接收著可能混入了恐怖份子的難民,而日本是一個可以明文規定不接受穆斯林成為日本公民的地方。德國政府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監督,日本政府似乎被部份中國平民呼籲著原諒了。這股「放下過去原諒日本」的聲浪來得危險。
現在在中國,追究日本二戰責任似乎成為了政治不正確。依舊義正言辭督促日本認罪道歉的韓國顯得勢單力薄。中國年輕人覺得中韓的英雄主義抗戰片常讓人反胃。然而,通篇save the world(拯救世界) 的美國大片卻很受歡迎。確實,美國電影拍得更好而中國主旋律好作品比例還太少。可其實美國英雄系列漫改電影以及很大一部份戰爭片的核心都是美國主旋律,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全球人民:美國人會來拯救世界的。當然美國有拍得好的反戰片比如本週依舊在院線有排片的《血戰鋼鋸嶺》(此處預測奧斯卡導演獎),然而大部份的美國電影都在向世界人們不斷輸出著美國價值觀:美國無限正確,無限尊重人權。雖然事實上是美國悶聲發了一百多年的戰爭財,直到今天亦然。
想搞懂一段戰爭史要學會尊敬每一個參戰國最基本的語言,想有不偏頗的價值觀就要用多視角去看事情。丹麥交出的答卷可以打個高分。
最後推薦幾部歐洲的二戰電影:
丹麥:
開戰日 9. April
地雷區 Under sandet
俄羅斯:
女狙擊手 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蘇聯版
愛沙尼亞 :
1944
德國:
我們的父輩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黑皮書 Zwartboek
挪威 / 瑞典
白色嚴冬 Into the White
波蘭:
卡廷慘案 Katyń
鋼琴家 The Pianist
微信公眾號——穆爾登格 影評、看世界、俄羅斯周邊,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