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迴歸線

2017-01-16 16:59:07

你喜歡狄金森的什麼呢?


在一個搖滾詩人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年份,拍詩人和詩歌的電影突然多了起來。相較於帕博羅·拉雷恩在《聶魯達》裡面的一派胡鬧,「老文青」賈木許的《帕特森》算是一縷清風。故事聚焦在紐澤西州的小鎮帕特森,講述一個同樣名叫帕特森的公車司機在一週零一天裡的日常。影片用極其工整的格式(每一天幾乎分得同樣的篇幅),「播放」著帕特森一天中從早上睜眼之後的種種細節。帕特森活在自己和詩歌的世界裡,幾乎每天都會在小本子上寫下(在我們看來)並不怎麼動人的詩句。平淡的生活中大多是重複但也有出其不意的小精彩(或者小意外),偶遇一個喜歡艾米麗·狄金森的小女孩,得知 waterfall 其實可以分開來拼,趁主人出門看電影的工夫在家裡無法無天的寵物鬥牛犬,晚間遛狗路上不經意撞見的陌生人,還有每天都打照面的酒吧老闆,和他嘴裡永不重複的俏皮話和老故事。

在這些導演精心「編織」的生活點滴面前,我們的主角帕特森卻異常沉默和冷淡。溫和的脾氣,嘴角善意的微笑,以及口中總是應承的「好啊,挺好的」這些,卻難以讓我們讀出他內心真正的情感與激情。一位對詩人和詩歌有著難以割捨的愛的年輕人,在螢幕前的具體輪廓卻是這樣平凡,不露聲色,毫無戲劇性,我明白這是賈木許想要描摹出的效果,不過,正如「公車司機-詩人」這一雙重身份一樣,看上去很美,不過賈導演的呈現方式卻難以捕獲人心。如果在開始我們還會疑惑這個帕特森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故事或秘密,影片深入之後,多半該打消這個念頭了。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略感失望的地方也在這裡。「公車司機」和「詩人」之間並沒有像俄亥俄州的火柴一樣擦出火花。如果在賈導演眼中,「公車司機」是帕特森的真正核心,一位路人,一位平凡人,一位「反英雄」式的英雄,而詩歌只是像徵每個人心底那份珍視並加以嚴肅對待的愛好,那麼這部電影未免過於「高冷」了,因為它把帕特森的工作生活刻畫得太過詩意。如果,「詩人」是這部電影的核心,賈導實質想借帕特森這個形象拍一部「詩人是什麼?詩歌從哪裡來?」的電影,而「公車司機」只是代表詩人背後的職業(也可以像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樣,一位醫生;或者華萊士·史蒂文斯,一位保險公司經理),那麼不客氣地說,這部電影,至少賈木許筆下的帕特森這個形象,並沒有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說點嚴肅的。影片裡提到了不少詩人,彼得拉克,艾米麗·狄金森,艾倫·金斯堡,但都沒有一個人來得重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這位曾經出版了五卷以《帕特森》命名的詩集的美國詩人,是整部電影背後的「精神支柱」。他所代表的意象主義,在二十世紀初期曾短暫引領了現代詩歌的潮流。意象,不同於象徵,重在描述和記錄事物本身,而非有意去賦予其涵義,在這裡,作詩和讀詩不再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好比「謎底就在謎面上」,你讀到的是什麼,作者想讓你看到的就是什麼。意象主義的先驅者們從中國古代詩歌和日本俳句中借鑑了不少經驗,(這也是為什麼片尾忽然亂入了一位日本人),因為東方的古詩詞里有太多這些「意象」的堆疊,並且詩人在堆疊過程中,是很少加入其主觀評價的。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把這首詞默誦一遍你就明白什麼是意象主義。然而,《帕特森》裡的這位帕特森,卻似乎沒太搞明白。或者說,賈木許放在電影裡的詩篇(並不全是威廉斯所作),以及帕特森這個人物給人的感覺,我們不會一下子就聯想到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相似的意境。說到底,意象的堆疊是詩人主觀情感在客觀世界的投射,而電影中的這位「涼麵」帕特森,這位我們摸不清真實感情的帕特森,想要藉此理解他筆下的詩句,或者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實在是有些難。

其實這劇本本該會更討人喜歡,帕特森,艾倫金斯堡的家鄉紐瓦克,威廉斯的出生地盧瑟福,彼此相隔不遠,而這一片紐澤西區域,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花園之州(Garden State)」紐澤西,曾經的繁榮工業在二戰後逐漸凋敝,如今的帕特森,想必不再是威廉斯寫她時的那個模樣。然而,賈木許在大量街景空鏡頭和乘客的言談中並沒有為我們生動地展示出這個地區的風貌和氣質,反倒由於為劇情服務的關係,多了幾分強加的詩意和精巧。我覺得導演的文藝和品質用錯了地方。

影片裡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偶遇的小女孩臨走時那句「你喜歡狄金森嗎」?那位離群索居,但又精力出奇旺盛,想像力天馬行空,如雷鳴如閃電的艾米麗·狄金森。且不說那段 Water Falls 與狄金森有多少關聯,回顧全片,想想你腦海裡的這位帕特森,怕是也要多嘴問一句,你喜歡狄金森的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