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星入境 Arrival

降临/你一生的故事/异星入侵(台)

7.9 / 772,439人    116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艾瑞克赫瑟勒
原著: Ted Chiang
演員: 艾美亞當斯 傑瑞米雷納 麥可斯圖巴 佛瑞斯惠特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7-01-20 04:58:29

解讀《降臨》:在時間的長河裡銜住自己的尾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降臨》,出來跟朋友討論,他們有幾個說沒看懂,其實我最開始也有點雲山霧繞。

電影前半段乃是非常標準的外星人空降地球的前奏,總有一種感覺這片裡的「鵝卵石」眼看的就要如《獨立日》那樣發雷射了。結果後半段超出想像,真的,在沒有看過原著或者沒有接受任何劇透的情況下,俺在觀影過程中,預想了電影后半段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結果無一中標。而且,我相信,估計很少人能猜中電影的結尾竟然是這樣,有句時髦話怎麼說來著: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所以說這片才是今年腦洞最大的科幻電影,我很喜歡。

觀影后經過仔細沉澱,逐漸將本片的內涵捋清,沒看懂,不要緊,咱們將電影中涉及的理論以及概念搞定,而且以儘量通俗的語言來通讀電影,從淺顯到深,說來就來。

第一件事:第一次接觸,外星人都上門了!

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也就是「第一次接觸原則」,指的是地球人與地外生命,兩個從未見過面的種族或勢力,通過雙方偶遇或一方到訪等方式相互了解到對方的存在。

PS,「第一次接觸」與「第一類接觸」

這是兩碼事,「第一類接觸」是UFO術語,指的是「近距離目擊不明飛行物」,以此類推,還有「第二類接觸」到「第五類接觸」(最初應該是「零類接觸」,指遠距離目擊),「第五類接觸」指人類可以跟外星人和平交流,《降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第五類接觸」。

說到「第一次接觸」,想到了兩部作品,《星際迷航》與《三體》,二者對第一次接觸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星際迷航》中的接觸原則,就是在曲速文明之下,與地外生命應首先建立和平的關係,而不是在誤會中發生衝突與戰爭。

雖然《星際迷航》系列伴隨著不斷的探索,與外星人一言不合即開戰,但其結果就像《七龍珠》中的孫悟空一樣:「你打不過我,咱倆可以成朋友,我打不過你,我回去修煉,直到打敗你,咱倆還能成朋友。」於是,很多奇形怪狀的外星人加入星際聯邦,後者也不斷壯大。

《三體》中的接觸原則,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黑暗森林其實是遵守宇宙質量守恆定律的,文明間的善意和惡意,放在科學領域中是不嚴謹的。這樣的接觸與善惡和道德無關。你認為的善舉,對方不一定這樣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向那裡開槍試一試」,所以,技術等級較高的文明傾向於隱藏自己,暴露自己的文明會在接觸中被消滅。

兩部作品,代表了人類對地外接觸的兩種傾向,「曲速文明」是超級理想狀態,而「黑暗森林」則是最壞的打算。

而《降臨》中的接觸原則,則是折衷處理,因為電影所涉及到的,是很多作品在展現「第一次接觸」中所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既然碰上了,如何交流?

第二件事:交流「以人為本」,外星人很鬱悶

「為什麼全宇宙都在說英語?」這大概是所有科幻電影中必需要迴避的地方。原本這個梗是槽點,但無論是《星球大戰》這樣的太空歌劇,還是《超時空接觸》這樣的理論十足的硬科幻作品,都將其選擇性的忽略。連《第九區》也是一樣,不知怎麼的,人類和地外生命就通用文化了,太多了,也就不算槽點了。畢竟科幻電影還是拍給地球人看得。

舉個很搞笑的例子,真事。我一個朋友,出國去泰國旅行,在酒吧碰見一外國友人,全程交流的很興奮,回來他跟我說,自己說得中國話,對方說得外國話,誰也聽不懂對方,但談得很「投機」,很開心,最後還合了影。然後我覺得這倆是神經病。

所以,在如上兩類接觸原則中,「曲速文明」是建立在可以交流的情況下,而且交流方式和思維模式都是「以人為本」,這是非常非常烏托邦的設定,全宇宙都圍著地球轉。而「黑暗森林」則是不考慮交流,杜絕了文化和思維模式不同的兩個文明之間的種種可能性,直接滅之,簡單粗暴。

而《降臨》呢?重點則是在描述兩個文明在相遇的時候,最基本的任務——交流。這個切入點大概是很多科幻電影都忽略的地方,比如很多描述火星科幻的電影,但很少有電影關注人類如何登陸火星(僅有《火星任務》《紅色星球》等片描述了火星登陸)

交流,是兩種文明,甚至兩個種族見面時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降臨》中艾米·亞當斯用袋鼠Kangaroo命名的典故來解釋,很明顯。

這就是「以人文本」的典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哲學上這叫「先驗論」,在這部電影裡,其實就是從人類所認知的角度出發,首次面對一種未知文明,二話沒說,將困擾人類文明的問題一股腦的拋給了外星人: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外加一個「你來這幹什嗎?」

且不論外星人如何回答,這樣的設定乃是所有科幻電影最為常見的設定,無論是表現多麼久遠的未來或多麼先進的文明,所呈現的價值觀都是立足當下的。

也就是說,都是建立在當下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體驗上,比如《回到未來2》中2015年,還是個FC遊戲《荒野槍手》流行的世界,全程沒有任何手機或者網際網路,這就是過去拍未來的典型,受限於當時認知水平和思維模式,也就是世界觀。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如今拍未來,地球是什麼鳥樣子,也是建立在現實世界觀之下。

這樣一來,當然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不僅僅是語言系統的問題,更是思維和文化的差異。比如片中「Offer Weapon」的誤解,在外星人的世界觀裡,根本沒有「武器」的概念,它們來提供的是自己的語言, 目的是「Help Humannity, because they need help from humannity in the future.」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解,是因為用到了一個假說——「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即「語言相對論」。

第三件事:你們原來是這樣的外星人

電影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方式,在不超越當下世界觀認知的情況下,以人類的角度來描繪一種外星生物,片中翻譯為「七爪獸」,外形比較奇葩,除了如八爪魚一般的肢體,上半身讓人想起了《藍寶石之謎》中亞特蘭蒂斯人盔甲,跟個紡錘一樣,這樣特殊的形態,先留個扣兒,咱隨後還有用處。

但《降臨》,出發點在於人類,但電影所提供的外星人交流方式確實要超脫於人類目前認知, 恰恰如此,這就是《降臨》的出彩之處,也是俺最喜歡的地方。對於七爪獸,電影根據原著中的設定,很大膽的超脫了「人類思維」的模式,創立了一種非線性的思維的生物,它們的非線性思維,體現在了他們的「語言」上。

這就是《降臨》中用到「沃爾夫假說」的地方。

「假說」認為,是關於語言、文化和思維三者關係的重要理論,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語言所具有的結構、意義和使用等方面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方式。

PS,終究是「假說」,肯定也有不成立的地方,比如聾啞人怎麼辦?但電影中既然將這件事作為故事前提來描述,那麼就順著往下說唄。

簡單而言,語言的差異不在於聲音和符號,而在於世界觀本身。

舉個例子,我們說:「昨天、今天、明天」是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中特定概念,是基於我們對目前世界的認知而產生。但對於來自五維空間的生物來說,就不會存在如上概念,過去、未來對於它們來說,也許只是前面、後面的理解。

七爪獸不一定是五維空間的生物,但確定的是它們是一種「非線性生物」。在它們的世界觀裡,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過去、未來,只有目的地。這裡的「目的地」,可以任意方向。

看它們的紡錘造型,非常明顯,朝哪個方向都可以行走,任何方向都可以是「目的地」,它們的任意六隻爪永遠對稱,多出來的一隻爪,用來噴霧。《降臨》這樣設定這種生物,絕對是有意為之。

七爪獸的語言,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者它們不屑於說話,只是畫個圈,還有一系列符號在一個圓上的隨意排布。結合「假說」,這是它們在七爪獸所處的世界觀體現。

第四件事 畫個圈圈詛咒你,目的地在哪

由於我們人類是三維空間中的生物,時間流逝代表了過去未來,在此基礎上,有了哲學上的「因果關係」,先因後果。

而七爪獸,沒有這種關係,它們只有目的,因就是果,現在將自己的「語言」提供給人類,3000年後可以幫助自己,這是它們的目的。但對於這種超脫於時間的生物來說,這種行為就像我們在解一道數學題,做不出結果,發現前面有個小數點忘了點,返回頭加上,題目自然解出答案了。

這回要說道女主角亞當斯,她在與外星人建立「交流」時,同時也逐漸掌握了他們的「語言」,根據「語言相對論」,這樣以來女主逐漸體驗到七爪獸的世界觀概念,時間對於女主來說,就是一個前後目的的存在。

所以,《降臨》中出現了大量電影中常用的手法「閃回」,但是其實是「閃未來」。片中女主腦海中所有片段,都是未來,包括她的孩子,她的老公鷹眼「離去」,整個一個灰暗的未來,所有的美好,最終都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

電影的敘事,首尾相連,環形敘事。

當然更重要的是,她通過未來制止了中國將軍,而是很有意思,是先看到了結果,再有了行動。這並不是預知未來的行為,而是在七爪獸的「非線性世界觀」里,提前跑到了終點,了解了起因。

這正是環形思維的特徵,可以這樣說,因為她向將軍說出了關鍵資訊,使得將軍最終下令阻止開炮。也可以說,因為將軍在未來給她透露了她將要說的話,所以才讓女主完成了阻止行為。

這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因為此時在女主角的世界觀裡,沒有因果關係,只有目的。她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國開炮。

然而整部電影也是環形敘事,開場那一部份的家庭「記憶」,是女主角未來所要經歷的事情,這個設定,在了解電影內涵之後,要挑大指稱讚的。

第五件事: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猛

電影中,中國險些將外星友人轟跑,為什麼這麼設定。由於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原著是不是這樣描述,但可以猜想到有如下趨勢。

其一,作為西方電影,鼓吹「威脅論」的自然水到渠成。

其二,還是應用到「語言行為」理論,也屬於「語言相對論」的範疇,因為諸如片中那些狀況,肯定每個遭遇外星人上門的國家都有語言學家進行研究交流方式。這樣就產生了語言根據當地文化所帶來的差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由於漢語沒有「虛擬語氣」這種語法形式,那麼說漢語的人的反事實引推理能力也必定弱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電影裡中國的動機大致源於此。

但實際情況呢,經過中國語言學家的測試,說漢語的人運用反事實推理的能力要大大超過說英語的人。

無論怎樣,作為一部英語電影,其主要在專注於「語言與文化,語言與認知」之間的差異。

第六件事:外星人去哪了

結尾,目的完成之後,外星人如煙一般蒸發了。丫去哪了?自曝了嗎?

這裡,依然要從七爪獸文字上入手,環形文字,像什麼?答案是「銜尾蛇」。

銜尾蛇,是一個自古代流傳至今的符號,大致形象為一條蛇(或龍)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結果形成出一個圓環。這個符號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徵意義,而當中最為人接受的是「無限大」、「循環」等意義。也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是人類的心理特徵。也是基督教中的「循環定律」。

銜尾蛇的形象,大蛇需要吃掉尾巴才能生存,而它自己的尾巴又為它帶來無限的糧食,這是另一種永恆更生的循環模式。代表了宇宙的無窮。

七爪獸的目的完成,它們就像銜尾蛇,幫助了人類,自己才能生存,但同時以自我消亡為代價。「自我摧毀」的同時「轉化為循環」,就像鳳凰涅槃一樣,它在自我焚滅的過程中自我繁衍(或理解為「重生」),正是無限循環概念的一種表現。

最後:時間長河的哀傷?

結尾比較悲涼,因為女主角還要沿著已知的未來繼續生活,最終丈夫離去,女兒夭亡。這位的生活無比黯淡。

但真是這樣嗎?不要忘了,此時電影中,女主已經掌握了環形語言,她的世界觀中,沒有因果只有目的。當她知道自己未來的結果時,明知結局仍要前行的旅程,但她會不會改變自己的起因呢,回到人生這道數學題的開始,點上那缺失的小數點?電影並沒有點透最後的結局究竟如何,也超出了電影所要表達主題的範疇。但如結尾那深情的對視,我相信,還是留有一線希望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