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星入境 Arrival

降临/你一生的故事/异星入侵(台)

7.9 / 776,763人    116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艾瑞克赫瑟勒
原著: Ted Chiang
演員: 艾美亞當斯 傑瑞米雷納 麥可斯圖巴 佛瑞斯惠特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絕情書

2017-01-21 19:55:40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電影的前半部份和後半部份幾乎不像是同一部電影。

    前半部份緩慢而精緻,史詩感和末日感縈繞不覺,不是那種感官上突突突的刺激,而是抽絲剝繭背心發涼的絕望感。而後半段,就像考試快結束了發現自己一道大題都沒有做突然慌了神一樣,隨便就扯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塞進去,湊個數,打鈴交卷。

     就我個人而言,感到非常非常的難過。

     這個電影擁有「大量」成為一流影片的主題,可惜沒有一個主題講好了。

     一、末日

    影片裡的末日是沉默而深刻的,是自省而絕望的。十二個外星巨蛋降臨地球,它不需要做什麼,只是「存在」,就足以讓人類陷入末日。人類一種歷史極短的智能生物。埃及的希拉康波利斯、涅伽達等遺址發現的象形文字距今也不過7000年的歷史。宗教、哲學、自然科學的出現都只有3000年。資訊革命則不到100年。人類還沒有樹立起一種關於自身存在的自信,甚至還沒有發展出一套足以認識、解釋自身存在意義的哲學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龐大的巨蛋帶來的壓迫感,無法理解的空間旅行方式,無疑會讓缺乏自我認識的人類陷入各種極端的心理當中。盲目的各種啟示錄、原始圖騰崇拜、路西法效應、想像敵……人們自殺,人們互殘,人們克制不住種種理性非理性的行為。 就像一個想要引起母親注意的嬰兒一般極盡所能,在可能的「全能者」面前不斷失控。

    這種「末日」是人類對自我認識的一個終點,也是重新對自我存在進行審視的起點。比起動不動就攻擊地球的外星人,這種沉默,反而更宏大也更殘忍。

    整部電影,拍得最好的就是這個部份。視覺上表現的巨蛋,甚至有點EVA使徒的味道。無論是矗立在平原而還是海洋上的,都散發著強烈的神殿氣息。有一種中性的、疏離的、跨越時間的意味。甚至讓人(我)有一種錯覺,自人類有意義以來,這些巨蛋就在那兒了。

    神不說話,是因為神不會說人話。像螞蟻也聽不見人在說話。

    二、語言

    全能者降臨,對於仍保持理性的人而言,最核心的目的是搞清楚他們的目的。這是人類的思維方式也是人類的行為模式。人類是線性的,有一才有二。先搞清楚你要幹嘛,其次才是我要幹嘛。因果也好,發展也好,都循序漸進。

    人類和全能者的交流開始了——這個部份的開始,也是影片拍得比較好的部份。女主角在白板上解釋為什麼要和外星人進行看似無關的文字交流,非常清晰的展示了語言的基本要素、溝通的過程(編碼、解碼的條件)。這個時候的電影節奏都是非常好的。緩慢、精緻,充滿說服力。

    但是當女主角開始獨自和外星人交流的時候,整個電影就完全亂套了。

    電影最後緩緩呈現了一個主題——沃夫假說。「使用者會因為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電影用一種環形水墨的方式呈現了外星人的語言,並告訴了觀眾,外星人的語言是不分前後的。所以他們的語言同時從句子的任何一個地方開始。女主角首次提出,外星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的語言展示中他們在思考的時候是將開始、結束放在同一水平上的。

    如果,沃夫假說成立,那麼掌握了外星的語言,也就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就掌握了在表達資訊之前就「已經」知道完整的表達方式,也就超越了時間,也就立於時間之外。大腦的結構也就因此改變——多多少少有點類似《超體》。

    這個主題是整個故事成立的前提。外星人的目的,女主獲得的能力,全部都是以這個假說作為最根本的依據。

    但是電影卻只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提了這麼一句。沒有任何展開,也沒有對「假說」進行探討。甚至連女主的觀點「文明的基石是語言」都沒有強烈傳達給觀眾。

    而女主掌握語言的方式也近乎突然。前半部份都還在一點一點的緩慢推進,突然女主就被外星人帶到飛船上進行直接接觸了。突然女主角就通過「我看到了未來的我懂得環形語言」獲得了「現在的我懂得了環形語言」的能力,而因為「現在的我懂得環形語言」,所以「未來的我懂得環形語言」。這根本就是強行加入前置條件的永動機啊。

    在這種語言的幫助下,女主角在十八個月以後見到了「作為反派」的商將軍。商將軍來見女主是合理的,但是商將軍一臉我什麼都懂的樣子把電話號碼和夫人的遺言都告訴女主,則又是一個電影裡強行加入的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

    三、宿命論

    宿命論是一個很戳我淚點的東西。已經知道了結局(甚至連過程也知道了),卻仍然要進行一遍。

    電影給女主增加了一個悲劇性的設定,那就是她的女兒會死、她的丈夫會離開她。即便如此,她依然選擇了(甚至都不知道她有沒有選擇)這樣的過程。

    電影裡的這種悲劇感是非常有限的。電影呈現內容的順序是這樣的:一開始,是女主和女兒的歡樂時光(這時候已經和丈夫離婚了),接著女兒患病去世,接著女主回到大學老師的身份開始講課。由於,和女兒相處的女主,一點都沒有中年婦女的樣子,甚至看起來比「現在」的女主還年輕,所以從頭到尾我都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發生在「以後」。

     而且影片銜接的順序給人的感覺是「女主死了女兒以後,重新振作起來,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與外星人接觸後,逐漸掌握環形語言的過程中,女兒的畫又有不斷出現,但是沒有一個鏡頭讓女主表現過「這個姑娘是誰」「這是怎麼回事」的疑惑,也就無法讓觀眾產生時間錯落的共鳴感。

    這種忽略,同時也弱化了女主掌握語言的過程的同時也掌握時間流動過程的主題表現。

    宿命論的史詩感,極大程度應該來自於「明知道結局,但是我依然要選擇」的主觀能動性。而女主身上,幾乎看不到她為什麼要進入這個宿命的主觀意識上的理由。因為,男主和女主之間的情感互動少得可憐。除了一種男主直男癌式的單身宣告以外,幾乎看不到男女主時間的細膩互動——甚至,男主作為一個物理學家的作用為0。強行結婚,強行宿命論,造成了一種非常尷尬的感覺。

    

     語言和思維的關係是非常非常值得討論的,而影片也已經完成了最難的部份——如何表現超越時間的語言方式。環形水墨,稍縱即逝的煙韻感都帶來了很強烈的時間感。外星巨蛋的視覺構建也極其出色。但是卻是相對容易的部份將一部原本是超一流的科幻電影攪得慘不忍睹。

     簡直太遺憾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