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星入境 Arrival

降临/你一生的故事/异星入侵(台)

7.9 / 772,439人    116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艾瑞克赫瑟勒
原著: Ted Chiang
演員: 艾美亞當斯 傑瑞米雷納 麥可斯圖巴 佛瑞斯惠特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nt

2017-01-23 02:40:53

學一種語言,看到一個世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劇透指數:★★★☆☆ 第一部份無劇透,後面會有劇透警告

電影《降臨》的開頭部份,艾米·亞當斯飾演的女主對軍方的人講了一個故事:18世紀庫克船長抵達了澳洲,問土著人那個跳來跳去到處都是的動物是什麼,得到的答案是「康格魯」,於是英文裡袋鼠一詞由此而來。然而庫克不知道,這個詞其實是土語裡的「你說啥」。

軍方離開之後,男主說,好故事。

「是假的,但是有效。」身為語言學家的女主轉頭一笑。

《降臨》 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無疑是去年最受期待的科幻電影,只是國內檔期一拖再拖,到了今年1月下旬才上映。作為一部討論初次接觸外星人的電影,它非常罕見地把學習交流溝通的過程作為了核心。其他科幻電影裡,破譯外星人語言的過程要嘛是一帶而過,要嘛是使用沒有解釋的超科技,要嘛乾脆讓外星人自帶英語技能。而在《降臨》裡面,它成為了頭號問題:面對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你要如何學習理解?

這個問題,人類其實並不是第一次遇到。

袋鼠的故事:第一次接觸時,你怎麼知道對方在指什麼?

女主班克斯博士講的這個故事,是一則廣為流傳的都市傳奇;但kangaroo一詞真的來自澳洲的古古·伊米德希爾語對袋鼠的稱呼 gangurru,這一點已經被後來的語言學家證實。1770年7月12日,庫克船長手下的博物學家第一次在日記里寫下了這個詞,用的拼法是kanguru。巧合的是,那個博物學家也姓班克斯。

所以,如果你是班克斯,第一次見到了那個跳來跳去的大玩意兒,你要怎麼知道士著人說的到底是這種生物的名字,還是在問「你說啥」?著名分析哲學家蒯因把這個問題稱為指涉不確定性(是的哲學家就愛起這種不明覺厲的名字)。如果一個土著看到了一隻袋鼠,對你說「康格魯」,那他說的是什麼呢?「看,袋鼠」?「嘿,食物來了」?「走,打獵去」?「(這玩意兒在跳,說明)今天要下雨」?「喲,一條袋鼠尾巴」?

這問題解決起來其實也沒那麼難。只要指著邊上的一棵樹再問一遍,如果對方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回答,那基本可以肯定他不是在問「你說啥」。而如果指著另一隻袋鼠問「這也是康格魯嗎」,就又能很大機率確認對方是不是在說打獵,諸如此類。但前提當然是要溝通。這一點上,班克斯博士對軍方的抗議是完全正確的——只靠脫離上下文的音頻,當然不可能破譯一種完全未知的語言;你必須和對方溝通交流,才能儘可能消滅指涉不確定性。

其實歷史上大部份的第一次接觸,甚至連這都不需要——因為很容易找到中介入;而就算沒有中介,雙方也不必依賴語言學家的破譯,就能很快在溝通和交流中建立一種粗糙的混合語言。大名鼎鼎的「洋涇浜英語」,就是英語和上海話結合的混合產物。當然,這樣的語言通常是貿易中產生的,不會被用來表達複雜含義,造成誤解也不至於(像電影裡那樣) 有什麼嚴重後果。

而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讓雙方接觸許多年,新生的孩子在這樣的語言學環境里長大,這些孩子就可以真正熟練地同時掌握這兩種語言,甚至可以把那種粗糙、詞彙貧乏、語法殘缺的混合語,憑藉語言本能改造成一種真正的語言。新加坡式英語,就是這樣一種改造的產物:雖然它確實還是以英語為基礎,但它的詞彙和語法已經大量被漢語和馬來語等所影響,讓它足以成為一種穩定而獨立的新語言。至於像日語這樣由阿爾泰語和南島語混合而成的語言,經歷了太久的變化,以致於除了語言學家,其他人根本不會發現它的融合痕跡。

可惜在《降臨》電影裡沒有這種奢侈。預告片展現了外星人到來是如何加劇了不同國家的衝突,因此女主角只有很短的時間來破譯。但是學會外星語言所帶來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

(從這裡開始,就要進入劇透環節了。)

學一門語言,真的就學會了一種思維嗎?

電影的核心情節是(最後一次劇透警告):拜訪地球的外星人其實能夠看到未來,而這種超能力來自它們的語言。班克斯博士在學習這種語言的過程中,也逐漸掌握了這個看到未來的本領——而貫穿全片的關於她女兒的閃現畫面,並非她的回憶,全都是她用這種能力所見到的未來片段。

語言決定思維,學習語言也會改變思維,這就是電影裡提到的那個名詞「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所預言的。這個假說在二十世紀的語言學界引發的完全是腥風血雨,甚至直接影響了文學和思想界——喬治·歐威爾在《1984》里所設計的「新話」,通過控制語言來控制思想自由,就是遵循了這個路線。

這場爭論最廣為人知的產物,應該是「愛斯基摩語裡有超過一百個關於雪的詞語」這一說法。沃爾夫認為,愛斯基摩語裡諸如落下的雪、地上的雪、壓實的雪等等都使用了不同的詞語,而他們也會認為這些雪是不同的東西。然而,後續的研究表明沃爾夫誤解了此前人類學家的結果。愛斯基摩語的確能找到許多和雪有關的詞,但是其中大多數是同一個詞的不同變化形式,有些是含義和雪相關但並非直接指的是雪,有些是因為方言和鄰近語言導致的一個詞的多種形態。原始愛斯基摩語的真正表示雪的詞根,其實只有三個而已。最重要的是,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細分和變體,但愛斯基摩人並沒有因此就忽略了它們的相似,失去對「雪」這個整體概念的理解;正如雖然職業畫家會對不同畫作有很多專業名詞區分,但這些畫在他們心中都還屬於「畫」一樣。

雖然這場爭論尚未真正平息,但勉強概括的話,沃爾夫所設想的那種強決定論是沒法成立的,語言不會讓人的思維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弱一些的影響倒是似乎存在的:比如,還記得那個創造了英語「袋鼠」一詞的古古·伊米德希爾語嗎?這種語言裡只用東西南北指示方向,而從不使用前後左右。如果我看一部電影,事後回憶情節可能說「主角向前走來」,但古古人卻會說「他向北走去」(如果觀看時把電影螢幕掉轉180度,他事後就會說「向南走去」)。這種時刻對方位的敏感,讓他們說話時必須不斷提及方位名詞,也讓他們不管怎麼走路都不會轉向、在室內也能清晰辨認東西南北。這種影響雖然和沃爾夫想像的相當不同,但終究也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影響。

沃爾夫面臨的尷尬還有一點:他在想像中誇大了不同語言之間的區別。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相當多語言學家認為,人類語言之間有非常大的共性,所以就算語言影響思維也很難有天翻地覆的效果。但《降臨》不一樣了,這可是外星語言。它和它所代表的思維方式,確實有可能和人類有非常本質的差異——所以,都是什麼差異呢?

電影裡沒有告訴你的:關於看見未來的一切

在《降臨》的原著小說,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里,用了大量筆墨討論外星人是如何看到未來的,相應地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的男主人公也有大量的戲份。不過大概是編劇認為這段太難,電影版里被一掠而過了,只剩下一個細微的暗示,也就是其他物理學家在通訊時說,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數學,他們卻覺得很複雜。

但沒關係,我們在這裡代替電影試著講一下。

我們初中的時候都學過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於出射角。既然是定律,似乎談不上為什麼——但是,這個定律有一個特點:光沿著這條路從起點途徑鏡面再走到終點,所花的時間,是所有可能路線中最短的。

只有這個特點沒啥,可能只是巧合。但是如果你還記得高中學的光的折射定律,拿它算一下,你會驚訝地發現,按照折射定律規定的路線,光所花的時間,居然還是所有可能路線中最短的。甚至還可以向外推廣, 不管光走了怎樣的奇怪路線,它都會抱住極端情況不放;而從這一條規則(也即「費馬原理」,嗯,就是費馬大定理的那個費馬),就足夠推導出正常情況下我們知道的光學定律。看起來,正常的光學定律,和這個費馬原理,好像是看待同一件事情的完全不同、但又相互等價的兩種方式。

兩種方式也就罷了。但你越是仔細思考這個費馬原理,越會覺得它不對勁。光又不長腦子,它怎麼可能知道哪條路線最短呢?而且光在反射的那一瞬間還沒抵達目的地,它怎麼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並依此計算出角度呢?而且,光究竟是為什麼要遵循最短路線呢?

更不可思議地是,這一點竟然還不限於光。如果我們向空中拋擲一個小球,這個球會按照牛頓定律加速,這一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小球的運動居然也滿足一個「最小」,只不過這次不是時間最小,而是「動能減去勢能」最小。只需根據這個原理,就能推導出整個牛頓力學。

別說牛頓力學了。今天物理學的所有定律,都有另外一種看事情的方式。而這個方式的特點,都和費馬原理一樣。彷彿這個世界已經「知道」要發生什麼,並「審視」了指向目標的所有可能路線,最終「選擇」了一條成本最小的路。

難以置信。

今天的物理學家會用波粒二象性的原理來解釋。當光發射出去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個光子朝一個方向前進,但它同時還是一種波,在向外擴散。它們確實是走過了所有可能的路線,只是那些「錯誤」的路線上,波會相互干渉抵消,只留下「正確」的路線。老實說,這個解釋依然很難懂,依然很反直覺,但至少它不依賴幹什麼奇怪的全知全能、預見未來或者時間旅行。

但姜峯楠在他的小說里則選取了一種浪漫主義的解釋。在他的設定里,費馬原則真的代表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名為七肢怪的外星人就站在了那一側。對它們來說:「目的論」的世界觀才是自然而然的,先知道目標然後選擇通向目標之路才是正常的思維方式;相反,人類這種走一步看一步的「因果論」世界觀才是奇怪的。所以人類覺得很難的物理定律,七肢怪覺得很簡單,反之亦然。

而等到女主角學會了它們的語言,根據浪漫主義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她也掌握了這種看到未來的方式。

只不過,正如光在兩種世界觀下都遵循同樣的路線,在小說中,人在兩種世界觀下也遵循了同樣的行為。或者說,你能看到未來,但你不能改變它。

我看見了你一生的故事

電影《降臨》最後的核心矛盾衝突落在了國際政治上:外星飛船在多個國家同時抵達,激化了各國間的猜忌,需要女主角利用她新習得的外星語言來化解。但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並沒有這條線索。它的落點是個人體驗:你看到了你的未來,看到了女兒,看到了她的死。你要怎麼做?

答案是什麼也不做。不能做,但更重要的,是不想做。

無數神話、小說和電影都觸及過「預知未來」這個主題。你看到了未來的災難,當然要採取行動。有的作品裡你成功了,有的作品裡你無論做什麼都於事無補,有的作品裡恰恰是你的行動導致了這個災難,有的作品裡你在一切嘗試都失敗之後終於還是回到起點,沉默地等待命運的降臨。所有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你一生的故事》裡的女主角,學會了七肢怪的語言、理解了七肢怪的思維方式的路易斯·班克斯,已經不需要遵守人之常情了。

迄今為止,人類是我們已知的唯一智慧生命。所以想像一種非人智慧要如何思考,是極為困難的。但姜峯楠成功了:他讓讀者理解了一種目的論的世界觀,也讓讀者懂得了女主角的選擇。在他的描繪中,從費馬原理出發,一切都已經固定。改變自己的選擇、不去抵達自己看見的終點,這種行為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根本無法想像的,正如現實中的人類不可能預知到未來一樣。宇宙避免時間悖論的方式,不是給物理學打更新檔,而是給人的自由意志打更新檔;當人得以預知未來時,她的自由意志觀便隨之改變,讓她只能去實現未來,別無選擇,別無所求。

《降臨》上映之後,一些原著黨對這一改編方式表達了失望。誠然,在螢幕上講解費馬原理是太過困難,沒有世界範圍的矛盾衝突也不符合好萊塢科幻片的一貫常規。脫離原著來看,這部電影的故事和技巧已經非常完整成熟了,無可指摘;但是對我來說,原著小說的焦點不是語言學也不是物理學,不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也不是費馬原理。小說以女兒的死去為開頭,以女兒的誕生為結尾,作為讀者的我心碎地看著路易斯預知到了這一切,卻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她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完整面貌,在我們都沉浸並掙扎其中的時候,只有她跳了出來,做出了沒有任何人類會做的選擇——

那就是不去改變任何事情。畢竟,這是你一生的故事。

原發在果殼網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97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