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堂:愛--Paradise: Love

天堂:爱/天堂三部曲之爱/仙境

7 / 10,046人    120分鐘

導演: 伍瑞克賽德爾
編劇: 薇若妮卡法蘭茲 伍瑞克賽德爾
演員: Maria Hofstatter Margarete Tiesel Inge Mau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丁神燈

2017-01-23 17:32:14

慾望的天堂


文學是個好東西,可以讓觀者體驗到不同的人生。在文學裡,你的有限人生體驗可以得到無限倍數的擴展。電影是個好東西,可以使這些人生擴展變得更為具象和真實。觀影多年,在體會了諸多人生的的光怪陸離之後,我似乎可以對一些電影產生某種直覺和預感。所以當看到德國電影《天堂:愛》(Paradies: Liebe)的標題的時候,自己對故事的預期就絕對是偏離「天堂」和「愛」這兩個詞彙的,事實也證明了我的預期。如果你喜歡20世紀著名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孫子)後期的畫風,那麼你會對於電影《天堂:愛》的構圖和各個角色感到似曾相識。但是不是誰都能夠接受盧西恩·弗洛伊德筆下那種扭結迂闊肌理所表達的冷酷,所以如果你在片中沒有看到期望中的美好,請對你的不適感採取妥協的態度。

《天堂:愛》是「天堂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的題材並不新鮮,但是在表達上堪稱同類題材里最為寫實的。片中充斥著大量直白的裸露,恐怕只有在觀念最自由開放的國度里,才可以允許這種電影的存在。話說故事的主角是胖胖的泰瑞莎(Margarete Tiesel),足有五十多歲了,她來到肯亞度假,在這個過程里她自己發動了一次關於愛情的復興。本片的導演是因為電影《狗日子》(dog days)而名聲大噪的尤里西·塞德爾(Ulrich Seidl)。塞德爾一貫喜歡用職業演員和業餘演員混搭的形式來進行拍攝,在本片中也不例外,所有的肯亞角色都是由業餘演員扮演的。因此這部電影籠罩著一種紀錄片的調調。《天堂:愛》裡演員們職業與非職業的碰撞,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令人信服的效果,尤其是泰瑞莎對於一個黑人哥們的循循善誘,表現出女人的真切又易碎的慾望,還原出這個似乎天堂的國度里那些披著愛情薄紗的真相。

你會一邊看著電影,一邊發出預知的嘆息。這個為殘疾人服務的婦人在安頓好女兒之後,離開奧地利來到肯亞。在偶然結識朋友的誘導下,加入到sugar mama的行列里。在這個夢幻如天堂的沙灘邊上,她感受到了她理所應當得到的那份愛情和慾望。這是一個她從來不敢奢望的天堂,在這裡她可以隨心所欲頤指氣使,而當地的年輕男子會竭盡所能討這些年紀不小的女人們的歡心,前提是--雙方達成一個公道的價錢。泰瑞莎一開始還不太適應,還會扭捏不安,當她遇到芒嘎的時候,所有自己的情緒和身體都已經做好了鋪墊,於是一切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芒嘎的體貼讓她覺得逝去的青春打了一個迴旋,那種感覺讓她深深沉迷,並且越陷越深。愛情的幻象很快就破碎了,芒嘎開始了貪婪無度的索取,藉口繁多不一而足。幻滅的泰瑞莎似乎並不灰心,她開始愈加無所顧忌地在其他男人身上榨取歡樂,但是她卻更加難以排遣孤獨,她的靈魂遊移不定,在向著苦難核心延伸。

影片的敘事分為兩個維度,從生而為人的維度來說,泰瑞莎作為剝削者的代表似乎並不值得可憐,但她是可憐的;黑人青年們作為被剝削者,似乎值得可憐,但是他們的遊手好閒又彰顯著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從社會環境的維度來說,電影語言毫不掩飾新殖民主義的構圖,沙灘上白人與黑人之間永遠隔著繩索和警衛。就像現實中國際關係的縮影,代表著經濟操控下的西方世界與非西方世界如此的難以交融。衰老的白人婦女來到肯亞尋歡作樂後揚長而去,但是年輕的黑人們依然對她們趨之若鶩。就彷彿非西方的文化成了西方生活的點綴,而西方的形態與時尚,卻往往還是非西方模仿、追逐抑或欲罷不能的焦點。回到電影片名《天堂:愛》,愛在這裡絕對不是愛,那麼哪裡是天堂?對於非西方來說,西方是天堂一樣的存在;對於西方來說,非西方成了西方獵奇的烏托邦。
公眾號:丁神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