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2,878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楚翰徹

2017-01-26 05:06:57

《沉默》:非典型斯科塞斯傑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電影《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截至此刻,本片在爛番茄網站上的好評率為83%,在Metascore的評分為79,在imdb上的評分為7.7,和他上一部宗教題材的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在這三個網站上的積分基本持平。

在上映之前,《沉默》被視為2016歲末頒獎季的熱門電影之一,但電影在美國本土上映之後,並未能引起輿論的足夠重視,也未能在一系列獎項提名中取得驚人建樹,但這並不能掩蓋電影《沉默》是一部傑作的事實。

對於《沉默》最多的批評來自於電影溫吞的節奏,個人認為這種指責是不妥的。電影其實在推進過程中保持了一個極為穩定且有效的節奏安排。160分鐘的長度毫不拖延,電影相當考究的用激勵事件促進故事邏輯化的遞進,這比筱田正浩版本散點式,片段化的敘述其實更接近電影的表達方式。故事的貫穿始終的明線是羅德里格茲和加佩神父遠赴日本尋找失蹤的費萊拉神父,暗線則是主人公羅德里格茲個人對待信仰方式的變化。雖然旁白貫穿始終,但從來沒有作為干擾或代替鏡頭語言敘事的形式出現過。

在主幹線之外,電影用豐富的激勵事件為每一幕構建足夠的張力來推進故事。原著小說前四章為羅德里格茲所著書信,在這信件中前者將自己描述為一名堅定且富有熱誠的傳教士,在進入第五章之後,作家以第三人稱切入敘事,逐漸打破讀者和羅德里格茲本人對於羅德里格茲的認識。這樣的閱讀體驗是很難被視覺化的,於是在斯科塞斯的電影中,書信體的漫談介紹被化解為幾個富有戲劇化的遞進橋段,即讓登陸、狐疑、傳道、分離、被擒之間有了必然的邏輯因果,在這個過程中,除卻對於劇本的精心編排,一眾日本演員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沒。受制於原著小說歷史文獻般的講述方式,除卻羅德里格茲和吉次郎外,多數人物的形象其實是相對偏平的,但在電影中,人物群像瞬間鮮活起來,窪冢洋介飾演的吉次郎從出場到結局都和羅德里格茲互為表里,完美體現原著設定,虔誠基督徒村民的隱忍、堅持、犧牲也都被表現得極富衝擊力和感染力,而最大的驚喜則是尾形一成飾演的井上和淺野忠信飾演的翻譯。

原著中的辯論內容稱為了展現人物個性的渠道,這使羅德里格茲的問道之旅加重更富戲劇張力,但還不有損於哲思力度的困難。在小說中,這兩位人物出現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給羅德里格茲設定一個辯論的對手以及為費萊拉的登場做鋪墊,但尾形和淺野兩位演員則賦予這兩個角色截然不同的狡猾氣質,這種狡猾不但不同於筱田正浩版本中面無表情的論道,更不同於一般迫害真理的角色那樣平面化,雖然兩個人物在做著與電影主題相悖的事情,但卻被賦予了充分的說服力,這大概也就是許多不相信基督教義的觀眾反而更加理解這兩位「反派角色」的原因吧。

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對於原著內容全景式的還原,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做法通常是費力不討好,但由於上文所提到的將散點式的敘述邏輯化,讓本片規避了這一風險。因此,本片並不是一部刻意拔高主題內涵而忽略藝術製作規律的作品。個人認為對於本片節奏的質疑其實來自於部份觀眾對於題材本身的牴觸。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電影的主題究竟是什麼,但本文的立足點在於本片的優秀不光在於主題之厚重,因此不在多加論述。羅德里格茲在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擒獲,這種安排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在這此處戲劇衝突發生了轉折,在這之前,羅德里格茲擔心的問題是如何忍受艱苦的環境,如何保障自己和信徒生理上的自由和安全,如何辨認叛徒,但他漸漸自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如魚得水之後,這次被捕則宣告了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於是,在經歷一系列外部失敗後,他漸漸要面對那個在自己的旁白中屢屢迴避,但最終要面對的問題:神為什麼在沉默?

下面就是電影的精華部份,三場對話,羅德里格茲分別要向咄咄逼人的敵人,棄明投暗的恩師,以及搖擺不定的自己證明白己的堅持是有意義的,而電影在這個部份的設計則是更加直白和有力的,前半部份按部就班的節奏將羅德里格茲扔進了囚籠,宣告了他無果的掙扎,那伴隨著三次對話,就只能是三次酷刑,逼迫其做出選擇的三次酷刑。無論從任何一個方面看,著三次對話都是極富表現力的,而斯科塞斯最終將逐層遞加的表現力終結在了一組慢鏡、消音的鏡頭中。原著中的踏繪、神諭、雞啼被完美但事無鉅細的展現出來,之後,沒有任何過渡性的鏡頭語言,主人公棄教後生活就被突兀的展現了出來,這也是本片最常用的一個剪輯手法,以突兀的插入終結漸漸平緩的敘事,不給觀眾以喘息的機會,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個人不能太理解指責故事節奏過於沉默的評論。

此外,在這三段極富張力的段落中,電影對於配樂的使用卻是極為吝嗇的,大量使用自然聲音烘托氣氛,這與《好傢夥》、《華爾街之狼》的浮華配樂截然不同,而相比斯科塞斯慣用和運動鏡頭,本片更多使用的穩重的平行移動乃至在固定鏡頭間進行直接剪輯,斯科塞斯個人對此的解釋是想拍一部「日本風格」的電影,不論其意圖如何,這種改編是成功並且契合原著的。透過這名教士的眼睛,一切苦痛似乎都帶有莊嚴的儀式感,但這位極度虔誠的信徒卻漸漸對於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儀式開始質疑和逃避,但幾乎模式化的鏡頭運動就真的猶如一座囚籠讓他身陷其中,威脅他直面自己所迴避的一切。這也是電影《沉默》給予觀眾的一個最直觀的感性認識。這種壓抑感自帶著一種生理上的,源自基督教義的原罪。

在電影最後的十多分鐘裡,故事似乎逐漸趨於緩和,原著小說歷史文獻般敘述方式被搬上了檯面,講述者以了無生機的獨白向觀眾展現著主人公漸漸沉淪的生活,但隨著吉次郎突兀的再次出現和羅德里格茲葬禮中的秘密,導演戲弄了觀眾,於此,主人公初級的,簡單的犧牲熱情和聖人自尊終於化作了真正的慈悲與信仰,吉次郎在他眼裡亦不再是那個不可救藥的,自己不得已才去關照的棄民,此刻,羅德里格茲理解了吉次郎,吉次郎理解了上帝,而我們也理解了斯科塞斯。在這裡,安德魯加菲爾德和窪冢洋介的表現是得體的,和兩人之前漸漸走向瘋狂的歇斯底里相比,這種略帶侷促的安詳如同淬火一樣讓角色連同故事一齊走向了完整。照應電影開頭,結束在鳥鳴之中。

《沉默》帶給觀眾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以一部基督徒的求索之旅,也可以是一部封建時期東西文化的野蠻碰撞,甚至可以是一部單純的,供歷史愛好者的考究的樣片,起碼在這三個方面,《沉默》都做到了一流水準。但在這之前,就藝術創作本身而言,斯科塞斯在尊重異國文化和完善自我表達方面的掌控能力已臻化境,全面複述原著小說內容而不被文學形式限製表達,盡力壓制煽情橋段卻依舊震撼人心。這些為電影的最終質量提供的真正的保證,這或許是在自我表達之外,電影工作者應該借鑑的,換言之,正是有了這樣的藝術底蘊和表現能力,炙熱的表現激情才能真正轉化為優秀的藝術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