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3,073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eep251

2017-01-28 18:00:19

以沉默的堅持回應內心的上帝----記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史詩《沉默》


"I pray but I'm lost.
Am I just bring to silence?"

必須承認一點,觀看《沉默》這部電影實在算不上什麼很愉快的體驗。它有點類似一把鈍了的刀子,緩慢而堅定地一點點捅入你的胸膛,剖開皮膚,切開脂肪肌肉,最後刺入你的心臟。
我感到壓抑而窒息,卻又甘於去承受這部偉大作品所帶來的這些痛苦。

馬丁·斯科塞斯與加菲爾德是最初吸引我的原動力。
之後便是出於對題材本身濃厚的興趣與好奇。

我曾經看過很多關於信仰的電影,比如《耶穌受難記》,比如《天國王朝》《法老與眾神》,再比如最近的《血戰鋼鋸嶺》,等等這些,有講述人性善惡鬥爭的,也有表達自己對信仰的執著與堅持,還有反映不同宗教間激烈碰撞的,但像老馬丁這部《沉默》帶來如此矛盾感受的還是第一次。

這部電影遠非僅是讚美這些基督徒如何守護自己的信仰那麼簡單。首先作為歷史片,它忠實記述了那段基督徒在日本遭受迫害的黑暗史詩;其次作為宗教片,它表現出了一個神父如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守住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電影探討了人們對於宗教會產生信仰的本質。在擁有本土宗教的土地上,人們接受了外來宗教卻又歪曲了它的教義,這樣的信仰是否存在價值。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深入研究,使得《沉默》這部電影富含哲理。

主人公羅德里格斯神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當自負的。他輕視了日本迫害基督徒的嚴重程度,不顧阻攔自請遠渡重洋來尋找傳聞中已棄教的昔日恩師費羅拉神父。

他對那裡的黑暗一無所知,滿心懷著的只是接受上帝的考驗與試煉將神的意志發揚光大的抱負與躍躍欲試。

在友義村和五島,面對受盡苦難卻依然虔誠,即便偷偷摸摸也要堅持膜拜的漁民們,羅德里格斯的內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他認為自己來對了。
他甚至認為自己可以給這些可憐的信徒帶來希望。

直到築後守的到來才徹底粉碎了這樣的美夢。

井上大人,這個只要出現在基督徒村民的口中就能讓他們戰慄不已的名字,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
他是位老人,臉上掛著看似和善的笑容,眼神銳利而冷酷,他的話語極具條理與思辨性,傳達著一條條明晰的指令。

我們很難將這個角色定性為反派。作為官員,他恪盡職守地執行著國家閉關鎖國禁止傳教的法律。然而對於羅德里格斯而言,這個人簡直就是撒旦派來逼迫他墮落的魔鬼。

事實上很多時候羅德里格斯將自己想像成了受苦受難的耶穌,而那個反覆無常的吉次郎便是他心中那個會為了三百個銀幣就能出賣自己的猶大。
在河邊將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看成耶穌像的羅德里格斯欣喜若狂,宛若發瘋。

這便是這位神父最為自負的地方。

渴望受苦受難,渴望為教義犧牲自我,這樣他便能得到殉教者的美名。肉體上所受到的折磨越大,內心所獲得的滿足就越多,而他精神上的信念便也越堅定了。

然而這樣的自我滿足早已為日本人所看穿了。

電影的一開始他們便已在這些傳教士的身上嘗試過各種殘酷的刑罰,他們明白這只會激發他們強大的意志。
耶穌的信徒們願意為了自己所信奉的信仰去死,他們為這份自我犧牲感到自豪。
於是井上大人改變了策略,用另一個方式去摧毀這些人們的精神。
他不會折磨他們,但他會將那些無辜之人的死亡展現給他們看。

這是對良心的拷問!

「你不是個好神父。但你是個好人,所以你會屈服的。」

我想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這種內心的折磨吧。

羅德里格斯看到了友義村的爺爺大人與其他村名被綁在十字架上接受水刑,受盡折磨而死;他看到前一秒還在聊天的男人突然被砍掉腦袋而這僅僅是因為這個人不願意踩踏耶穌像;他看到天真的少女被簡陋的草蓆裹著拋進了水中,連哀鳴都來不及發出;他看到與他一同漂洋過海來到這地獄的葛爾貝神父瘦骨嶙峋的屍體漂浮在海面……

在目睹這一切犧牲後,他的內心又怎能平靜下來,他又怎能再自我欺騙這些人——這些無辜的人——他們是為了心中的神而死去的呢。更何況這個神從來不曾對他們有所回應。

他帶給他們新的神新的信仰,他也給他們帶來了災難與死亡。

「他們不是為了上帝,而是為了你而死去的。」

費羅拉神父的出現,給予了羅德里格斯重重的一擊。他的信念,裂痕越來越大了。

他曾經的恩師,他曾經以為的堅定的信奉者,棄教了。
這次不再是傳聞,而是真真實實地呈現在他的面前,逼著他不得不承認這個現實。

然而這還不是最為致命的。

費羅拉神父的棄教如果還能被羅德里格斯認定為叛徒的行為而加以唾棄的話,那他對日本人民信奉天主教的解讀讓他終於徹底失去了希望。

「這些日本人,信仰的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他們扭曲後的東西。」
「基督教的神,在日本人心中,不知何時已喪失神的實體。」

對於17世紀的日本底層人民而言,生活無比苦難,他們每一天都彷彿活在地獄之中。誠如費羅拉所言,這些目不識丁的農夫漁民,他們並不曾理解教義,他們只是本能地渴望得到解脫,渴望抵達幸福的彼岸。

就像羅德里格斯曾經做過洗禮的嬰兒的那對父母一樣,就像那位被淹死的少女一樣,他們說死亡有什麼可怕的,死了就可以進入天國,從此再也沒有疾病,沒有貧困,沒有飢餓,沒有賦稅。
這些受盡苦難的人們通過基督教義來逃避現實,說到底,他們只是希望得到幸福而已。

從某種意味上來說,宗教類似於一種精神毒品。

然而這樣的認知卻徹底擊垮了羅德里格斯。

此刻,他依然在掙扎,只需要再輕輕地敲打一下,這個人便會繳械投降,低下他的頭顱。

殘酷至極的穴吊終於來臨了。

受刑的並不是羅德里格斯,而是另外五個已經棄教的前基督徒。
他們如同受傷的野獸般痛苦地嚎叫著,這悲鳴無時無刻不在啃食吞噬著神父的心,摧毀他的意志。

最終,如所有人所料,他屈服了。
他必須屈服!

因為作為一個人,他無法讓別人為自己承受如此沉重而無妄的痛苦。

羅德里格斯曾經一次次對心中的神發出吶喊:

「主啊 主啊 為何你要拋棄我們
你的兒子在哪裡
你的兒子在十字架上
你沉默著,即使對著他……
沉默,冰冷的沉默
荒唐,愚蠢
他不會回應的。
他不會回應的!」

費羅拉說:「他沉默,你卻不能沉默」
而「這是有史以來最痛苦的愛的行為」

所以他屈服了。

作為神父的羅德里格斯聆聽到的從來都只是沉默;然而在這個決心放下神父的身份,即將放棄信仰,即將心靈崩潰,即將被折磨得發狂的當口,作為一個人的羅德里格斯居然得到了回應。

「上前來,沒關係的。
踩踏我吧。
我理解你的痛苦,
我來到這個世界 就是為了分擔人們的痛苦。
我背負十字架,是為了分擔你們的痛苦
你的生命現已與我同在。」

神父將腳踩在他曾經珍若生命的聖像上。他跪伏下來,他哭泣著,什麼東西在心底破碎了,又有什麼東西更為堅定地重塑成形。

羅德里格斯在棄教的同時重獲了信仰。

而這一次,我終於明白了日本翻譯所說的「這只是個形式而已」那句話語的真實含義。他曾經諷刺的嘴臉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憐憫與同情的眼神。

從那以後,羅德里格斯作為一個日本人開始了新的生活。
和他的神一樣,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他終於明白,他的宗教永遠無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並非因為土地被人為的毒害了,而是因為那本來就是一灘沼澤。
他也明白了,信仰無需回應,即便失去了形式,依然可以在心中牢牢地守護住。

傳教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心懷憐憫地去分擔痛苦。

「主啊,我與你的沉默做鬥爭」

而主回應道:
我在你身旁一同受苦,
我從未沉默。

最後以佛教徒形式火化的羅德里格斯,雙手捧著他的十字架。

電影至此收尾。

後記

看完整部作品,我的內心不甚平靜卻也陷入了久久的沉默。這部電影值得多看幾遍,我甚至認為它是一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偉大作品。

馬丁·斯科塞斯的敘事手法無可挑剔,160來分鐘的長度,又是如此沉悶的題材竟完全不讓我覺得拖沓,足以可見節奏把握之好,攝影構圖也是絕妙完美。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是否是為了迎合主題又或者是為了表現出那種肅殺的氛圍,電影子乎沒有什麼背景音樂,這本來是可以用來渲染氣氛調動觀眾情緒的一種重要手段,卻被導演基本放棄了。所有的感情需要靠純粹的鏡頭語言與演員的精湛演技來傳達出來。

安德魯·加菲爾德,作為一位三十出頭的演員,他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讓我非常滿意。他對於內心戲的演繹細膩而又極具感染力,眼中的痛苦與掙扎充分傳達給了作為觀眾的我。那種對心靈的拷打與折磨所引起的難以名狀的悲傷極大程度地讓我獲得感同身受般的經歷。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觀看《沉默》實在算不上愉悅。

只要認真觀看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中,當投身到這部電影裡去後,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痛苦。
或許對於當下常常迷失自我的我們而言,這樣的痛苦這樣的動搖恰恰是必要的?

加菲曾經在採訪中這樣敘述《沉默》給他帶來的影響:
「有信仰的人生,是充滿懷疑的人生」
「質疑自己,質疑任何有關生活的想像都是好事
確定性讓我感到恐懼,因為確定性會引來戰爭
確定性會引起意識形態紛爭。
確定性就好比在說『我知道,但你不知道』
這是我害怕的」

而這段話同樣對應了電影裡對於兩種宗教兩種文化碰撞時的不同態度。曾經自負的神父認為自己的宗教即是真理,而日本翻譯則告訴他,對信徒而言,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完全的確定導致對立。

最後的最後,我必需要讚美這部電影裡的演員們,他們太敬業了,為了貼近角色形象,將自己餓得瘦骨嶙峋幾乎脫了形。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表演的熱愛,這才是真正的為藝術獻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