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功夫瑜伽 Kung Fu Yoga

功夫瑜伽/KungFuYoga

5.2 / 11,446人    107分鐘

導演: 唐季禮
編劇: 唐季禮
演員: 成龍 李治廷 張藝興 曾志偉 索奴蘇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ipboy

2017-01-30 09:01:58

《功夫瑜伽》涉及歷史: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中天竺國行記,摩揭陀國,王舍城,碧瑪將軍,阿羅那順


成龍最新電影《功夫瑜伽》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中天竺國行記,摩揭陀國,王舍城,碧瑪將軍,阿羅那順(阿羅順那)

(1)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並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

  王玄策晚年生涯: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接著,李世民就命那羅邇娑婆給自己造「延年之藥」,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藥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陞遷。

  20世紀中外學界對王玄策的生平及史跡給予高度評價。早年研究和翻譯著作有柳詒徵《王玄策事蹟》、馮承鈞《王玄策事輯》,〔法〕列維著、馮承鈞譯《王玄策使印度記》等。50年代以後,關於王玄策研究方面的論文主要有:陸慶夫《論王玄策對中印交通的貢獻》和《關於王玄策史跡跡的幾點榷》莫任南《王玄策第二次奉使印度點》,陰松生《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爾諸問題》等。孫修身對王玄策的研究最為全面,著有專著《王玄策事蹟鉤沉》,該書以時間為序,按照事件分類,對王玄策的事蹟及其貢獻進行詳盡的考證、評價。


(2)一人滅一國:

  大唐時期,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塊,分別叫東、西、南、北、中印度。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了印度半島建立了摩揭陀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印度,不料突遭政變,篡位的新王阿羅那順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后。)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那順大驚,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王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那順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那順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王玄策、蔣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了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王玄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那順,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那順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3)《中天竺國行記》:

  此行記是唐王朝派往印度的使節王玄策所撰,約成書於公元661~666年之間,今見殘本存於唐釋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一書中。王玄策曾三次以唐王朝的使節身份出使印度,是對中印關係史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中天竺國行記》是他親歷親見的記載,以及對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史料價值自不待言。

  有關《中天竺國行記》研究方面的史料有:孫修身《〈大唐天竺使出銘〉的研究》,對1990年6月發現於西藏的《大唐天竺使出銘》進行了考釋;林梅村結合考古材料和語言研究成果,對《大唐天竺使出銘》進行校釋,著有《〈大唐天竺使出銘〉校釋》均可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4)摩揭陀國:

  摩揭陀,梵名Ma=gadha ,巴利名同。中印度之古國。又作摩羯陀國、摩伽陀國。意譯無害國、不惡處國、致甘露處國、善勝國。為佛陀住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今南比哈爾(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佛陀伽耶為其中心。

  此國與佛教之關係甚深。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摩揭陀國周廣五千餘里,土地肥沃,風俗淳樸,崇尚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餘人,多宗習大乘教法;復有天祠數十,異道亦多;華氏城附近有阿育王塔、佛足石、雞園寺舊址、佛苦行處、三迦葉歸佛處等著名佛教遺蹟。

  此國之頻婆娑羅王,於舊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爾,Rajgir),並歸依佛陀;此後,該地成為佛陀最常說法之處。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時,統一全印度,國勢大振,更派遣布教師至全國及海外各地宣揚佛教,建佛塔,立石柱,佛教極一時之盛。

  四世紀笈多王朝時代,佛教亦極興盛。五世紀初帝日王創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佛教之中心。至七世紀,王朝衰亡,佛教亦隨之衰微。[法華經文句卷一上、玄應音義卷一、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一]


(5)王舍城:

  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都,使王舍城聞名於世的竹林精舍是佛祖釋迦牟尼修行的地方,四週是岩山圍繞的堅固盆地。城壁像中國的萬里長城,外壁厚約5米,總長40千米,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石造城壁。

  王舍城從前是摩揭陀國的國都。王舍城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份。舊城焚燬後,國王阿闍世(Ajatsatru 未生怨王)新建了的豪華的宮殿,所以意譯為王舍城(house of the king)。後來阿闍世遷都波咤厘城(Pataliputra)後,王舍城逐漸荒廢。現在只是一個小城。王舍城位於位於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地區。古代佛教著名寺院那爛陀寺南面10公里處,距離菩提伽耶(釋迦牟尼成道處)46公里。舊城四週有山,佛經稱為「靈山」。


(6)碧瑪將軍:


(7)阿羅那順(阿羅順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