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以歌訴心

2017-01-31 02:36:03

遠不止一部反應高中教育弊病的影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片頭幾段穿插的類似採訪的鏡頭,托尼·凱耶依照自己的風格,不追求畫面,而注重真實直接的鏡頭,引出了幾個成為教師的下層工作者的自述,不論是自己從小的願望,還是陰差陽錯的成為教育工作者,一輩子兢兢業業,卻為少數人所知。裡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鏡頭:草坪里鐵網前那個放下公文包死抓著鐵網閉著眼仰頭深思的老師,處在那樣毫無尊重和地位的教育環境裡,家裡也沒有給他任何一點安慰,我想那個時刻,他並不明白自己活著為了什麼。當然,影片裡面的老師各自代表著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佔少數,但存在著,也不失為一個極大的悲哀。而導演也採用講述的方式描述出了這一類群體內心接近崩潰卻又不能給自己一個方向的心理狀態。以艾德里安·布羅迪飾演的亨利為主要原型,悲劇的家庭給他童年的家庭影響可想而知,這種影響正如影片片名「超脫」一樣,一種無法超越自己內心煎熬痛苦的生活狀態,一種沒有任何依靠和期盼的生活狀態,(艾德里安·布羅迪明顯很擅長這一類角色,這也是導演找到他的原因)而無論是自身的救贖還是順從命運,都不是這一類群體最終找到方向能依賴的方法。無論他們在公交車上流淚,還是同事之間互相鼓勵,都不能將他們拯救。那麼問題來了,導演究竟想通過這個群體表達什麼?

很多喜歡電影的朋友在看了很多遍影片後依然表示,看一遍懂一點,但都屬於沒有看懂。我看來或許應該這麼說,這類似感情複雜多角度的電影沒有最終的方向,更多的不是探和究竟,而是將許多我們無法抗拒的事實呈現出來即可,正如電影《房間》《肖申克的救贖》這類反應眾多人的心理現象的影片,人在逆境中的不同反應也正是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的優雅之處。善於觀察的人不難發現,人在逆境中所反應出的人性遠比在愉悅安全的環境裡反應的深刻,不易發現。這類影片也給人們體驗人所謂心理的極限和強大。

影片中無論是自暴自棄的青年,還是以自殺解脫自己的胖女孩,外界的任何安慰或是開導對於他們開始都是那麼的陌生和徒勞。而亨利也深知這一點,作為代課老師他只需要在新老師來之前保證班裡不出現互相殘殺的情況即可。可為什麼他徒勞地對一堆滴水不進的學生做出了應有的開導,其中最大的一個成功之處是:他做到了基本的尊重,即使這些學生無時無刻不要辱罵和褻瀆他,以致於到他要走的一刻,學生們竟然破天荒地對他說:we will miss you,man!而敏感的亨利在被同事誤解的時候的爆發,可以說是人內心一種真實的無助,他只在發火之後丟下一句:隨你怎麼評價我!這種懶得解釋的心理,既是自我的防備,也是自我的自卑。

而影片諷刺高中教育弊病的部份,顯然與中國教育同源而不同體,社會環境不同面臨的教育問題就不同。西方教育是主動的教育,中國教育是被動的教育,沒有說哪種教育體制有問題,在我看來,社會制度才是主導因素。影片裡那種我納稅我的兒子應該得到好的教育,我的兒子沒有教育好就是學校或是教師的問題。眾所周知,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艾德里安在影片裡的講述中也有一句:在一對父母成為父母之前,他們應該被考核,有沒有這種資格。至於中國的教育,我就不說什麼了。

影片給我最大的啟示不是如何逆境中成才,影片本身也沒有任何這種勵志的味道,而是面對悲劇荒誕的人生的無力,也正如我自己總結的一句話:面對複雜的人生,成長就是妥協,接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