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3,473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仰望天藍

2017-02-01 02:26:10

這部「沉默」 足以讓所有信仰失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賀歲檔的熱潮漸漸褪去,馬上就要開始的工作日,讓上班族鬱鬱寡歡。

顯然,時光也是這些人之一。

但是,即便離開了賀歲檔,仍然有一些好電影,

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花些時間去看一看。

因為中國尤其漢族對宗教可能理解不深,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藝術的眼光去欣賞一部有價值的作品。

這部電影,可能大多數朋友並沒有聽說過——

沉默
Silence

這是一部並不符合目前市場觀眾娛樂興趣的電影。

如果你沒有欣賞電影的耐心,這部長達160分鐘的作品可能也並不會讓你有多少興趣,

同時你的膀胱可能還要因此遭受苦難。

但是,真正優秀的作品,不論它探討哪裡的故事,講述什麼歷史,都會被更多的觀眾認可。

雖然只有1500人觀看,但是豆瓣評分高達7.9分。而且時光相信,如果有更多人看過這部電影,評分不止於此。

爛番茄新鮮度84%,觀眾可看度71%。如果你被賀歲檔天雷滾滾的大片雷的外焦里嫩,不妨考慮看一看它降降火。

電影的主演我們非常熟悉。以前的《超凡蜘蛛人》讓中國觀眾牢牢記住了他。

最近的《血戰鋼鋸嶺》,他已經將自己最好的表演,奉獻給了全世界——安德魯·加菲爾德

如果說《血戰鋼鋸嶺》用戰爭的慘烈和槍林彈雨的爆裂,來詮釋一個基督徒的宗教觀,

那麼《沉默》則更像一則表明並不浮華,內裡卻張弛有度的歷史小品。

《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德川幕府時代的一段歷史。

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

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

德川幕府害怕西班牙等歐洲文化侵蝕日本,實行嚴格地鎖國政策和禁教令,信仰天主教是莫大的罪過,輕者驅逐重者處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菲爾德偷渡到日本,傳教。

先拋開影片的觀點,單看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做的很不錯。

鏡頭多以冷色調為主,攝影特別美。這種美和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格格不入,有一種強烈的反差意味。

同時,對於鏡頭語言的運用,也很考究。

整部電影敘事不聞不問,不緊不慢。就像小火熬製一鍋美食,慢慢熬製著一個一個的爆發點和高潮點。

而鏡頭語言的得體使用,使得一切劇情的進展毫不突兀,順理成章。

比如整部電影的攝影都有一種雨天的陰暗和壓抑的潮濕感,以配樂加持,將日本特色和傳教的艱辛烘托的出彩。

而因為影片探討的關於宗教和信仰,人性和歷史的主題,

所以,影片中有些俯鏡的運用,簡直神奇。比如這個鏡頭。

三位傳教士從螢幕的左側緩緩走到右側,而攝影機並沒有動,一直以俯鏡形式延續,直到三人走出螢幕。

這種攝影風格,不但體現出導演及攝影考究的構圖美,更讓鏡頭語言呈現出上帝視角的感覺,這也是導演在刻意暗合影片所要討論的主題。

說到主題,這是一部提出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的電影。

並且,這也是一部探討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的電影。

電影中關於宗教和人性,關於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都做了討論,可你無法找到答案。

時光並不是基督徒,也沒有什麼信仰。但是即便沒有信仰,這部電影也能看得讓人心靈震撼。

做一個假設,如果你是一個信仰堅定的基督教徒,給你兩個選擇——

要嘛你看著自己無辜的教徒一個一個死去,要嘛叛教,踩踏聖物,咒罵聖母。

你會怎麼選?

死很簡單,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也很高尚。

但是,沒有這個選項。要嘛經受內心的煎熬看著身邊的教徒因為自己的選擇失去生命,要嘛踐踏自己的信仰,唾棄自己曾經奉為神明的十字架。

時光會選擇後者,也許因為我不是基督徒,也許更因為我沒辦法為此承受痛苦。

作為東方人,我們並未有過虔誠教徒的體驗。信仰能堅定到什麼樣子,我們也無法做出自己的定論。

但是電影給出了答案。

這些窮苦的鄉下村名,將天主教作為心中的信仰,將十字架作為聖物,將傳教士看作Father。

他們寧願被淹死,被「穴吊」(德川時期的一種日本刑法,將人綁了倒吊在坑裡,耳朵後開口讓血慢慢流乾但不會很快死去的折磨方法),被殺頭,被燒死,也沒有放棄。

可能大家和時光看法相同。

這就是影片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他們所信奉的上帝,在自己因為他被殺的時候,怎麼不出現?

上帝面對教徒所受的痛苦,面對人世間遭受的災難,為何無動於衷?

至此,觀眾也才明白,片名《沉默》,也即指上帝的沉默,God's silence。

稍微對基督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上帝「無處不在,無所不在」,他和我們「共同承受苦難,經歷煎熬」。

但是,於普通人而言,「無處不在」和「不存在」似乎沒有什麼兩樣。

因為人們總是相信見到的東西,總是信奉眼見為實。你沒見過上帝的樣子,憑什麼相信他是存在的?

當他的教徒在異國他鄉,因為信仰他殉難,因為信仰他遭受折磨,因為信仰他家破人亡,在淒涼與骯髒中死去,

他為什麼不出現,拯救他們,而是遠遠的望著,虛無縹緲不可觸摸?

其實,神學官方的解釋,讓人感覺很無力。

它教導人們要完成自我救贖,自我救贖即上帝的救贖。那麼高冷的遙不可及,對於普通的信徒來說,簡直是末世般的悲涼。

那麼如此,影片中日本信徒的那種執著,還有什麼意義?

這裡,就引出了影片拋出的第二個問題——他們信奉的,到底是具象化的宗教人物,事物和行教方式,還是宗教背後的教義,理念和追求?

如果你真正信奉基督教,那麼,面對信仰導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和信仰促使你能做出的最合理決定之間,有沒有正確的取捨和必然的聯繫?

對於這一點,影片並沒有做出回答,只是用得當的鏡頭表現形式,予以展示——

有些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寧願遭受酷刑懲罰,直至死亡。

有些人,卻可以為了生命棄教,踩踏神像,向十字架吐痰並詆毀神明。

孰對孰錯,孰是孰非,影片沒有給出答案。

導演就像一個講故事的人,安安靜靜向你敘述著事實,卻留下一個又一個激盪的無法解決的問號。

信仰,沒有錯,活著,也沒有錯。堅持道義和為生存放棄,兩個都看似合理的解釋,卻無法在一起共存。

一步又一步,影片終於拿出了第三個問題——在面對一群人因為你的信仰而受苦受難時,它是不是就值得拋棄。放棄曾經自己最堅持的真理去拯救別人的生命,這種選擇對不對?

我們都知道,自己為了信奉而死,容易且榮光。

可背負著他人的生命,這種不能承受之重,卻是一生難以解脫和救贖的。

上帝也不行,信仰也不行,誰都不行。

面對這種選擇,主人公選擇了後者。在他棄教的同時,五個棄教的教徒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可一名神父放棄信仰,是不是又顯得低賤和齷齪?這種價值的討論和意義的度量,才定格了影片真正要討論的主題深度。

可能正如影片中所說:日本是一片沼澤,根本無法生長出花朵。

面對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天主教要在東方文化中生根發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面對上帝,我們做錯事可以自我救贖,懺悔罪惡,我們遇到困難可以堅持信念,低頭奮進。

那麼,當我們因為上帝而遭受苦難,遭受痛苦,甚至使得自己最親的人成為殉難者和陪葬者,

這種信仰,是否還有堅持的必要?

影片最後,加菲爾德和費列羅一樣,放棄了天主教。

有了日本的妻子和兒子,並在日本長眠。

就在遺體被火化的那一刻,他手中哪個十字架,在火焰中金光閃閃,似乎得到了上帝的回答。

坦白來講,《沉默》是一部好電影,而且不可多得。

不論從電影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宗教的角度去解讀它。

看似這是一部宗教電影,

實則,它是一部質量上乘的人文歷史之作。在主流價值觀漸漸魚龍混雜,大眾的娛樂趣味和審美情趣開始模糊的時候,

欣賞這樣一部作品,就像看到了人類歷史中的一股清流。

一輩子的基督徒最終以佛教的禮儀下葬,似乎在告訴觀眾——

死後沒有彼岸,生前儘是滄桑。

這種信仰,即便在行為上可以拋棄,但卻連接了生命的開始和終結,永遠存在於這個人苦難的一生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