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Chicken With Plums

梅子鸡之味/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依恋在生命最后天(港)

7.1 / 8,066人    France:93分鐘

導演: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演員: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瑪麗亞德梅黛洛 馬修亞瑪希 賈梅德布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羊廿八

2017-02-02 00:26:33

梅子雞之味椒麻雞之味鹽酥雞之味黃燜雞之味三黃雞之味大盤雞之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深夜逛B站,被影片名字吸引進來,開頭彈幕老有人刷,梅子雞之味椒麻雞之味鹽酥雞之味黃燜雞之味三黃雞之味大盤雞之味,簡直文字版深夜食堂。直到看完電影,我還在想它為什麼叫梅子雞之味。
梅子雞在整部影片中間就出現過一次,是男主人公小提琴家的妻子,一個古板的數學老師,的拿手好菜,小提琴家與妻子感情不和,但每當妻子做了這道菜,丈夫都會給予少有的讚許。在小提琴家絕食的第三天,妻子精心準備了這道菜,希望通過挽回丈夫的胃,來挽回他堅決的求死之心,但丈夫沒有動這道菜。
或許,梅子雞之味,指的就是他已選擇的既有的生活的滋味。小提琴家年輕時與鐘錶店老闆的女兒依蘭相愛,因為依蘭父親的反對,而毀滅了這樁婚事。小提琴家因此死了心,愛情毀滅的一縷嘆息,成就了他音樂藝術的頓悟,他成了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家。依蘭花之味,相對的,就是他已錯過的始終無法擁有的真愛的滋味吧。
故事也不新奇,紅玫瑰與白玫瑰,硃砂痣與蚊子血,白月光與米飯粒,相忘於江湖與相厭到終老,多少作家換了多少筆調都在描述如此相似的故事。
這部影片最迷人的,就是它說故事的基調,有種法式浪漫和黑色幽默相結合的古靈精怪的調調,有人說就像《天使愛美麗》那種調調一樣。戲劇化的場景、誇張、幽默、魔幻,統統在巫婆的熔爐里攪拌。童年時校長讓全校同學「噓」男主那裡,黑暗籠住了校長整張臉,只有一張醜陋的大嘴和肥胖的下巴在慘白的強光下張張合合,是直白狡黠的諷刺。小提琴家將死,死神卻不來拜訪,是因為那個平時作惡多端的熊孩子他小小身影跪在窗前為爸爸祈禱,這一幕又讓人心軟得一塌糊塗。電影在玩弄技巧和真情流露之間的切合轉換,就像梅子雞之味一樣,酸甜變化的滋味不會讓肉食的口感過於單調油膩,若一味苦口婆心地抒情,想必不會有觀眾將它高看。
還有就是,電影它說故事的順序特別好玩。開頭,年老的小提琴家去買一把新琴,在街角與年老婦人相遇,一問,相忘,不識。小提琴家後來發現,如今買的每一把琴,縱使是千里迢迢去舊雜貨鋪淘的所謂莫扎特的琴,也全都不滿意。他拿出床底下被摔壞的舊琴,老淚縱橫。琴壞,人死。他決定尋死。他排除了種種不體面的死法,決定採用絕食的方式。絕食的第一天至第八天,他躺在床上,想著種種。
這樣的切入,很像貪吃蛇的玩法。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只是短短的一截,然後擴充擴充延長延長。同時,他的思緒不僅是回憶,而是向過去和未來雙向發散的。一雙兒女的未來人生,蘇格拉底之死,自己和弟弟的童年,與妻子的結合,學藝之旅,與初戀情人的相遇,母親的臨終,和死神的會面,與初戀情人的相愛和分離。傳說人之將死,會在腦海中像走馬燈一樣把一生中重要的時刻統統回放一遍,電影越到最後,畫面切換地就越快,上帝視角把各自的生活經歷都描畫一遍,時刻回到了開頭一幕——年老的小提琴家在街角與初戀情人相遇,一問,相忘,不識。轉身離去,初戀情人哭得不能自己。時間,又回到了此刻,但已回放完結他的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