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
導演: 馬汀贊帝維2017-02-03 08:17:3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止一次,地雷在片中炸響,它使血肉變成灰和煙,使和睦融洽瞬間跌至冷酷血腥,生與死的距離、失望和絕望的距離,對於那片海灘上的所有人而言僅有一步之遙。 這是時代的無奈,都是小人物,還想改變些什麼?受害者也能成為施暴者,前一分鐘的朋友,也是後一秒鐘對自己生命行刑的劊子手。中士能從美國人手中救下正在被凌辱的男孩,卻也會讓他們學狗叫來凌辱他們;他能坐在海邊與男孩們談心,卻也會因為失去愛犬而將他們置於死亡的邊緣。每一個人物都在兩種狀態的邊緣掙扎,時代束縛住了他們如此。炸碎共同嬉戲的歡樂,零落成暴躁與狂怒。 「 殘酷」或許是最多被用來形容戰爭的詞語,他是有多麼殘酷呢?影片將絕望中僅存的那些美好,跟著時間的節奏一步一步的在觀眾面前撕破。男孩們抱著歸家的願望而來,卻四肢炸斷、人影無蹤,隨著影片的講述,觀眾也愈發的體會到了他們的煎熬,現實世界在眼前分崩離析。在排雷將近結束的時候,有個裝雷上車的鏡頭,眼看美好的未來將近了,地雷即將排完了,正計劃著將來做什麼,計劃著去重建祖國,脆弱!太脆弱了!隨著一車地雷的爆炸,一切都沒了,什麼都沒了。看著幾秒前他們的憧憬,他們的笑容,你或許心裡寬鬆了些,高興了些,但就這瞬間「美好」一詞粉粉碎,在你眼前被一撕而破,這就是殘酷,源於戰爭的殘酷。 賦予仇恨,不是戰爭的結束,以暴還暴更不是。我們欣喜見到片中人物的改變。中士的仇恨逐漸消解,高傲不是勝利者的姿態,藉此以填補自己的仇恨,只能將自己變成另一個施暴者。婦人想來必定是戰爭中的受害者,因此對德國人恨之入骨,避退三舍,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後她卻有改觀,或許也會訝異的發現原來「惡魔」也會救助自己的孩子,或許自己之前想他們死的願望有點過於惡毒。 聯想:人究竟為何會遲起武裝殺向另一些人?答案或許是為了去抵抗破壞,去保護吧?不論是保護財產,生命,還是利益,功名,戰爭是以破壞去阻止另一種破壞的東西。人類戰爭的對手,也許並不是人類本身,而是那些惡意,這令我想起了魔戒,是戒本身的毒害而並非是人本身是惡毒的,我們應該抵抗的是那魔戒和其背後的惡魔。二戰盟軍打敗了納粹,而真正的敵人——那些惡意,卻仍然存在。惡意附著了新的肉體,破壞者成為了施暴者,人類這個族群為了勝過這些惡意而繼續鬥爭… 片中的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也許也是導演的一個隱喻。沃納的兄弟對女孩說,這個娃娃受傷了,女孩答道,是的。後來眾入營救女孩時,硪那個兄弟對女孩說,娃娃的傷好了,哪還疼?女孩指了下娃娃的頭… 戰爭帶來的創傷也漸漸的恢復,仇恨漸漸消解,這是個美好的祈願,願「傷」儘快好起來,真正地好起來。我們應去「重建」正如男孩子們所希望的一樣。
她受傷了,看這裡。中士將他們置於死亡的邊緣中士和男孩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