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開開

2017-02-05 04:48:30

哲學不夠,動作來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科幻寓言中最古老的主題之一,是[摩根]中被科學家們稱之為「她」,被公司風險顧問稱之為「它」的仿生人。摩根是一個有機生物體,一個科學實驗,一個企業產品,一項未被指明的武器研究。

鑒於此項主題,以及登上2014年黑名單的劇本,也鑒於凱特·瑪拉與安雅·泰勒-喬伊演繹的雙女主,當然還因為是雷德利·斯科特之子盧克·斯科特首次指導的處女作品。曾經我們都希望看到這是一個繼承了[銀翼殺手]真正「血脈」的電影(儘管拿兒子跟老爸比是不公平的)。

不幸的是,小斯科特根本就沒有找到故事的真正焦點——哲學上缺乏思辨,結果是電影草率地描繪了一個可以被仔細剖析的有趣人物,同時又忽略了周圍所有能夠對事件產生影響的人物。

在演化成為一個三流動作片之前,所有地下室場景中既無份量、也無嚼頭、更沒有隱喻的對話,全部目的只在於交代了實驗的起因經過:出生於實驗室的AI摩根,五年內便長大成人,具有超凡的學習能力(超凡在哪裡,我沒有看見)。在其攻擊了實驗室成員後,公司派來風險顧問決定是否應該停止項目。

在這一部份,摩根的成長被斯科用一台9mm家庭錄影機的回放一筆帶過;實驗室成員竭力保護摩根、將之視如己出的理由根本沒有足夠的鋪墊,只得自行理解;可笑的暴力觸發點,是竭力用「仿生人身份」激怒摩根的冷血審查員,摩根在周旋數度的盤問中從來就沒有顯示過電影曾向我們描述的「聰明過人」,她只是一次次地在玻璃中顯示著若有若無的人類情感;而電影子乎觸碰,卻又沒有點破的實質,是摩根之所以會攻擊人類,在攻擊後難過到不能自己,又會在最後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也即電影最重要的核心:摩根自己的身份認同,以及人類/仿生人面對IA究竟應當以何種姿態接受對方,這些在電影中卻少有體現。

更加糟糕的是,電影的後半過度沉溺於從「動作」中挖掘「驚悚」。在這個我們過於熟悉的題材中,盧克·斯科特不僅拒絕了創新,反而捨本逐末,讓兩個原本可以有更高發揮的女演員大打出手。

當然,這還不是最可笑的,凱特·瑪拉飾演的風險預估人員,除了頗為冷靜的性格之外,在沒有明顯細節鋪墊的情況下,在結尾翻轉中突然化身成為另一型號的仿生人——這當然不算是劇透,因為沒有給予過線索的謎底,不僅毫無意義,且更顯技藝之拙劣。(文_開開)

原載於《看電影》1月上審片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