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

破浪/破浪而出/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

7.8 / 71,905人    159分鐘 | USA:153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拉斯馮提爾
編劇: 拉斯馮提爾
演員: 尚馬克巴爾 艾蜜莉華森 卡琳卡特莉吉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7-02-05 12:18:12

死者的死因是善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Bess是一位有輕度智力障礙的女孩。石油工人Jan是她的丈夫。 Bess善良又脆弱,她在精神病院呆過,篤信基督教,當生活中出現她無法處理的困境時,她總是向天父祈禱。有趣的是,可能由於自幼患有精神疾病,她一直被家庭和教會告知要「be good",這一教誨潛移默化地深入了她的潛意識,以致於她會在祈禱時不自覺地分身扮演自己和天父兩個角色,幻想天父在與自己對話,警告自己要be good,並認為天父會根據她的表現進行獎懲。 迫於生計,工人階級的新婚假期總不長久。Jan很快就遠行採石油去了,Jan是脆弱敏感的Bess世界裡的擎天柱,她將他的愛情視為天父的禮物。Jan走後,Bess進入了精神崩潰的狀態,她發瘋般地對丈夫日思夜想,大哭、每天對著日曆念叨著距Jan回家還有多久,無數次雙手合十懇請天父送Jan歸來。 Jan果然回來了——他在作業時被器械擊中頭部,全身癱瘓了。Bess陷入了難以自拔的負罪感,她認為Jan的負傷是自己因對天父要求過多、不乖而受到的懲罰。 (在我看來,Jan並不能配得上Bess如此濃度的愛。新婚之夜,Jan懷抱著處女Bess問:"Howcould you take it? How could you keep away from the boys?" 新娘Bess甜蜜地回答:"I waited for you." 話音未落,Jan已經像聽到男女間調情的套話般笑了起來,Bess一愣,正色道:"No, don't laugh." Jan工作時,Bess蹲在蘇格蘭的紅色電話亭里等Jan來電睡著了,等了一天接起電話來,先是猶猶豫豫說家人不讓自己總說愛Jan,因為她實在愛他太多了,最後還是忍不住說出I love you so much,低頭哭起來。) Sex對於新婚夫婦是一個重要問題,Jan癱瘓以後,對於此事頗為懊惱和介懷,他自己失望,也害怕Bess失望。Bess穿上Jan蜜月時送給自己的裙子去照料他,Jan卻說:「你以後來,穿寬鬆些的衣服吧,這樣我就看不到你身體的曲線了」。他先是提出Bess可以在不被別人發現的前提下找一個情人,被拒絕後又告訴Bess,只有她去和別人做愛,並回來講述給他聽,他才會不想死,他會覺得是自己在與Bess親熱,這是拯救他的唯一辦法。Jan並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要求是有問題的,他在言談間也表露出了稍許動搖:「是不是瀕死時,人就會變得邪惡?」。 Bess陷入了惶惑,她相信Jan的話,但她深入骨髓的道德觀念不允許自己這樣做,最後她只好安排腦海裡的天父要求她將這視為愛的考驗。從公交車上的邊緣性行為開始,她發現每當她與男人發生關係,Jan的病情就真的會好轉,她更確定這是天父對她經受考驗的獎勵。她成為了一位妓女,被教堂、家庭和社區拒之門外,但只要聽到Jan病情惡化,她就自責是因為自己沒有和別的男人發生關係,然後再跑去自我犧牲。最後,她孤身上了一條滿是海員的大船,後傷痕纍纍地被送到醫院,死去了。 奇特的是,Bess下葬時,Jan已經奇蹟般地可以下地行走。教會給Bess定性為「要進地獄的人」,Jan偷出了Bess的遺體,為她舉行了海葬。天上傳來鐘聲,死於being good的Bess沉入了大海。 豆瓣評論中有人說,此片改名為「白痴」,似乎更為合宜。我不這樣認為。Bess顯然不能歸入我們日常所見的被男人所迷惑而不自愛的傻女孩,她只是按照自認為的因果律來行事,由於有智力障礙又篤信基督教,她天真地將「與別人發生關係」和「Jan好轉」視為因果,甚至說出「他沒心跳時,不用電擊的,我可以救他」這樣的話。這種因不懂科學或者科學無法給出答案而錯連因果的現象很常見,比如人類的部份祖先認為女人的經血與霉運有關,或者以為自然災害是對皇帝失德的懲罰,並按照這樣的因果律行為。我們不能自負地將前述行為評價為愚蠢——我們不也是按照自己相信的因果律在行事麼,憑何自以為高明?Bess行為的實質,不過是去做一件艱難但有效的事情,意在得出拯救Jan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一個社區裡的女人,她要慎言慎行,而作為Jan的拯救者,她必須成為妓女,兩種be good的要求起了衝突,矛盾的Bess出於對Jan的愛選擇了後一種。 Bess的世界按照簡單的規則運行——天父是她精神世界中的神,Jan是她世俗生活中的神,她的行為符合他們的要求,就會得到獎勵,違背他們的指示,就會受到懲罰。這裡的天父也是她虛構的,質料是自幼受到的來自家人和教職人員的訊戒——「be good"、「be a decent human being」。Bess知道自己有些stupid,但實際上,她已經做的相當不錯,在存在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她自創了一套模式使世界得到解釋,並用於指導自己的行為。Bess做出的,是自己認知範圍內最合理的選擇,我看不到指責她愚蠢的理由。 在女權問題日益被公眾討論的中國 ,有些女性觀影后,或許會急於站起來將Bess對性道德的違反及種種「愚蠢」的行為歸因於她的智力缺陷,從而使自己與此類「習慣於為男性自我犧牲的女性」形象保持距離。 更何況此部電影導演 Lars von Trier 慣於表達對女性的憐憫和關注,曾拍出大名鼎鼎的《女性癮者》。批判Bess因其女性身份受到家庭和教會的逼壓,並由於沒有思辨能力而對那套行為準則照單全收,導致心靈痛苦和無謂犧牲,也不是沒道理。但我認為,Bess太過純潔善良,她超越了一個犧牲自我的「女性」形象,她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們這些微渺痴愚的凡人皆在奮力自救,而Bess執著於拯救他人,她在犧牲,在愛,她超脫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自私。導演在Bess身上投射了神性的光輝,並在電影結尾處為她響起了天堂的鐘聲。 另外,我很喜歡電影裡的醫生 Dr.Richardson,他是一位高尚的凡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