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國者行動 Patriots Day

爱国者之日/爱国者日

7.3 / 112,578人    133分鐘

導演: 彼得柏格
編劇: 彼得柏格 Matt Cook Joshua Zetumer
演員: 馬克華柏格 Dicky Eklund Jr. Michael Marcha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溺死的魚

2017-02-08 23:11:13

在拍主旋律電影這件事上 美國人實在比我們在行太多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其實,主旋律電影是很尷尬的存在。
因為基本上,它們不僅劇情是安排好的、結局是已經註定了的。
更關鍵的是,它們的要表達的主題,總是過於明確的。
於是,主旋律電影很容易陷入要嘛雞血、要嘛雞湯的困境。

然而主旋律電影,也是可以打動人的。
比如前不久,在北美上映的這部——愛國者日(Patriots Day)。
 
《愛國者日》這部電影的口碑比較有趣。
爛番茄新鮮度79%,影評人評分只有6.9分,並不算特別亮眼的成績。
但觀眾喜愛度,卻高達90%。
 
這個評分該怎麼理解呢?
基本上,它意味著:從專業影評人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有明顯的缺陷,整體上只是合格的水準,並不算突出。
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影迷來說:管他那麼多的,老子(娘)覺得好看啊!

之所以有這樣的口碑,首先是因為本片講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
「愛國者日」是美國的一個節日,最初被定在4月19日,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發生在1775年4月19日的「萊剋星頓的槍聲」。
從1969年開始,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愛國者日被改在4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就是為了慶祝愛國者日而舉辦的。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如期舉行。就在一片熱鬧祥和之際,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兩枚炸彈在終點線附近先後引爆,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其中一名受害者是波士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
事件發生後,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速介入,將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並鎖定嫌犯為26歲的塔米爾南·沙尼耶夫和19歲的喬卡·沙尼耶夫兄弟。
在追捕的過程中,哥哥被警方槍擊後不治身亡,弟弟則在同日被警方抓獲。
 
《愛國者日》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把這個大半個美國都知道的事件還原了一次。
事實上,這也是普通影迷喜歡它的原因。
因為對美國人民來說,波士頓爆炸案,不僅是一個故事,更稱得上是一件「私事」。
可以說,只要能讓觀眾再一次感同身受,電影就已經成功了。

《愛國者日》在這個任務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首先是相關人物的還原度都非常之高。
爆炸的場景,也高度還原了當天的情況。

當然,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本片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敘事結構。
電影的開頭,先是表現了爆炸案不同參與者的日常。然後再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帶著觀眾逐漸走進這個事件。
這些不同的參與者包括爆炸案的受害者;不幸被爆炸案嫌犯殺害的麻省理工學院校警。
有波士頓當地和水鎮(Watertown,警方與嫌犯交火的地方)的警方;甚至有恐怖份子在逃亡過程中,搶奪車輛的中國車主。

這樣做的好處,自然是讓觀眾對這些事件的參與者產生共情。
當我們隨著他們的視角經歷這個事件,事件離我們就不再遙遠。
當我們看著Patrick Downes和傑西卡 Kensky夫婦,作為無辜的馬拉松觀眾,卻被恐怖份子炸到重傷,不得不雙雙截肢,我們會不自覺的為他們心碎,忍不住對恐怖份子的暴行感到憤怒。
當我們看著水鎮的警長跟窮凶極惡的恐怖份子交火,我們會不由得為他捏一把汗。
當我們看到被劫持的中國同胞,鼓起勇氣從恐怖份子的車上逃出來,衝到附近的便利店中打電話報警,並操著一口帶著濃重中國口音的英語跟警察說:「去抓住這些狗娘養的!」(Go catch these motherfuckers!)時,我們在忍不住放聲大笑之餘,竟然還油然升起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也正是對這每一個參與者的感同身受,能讓我們這些沒有親身經歷這個恐怖事件的觀眾,能對它有切身的感受。
當我們把一個「故事」變成與自己有關的「私事」,就很難不被打動。
而在電影的最後,開始放出事件參與者原型的相片和訪談片段時,觀眾也更能被震撼到。
反正在看到Patrick Downes本人,帶著左腿的假肢跑完2016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在終點線和妻子擁抱痛哭的片段時,我忍不住淚崩了。
 
本片在美國電影協會(AFI)電影節上放映後,得到了觀眾們長時間的起立鼓掌。
而我在看完電影后,也覺得自己能感受到電影對整個美國社會精神的凝聚。
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分割線---------

當然,影評人的評分不高,也意味著這部電影是存在不少遺憾的。
比如,電影前段由於敘事執行緒太多,鋪墊略顯平淡之餘,也不免讓人感到拖沓。
對爆炸的三個遇難者,電影中完全沒有表現,只在最後放出了他們的相片以表示致敬。這不禁讓人覺得整部電影缺了點什麼。

在抓捕嫌犯時,曾對波士頓全城戒嚴。這本是普通民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電影卻幾個鏡頭就帶過了。
最奇異的地方在於,整個事件中,那麼多的參與者、那麼多的故事,電影卻偏偏選擇安排了一個虛構的角色來串起整個故事。
 
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警察湯米,像一個超級英雄一樣出現在了電影的每一個時刻。
爆炸時他在現場、整理監控錄像時他提供線索、孟盾報警後是他第一個趕到、甚至連抓獲嫌犯時他也在特警隊中……
誠然,他的存在讓整個故事更流暢完整。
但由於實在經不起推敲,難免讓人有「你在逗我嗎」的齣戲感。
 
在電影的後段,還有一段沃爾伯格對爆炸案總結性的演講。什麼正義會戰勝邪惡啦、愛讓所有人站在一起啦……這種陳詞濫調,又不免讓整部電影的氣質陷入了雞湯。
總的來說,感覺電影遠沒有做到最好,讓人感覺有點可惜。

縱然有這些問題,縱然以離我們不遠的重大事件作為主題故事顯得有些討巧,但我還是覺得,《愛國者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因為不管如何,它還是打動了我。
波士頓爆炸案,讓全波士頓、全美國、乃至全世界善良的人們都站在了一起,反對恐怖主義。
而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這種精神再一次傳達出來、傳達給更多的人。
至少在我看來,它做到了。
基於此,我必需要說:《愛國者日》這個片名,實至名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