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3,473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穆封真

2017-02-09 08:13:14

於無聲處聽驚雷


沒有帥哥美女賣肉,沒有酷炫爆炸特效,當然也沒有大IP做背書,這樣一部電影要在今天的市場中大賣本就困難,更別提是一部片長160分鐘,以宗教和歷史為主題的影片了。可《沉默》這部影片卻以自己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思想克服了所有這一切「不利因素」,讓靜靜看了近3個小時的我流連忘返,久久無法平靜。

我相信教友與非教友對本片的觀影體驗肯定會是截然不同的。看到不少周圍的非教友朋友都在質疑宣教士為什麼要去日本,為什麼非要留在日本,為什麼要給日本帶來那麼大的困難。很有趣,因為片中代表德川幕府的井上奉行和那個英語流利的翻譯武士也都是抱持相似的觀點。這是兩種價值觀的根本對立,有時候它體現的很文明優雅,如無神論戰士道德森與基督教衛道士們曠日持久的筆戰;有時候它會很血腥,比如本片展示的幕府禁教後對基督徒殘酷的迫害。但更多時候,這種價值衝突時以更細微的方式呈現的,吃飯前是不是需要祈禱?死了以後是該鞠躬還是磕頭?在這些爭議和衝突的背後是雙方從自己本位出發,全然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求同存異是大家都懂的智慧,可是實踐起來是如此的難。翻譯認為宣教士們是傲慢的,不肯學習日本的語言和文化,只試圖改變他們,把他們變得跟這些歐洲人自己一樣,可我們都知道,在美國的黑船,英國的戰艦到達日本和中國之前,東亞民族的傲慢絕不少於基督教世界。大家只是抱持著「我是對的」這種簡單的信念。即使本片自身的立場,雖然旨在客觀呈現,卻也無可避免的代人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的價值。作為電影情節, 羅德里格茲所從一個滿腦子教條思維的小神父不斷被殘酷現實所衝擊,逐漸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之路」,最後雖然放棄了神職,甚至可以毫不猶豫寫下背教聲明,但卻至死持守基督信仰,確實是使影片主旨不斷深化的優秀處理。特土良一句「教會之樹由殉道者的鮮血澆灌」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不值一提;背教行為似乎也無礙人繼續堅持自己的信仰,畢竟「只有上帝知道你的心」。這些情節滿足了非教友對宗教信仰這件事的理解,但無疑又會使另一些宗教徒感到不適。想必又會有一些撕逼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因此而發生。

想到這些總覺得有些無力。翻譯有一句台詞,兩個信仰(基督教與佛教)有如此多相似之處,為什麼不可以互相理解呢?想到這是一個劊子手威脅另一個人背棄自己的信仰不免讓人忍俊不禁。但也許200年後聽到跟著堅船利炮進入中國的宣教士們口中說著愛時候的中國人也是相似的感受吧。故事發生的年代,歐洲正發生著以宗教為名的三十年戰爭。同樣信奉著上帝(天主)的人們,正為著聖體是不是基督真實的身體,教宗是不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或者說藉著這些宗教爭議的名頭搏殺著。這場戰爭之慘烈慘烈,以致於事後歐洲人不得不自此開始了探索宗教寬容之道。也許也真的只有彼此都體無完膚,人類才能坐下來平心靜氣一陣子。

再來說說文化衝突問題。日本可能真的是一個非常固執的國家。之前聽過一個關於藝術品拍賣方面的講座,國際資本和商業模式至今很難進入日本,他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玩法。再想想,似乎網際網路、汽車、文學,企業文化等等領域,日本都保持著鮮明的本土特色。雖然他們總是自稱自己在戰後「被美國所馴化」。基督教確實至今在日本仍是個極少數人會接受的信仰。佛教也早已日本化,寺院是一種家族事業,飲食和性的戒律都已經被改變。但費萊拉對日本基督徒信仰的質疑並沒有什麼道理,基督教一開始從猶太群體向「外邦人」傳播的時候,就是走「文化本土化」的道路的,從異文化中尋找相似的概念先進行初步闡述,再慢慢的讓異文化中的信徒理解基督信仰與他們原生文化中的這些概念有什麼不同之處。中文中上帝和天主這兩個詞就是這樣一種產物。昊天上帝原本是商朝人就開始有的信仰概念,但經過利瑪竇以降一代代宣教士不懈的努力,今日的中國人幾乎不會將基督教的神明與昊天、老天爺相混,反而要說服普通人上帝是個中國概念顯得困難。羅德里格茲也的確沒有被這套說辭所說服,真正讓他改變心意的是慘絕人寰的悲劇面前,他聽不到神的回應,神始終保持「沉默」

當人類經歷著如此多髮指的悲慘遭遇時,為什麼神都保持「沉默」呢?電影中,這種沉默終於讓羅德里格茲和他的導師費萊拉先後放棄了原有的信仰方式。但電影自己似乎又給出了答案,其實神從來未曾沉默。祂就在我們身邊,籍著萬事萬物向我們訴說。當兩位年輕的神父悠然沐浴陽光時,一隻偶爾飛過的蒼鷹也可以成為神的指示。只是,當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如此劇烈,以致於讓我們無法體會到任何別的東西的時候,神就「變得」沉默了。事實上,當羅德里格茲被要求腳踩聖像時,他聽到了耶穌的聲音,「上來吧,沒關係,踩踏我吧」。這當然可以被理解為面臨重大心理壓力時他的一種自我調節,甚至可以是暫時出現的「幻聽」。但既然電影最後讓坐在棺木桶裡的羅德里格茲手握十字架,這也可以理解為他聽到了神的回應,走上了新的信仰道路吧。只是這條路,不是傳統的天主教或者基督教式的,聽上去倒更像漢傳佛教了。

的確,除了天主和當事人本人,沒人能質疑一個人的信仰到底真不真實。吉次郎一次又一次背教,但又每每受不了良心折磨尋求告解。他並不是大奸大惡之徒,甚至不是個貪婪的人。不然憑著他在「基督教界的人脈」,完全可以靠出賣信徒發大財。他可能不是一個「好基督徒」,可誰能質疑他說他「不信」呢?當然,神長(神職人員)們的表率作用與一個平信徒不可同日而語,劇中幕府也知道這一點,因此把興趣轉移到迫使神父們背教,從而將基督教信仰連根拔起。結果他們如願以償,對基督教來說這是災難性的。即使最後羅德里格茲手握著十字架,費萊拉讓然會口稱「我們的主」,對教會而言仍然於事無補。同樣,今天在某國,某些神父、主教、牧師,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與某黨合作,簽下某些聽起來不合教規的承諾,要迫使教會某國化,這種時候,神長們該如何取捨呢?到底是合作來換取教會存續,還是不合作才能保證教會的「純潔」呢?沒有人能清楚回答這個問題。記得有位神父告訴我,信徒娶妻生子將信仰傳遞下去,是救家人靈魂;神父獨身不娶,卻是救世人的靈魂。對於任何個人的選擇,特別是在威脅與壓迫之下的決策,我們身處安逸境地都無權指摘論斷,只是站在教會的立場看,結論恐怕會很不一樣。

最後想說一點,我始終認為電影有把今人對生命的理解強加到古人身上的嫌疑。其實今日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不過是最近幾十年才形成的價值觀念,甚至於走入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就可以發現那裡還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生命觀。對他們來說,在地上短暫的旅途遠非生命的全部,用今世的遭遇來質疑永恆無疑是荒誕的。既然我們要擁抱現代人的普世價值,那是否有足夠的包容來理解與我們迥然不同的價值觀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