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意外心房客--The Lady in the Van

住货车的女士/货车里的女人/意外心房客(台)

6.7 / 21,067人    104分鐘

導演: 尼可拉斯海納
編劇: Alan Bennett
演員: 瑪姬史密斯 吉姆布洛班特 Clare Hammond 喬治芬頓 Alex Jenning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罒公子๑·布

2017-02-10 04:55:40

那一抹不能忘記的亮黃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熟知我的人都知道我特別喜歡看《少年包青天》這部電視劇,我想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的時候突然想到裡面一句台詞,當時的劇情是他們進京趕考,而當時負責科舉考試的是龐太師,於是市面上便出現《龐太師與我娘親二三事》這樣的討好式書籍出來。

但這和我今天要說的沒啥關係,就當開個尷尬的開場白好啦… …

你會不會因為一張圖片或者一句台詞而去看一部電影?我會。就像之前因為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我把《追風箏的人》看完了一樣。而的確,這部關於自我救贖的小說真的寫的特別感人。

最近我被一張圖片所吸引,那傲嬌的小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由於看的英劇很少,當時就覺得這個人物特別眼熟,後來才想起來,她就是《哈利波特》裡的麥格教授哇!

而這張圖片源自她的一部電影《住貨車的女士》。這位女士由英國國民奶奶、老戲骨瑪吉·史密斯飾演。

本片改編自阿蘭·本奈特創作的同名戲劇,取材於真人真事。瑪吉·史密斯飾演主角Miss Shepherd,一個在阿蘭·本奈特家旁車道上的貨車裡生活了15年的無家可歸的女人。

Miss Shepherd,她性格古怪,在英國一個小鎮的街道上流浪。影片採用倒敘和插敘的方法,講述了她為何會在街道流浪15年。其實在我看來,講述的就是一位晚年落魄的老人和一位獨居的作家之間發生的一些溫情的小故事。

過去她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鋼琴家的徒弟,也曾在舞台上表演過,按道理來說應該過得很好。可是生活的變故出現了,在某天開車停在三叉路口時,一輛摩托車衝過來,撞在她的車上當場身亡。她害怕的逃走了。

這場變故導致她覺得是自己害死了他,但其實和她什麼關係都沒有。她帶著這樣的「罪惡感」過活,害怕警察,還被警察勒索,不再彈鋼琴,每天只會祈禱和禱告。而且把原來的名字「瑪格麗特」改成了「謝潑特」。

性格的偏執導致她也無法當修女,於是,她帶著她的貨車開始流浪了。

阿蘭是新搬過來的一位劇作家,他性格孤僻,而且有潔癖。按照腐國電視的節奏,這位作家應該是位基佬,可是影片並未直接提及,只是在某個深夜他送一位神秘的男士出門時,被謝潑特小姐看見,還問阿蘭:「他耳朵上戴了耳環嗎?」當阿蘭回答是的時候,她提醒他要小心點,他可能是共產黨員,看到這裡,估計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嘛!

有溫情自然就有衝突,這樣一位邋裡邋遢渾身散發著臭味的老人自然會得到一些鄰居的嫌棄。大家都互相猜測著今天她的貨車會停在誰家門口呢?

其實性格孤僻的阿蘭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在影片講述他的時候頗有人格分裂的意味在裡面,源於他總是臆想出另外一個自己。一個他在屋裡認認真真的寫作,而另外一個他去生活。於是,生活中的那個他就碰到了謝潑特小姐。

他不能忍受謝潑特小姐被鄰居各種嫌棄,於是給她一個免費的停車位,從此謝潑特小姐的貨車便停在了他家,他們開始了漫長的「同居」生活。

從最開始的他也怕她停在自家門口到請她到家裡,從最開始他也嫌棄她的邋遢到幫她收拾糞便和接電線給她看電視劇。我從這樣一個照顧老人的小細節中彷彿看到了「婚姻式」的喜悅之情。

與其說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孤僻的人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我看到的卻是沒有結婚無兒無女的一位孤寡老人在面臨晚年時候的落寞和憂傷。

這不免讓我想起身邊的一些老人,80多歲了還要整天挑菜去街上賣,步履蹣跚,舉步艱難。還有一些生病的老人被兒女互相推脫照顧等等現象。

影片中謝潑特小姐只剩下一個親哥哥,但對她置之不理。而和她毫無關係的阿蘭卻在彼此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磨合,接受了自己「照顧」她的事實。

讓人不禁想起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也許還是有用的。

而阿蘭也在和她相處的過程中,了解了自己的母親,在母親晚年痴呆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她。

影片的最後,謝潑特小姐被社工接到福利所,乾乾淨淨的洗了一個澡,在福利所,她看到一架鋼琴,她坐在鋼琴旁,那樣安靜地彈著,彷彿回到自己年輕的時候。

那樣一個午夜過後,她回到自己的貨車,臨別前,她伸出了自己的手,和阿蘭握了握,就這樣安靜地睡著了,再也沒有醒來。

其實這是一部輕喜劇,可是在謝潑特小姐最後去世的那一剎那,總讓人想流眼淚。

人的一生,所追尋的,所歡喜的,所害怕的,所躲閃的,往往都是一瞬造成的,那些個一瞬在你心裡生根,發芽,總讓你在想逃離現世的時候,又把你拉回來。

而謝潑特小姐用馬桶刷將自己的貨車刷成明黃色的時候,彷彿讓我看到了,灰暗世界該有的光亮,有這一點明黃,就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