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经的秘密/凯尔斯的秘密/凯尔斯修道院的秘密
7.5 / 38,825人 Argentina:75分鐘 | USA:75分鐘
導演: 湯姆摩爾 Nora Twomey2017-02-10 05:42:56
不是正兒八經的影評,不過實在很喜歡這部片子,隨手寫點感想。
之前看了幾個評論都說難懂,可是看下來出乎意料的流暢,故事講得非常清楚,對於從小沉迷亞瑟王傳說的我來說,真是非常好的觀影體驗。
根據我的理解來解釋一下故事的幾個疑點。
首先這個故事並不是基督教色彩,相反充滿了不列顛式的異教色彩,也就是凱爾特-德魯伊色彩(不過片子裡說的「異教徒」指的是維京人,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僧侶與其說是基督徒,不如說是披著基督教外衣的德魯伊。亞瑟王的傳說其實就是基督教和英國本土的德魯伊融合的背景下產生的,一方面宗教融合相對溫和,但是也有衝突,這在亞瑟王傳說中以故事隱喻出現,奇幻經典《阿瓦隆之霧》描寫的亞瑟與姐姐摩根還有王后桂尼薇之間的宗教衝突就是這一隱喻的顯化。原本聖盃傳說也帶有明顯的母神崇拜色彩,被基督教的外衣所掩蓋。咳,跑題了,其實想說的就是這個故事那些僧侶其實更接近於與自然融合的德魯伊教士,所以主角小男孩才會和森林精靈Aisling交上朋友。而橡果、森林、狼、麋鹿,這些都是典型的德魯伊標誌。凱爾經其實就是基督教和凱爾特文化融合的象徵。其實繪經師的原型就是德魯伊僧侶,他們是古老文化的守護者,但是後來歸化在基督教之下,迷霧、小島,也都讓人聯想到阿瓦隆島的傳說。所以最後那部凱爾經里出現的全是凱爾特神話元素,只是披著聖經和基督教的外衣而已。
其次,關於文明毀滅的問題。亞瑟王的故事也是不列顛人最後的王抵抗撒克遜人的故事,雖然最後蠻族征服了不列顛,但是當地人長期抵抗的過程中,也慢慢產生了文化融合。就像《阿瓦隆之霧》結尾時摩根和瀕死的亞瑟的對話:
「摩根,難道一切都僅僅是徒勞嗎?我們所做的這一切……為什麼我們失敗了呢?」
「你沒有失敗,我的弟弟,我的愛人,我的孩子。多年來你守護了這片土地上的和平,撒克遜人沒能摧毀它……你阻擋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黑暗,直到他們開化,也有了知識和對神的信仰,成了懂得珍惜失落的美好事物的文明人……」
小說作者和這部動畫導演對文明有幾近相同的理解,動畫主角的小男孩的使命就是傳承文明火種,讓它不至於毀滅在蠻族手中,乃至於用它來開化蠻族的智慧。所以文明不是被保護在溫室裡的花朵,而是需要傳承和不斷點燃,這就是凱爾經作為點亮黑暗的神奇之書的隱喻。
第三、Aisling的身份。Aisling的正體是白狼,森林的守護精靈。這個角色顯然是從凱爾特神話中創造出來的。Aisling拼命幫助主角獲取水晶,其實因為德魯伊教士和森林精靈原本就是一體關係。之前有人困惑為什麼Aisling最後不理主角,其實後半段Aisling以白狼的原型出現解救了從修道院出逃的主角和其師傅,以及最後一部份帶領成年後的主角穿越森林回到修道院,都是在幫助主角,並不是不理他。只是TA已經不能化成人形。有個細節就是Aisling在幫助主角去尋找水晶時被黑暗的枝蔓纏住,後來就不再出現,就暗示當時TA已經耗盡全力,所以不再能以人形出現。之前故事也暗示了Aisling的母親很可能就是為了幫助之前那位繪經師獲得水晶而去世。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能和精靈對話的只有天真無邪的孩童,所以成長後的主角無法和Aisling對話也是可以解釋得通。
凱爾特風的音樂非常喜歡,畫面也極美,個人以為比後來的《海洋之歌》更出色。當然最戳中淚點的還是文明的守護和傳播這樣充滿普世色彩的元素。
說點題外話,最近復興傳統文化變成某種熱門。回想了下我們那一代的童年教育,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外的有世界主義視角。比如就個人體驗來說,亞瑟王傳說、希臘和北歐神話、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乃至國內其他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都和漢民族的古老文化一起構成了我的精神原鄉。所以我不認可文化本質主義,對於目前復興國學的風潮中某種排外的東西也覺得很反感。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有比我們這一代更廣闊的世界視角。我們首先是全人類的後代,所有的文明都是我們可以繼承的遺產,然後才是生活在某個文化傳統下,因為對於某個文化傳統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認識和理解,所以也才有更多傳承的責任。但這並不是文化本質主義,而是一種選擇的結果。
想起很久以前還寫過《不列顛諸王史》的書評,放個參考: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121307/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