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媽咪--Mommy

妈咪/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8 / 62,759人    139分鐘

導演: 札維耶多藍
編劇: 札維耶多藍
演員: 蘇珊克雷蒙 安妮杜爾瓦勒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派帝姚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書獃子與假正經

2017-02-12 20:11:41

關於《媽咪》,也關於多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一段馮小剛導演有一部新作品上映,叫《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打出了圓形畫幅這一宣傳點,我就比較好奇,但是,我第一次了解畫幅這個概念,還是從多蘭的這部作品開始。畫幅的事我們不多講,我得好好跟你們說一說這部差不多被我認為是2016觀影NO.1的電影。

如果說用一句話來形容或者評價這部電影,那就是,這是今年裡我看過之後哭得最嚴重的一部。

作為多蘭在2015年的作品,由於種種今年才把它看完。我之前在《吾愛夢工廠》中寫過導演多蘭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如果說那個時候的《我殺了我媽媽》留給我的印像隻是美男導演和劇情印象深刻的話,那《媽咪》絕對是實實在在的拿到了我心目中好電影這個頭銜。作為一個如此年輕又個人風格色彩濃重的新生代導演,他不斷在坎城獲得的肯定,必然不能只是因為顏值。我在他的《雙面勞倫斯》《湯姆的農場旅行》之後,非常非常的慶幸並欣慰得看到他的一點點有跡可循的進步和純熟,在保持了「多蘭美學」的同時,讓敘事風格和情節走向都逐漸走向厚重和濃墨重彩。

這一部《媽咪》的其中三位主演都是之前在多蘭作品中出現過的舊臉,與此同時,較之我《殺了我媽媽》和《湯姆》中多蘭的親自上陣以及他在《勞倫斯》中如希區柯克般的一閃而過,《媽咪》中多蘭就只是做了導演,儘管說起來《媽咪》所有的演員應該兩隻手來數已經非常足夠。《媽咪》的選題延續了導演的一向風格,挑中了社會中的少數分子或者說有別於「正常人」的群體,在同性戀,「異裝癖」等邊緣化人群之後,選擇了狂躁症少年並再一次回歸母子關係的探討。另一塊我看電影時比較看重的背景音樂上,多蘭在這一塊真是可以看出年輕人的大膽和隨意,各種熟識流行熱門榜單曲的信手拈來讓我在感到意外的同時又莫名覺得和諧流暢。不過我覺得這也可能是很多人評價電影像超長MV的原因。

故事主要圍繞母親和兒子,以及他們搬到新家後的鄰居女主人而展開。一開頭我們就看到了滿口髒話抽菸,畫著濃妝的母親,這個形象作為第一位出場的主角,完全與普通的母親形象大相逕庭,把對整個故事的預想同傳統溫情牌之間分割開來。離異的單身母親,不僅失業,就連骨肉兒子也因為狂躁症讓她不能依靠,她丟了工作,不能再繼續對公司經理打著勾引的擦邊球來獲得這一份非常需要的生存資本。然後是看起來似乎隨時都會情緒失控的少年,再然後是有社恐,不知如何開口同任何人說話的女鄰居。這三個充滿了不安色彩的殘破板塊,最後竟然拼組成一個異常和諧與完美的故事。其實後來我有思考過為什麼在講述母子關係的故事中要添加一個女鄰居的角色呢,思考之後的結果是,無論是片中的母親還是兒子,都是比較強烈形象,就像在女鄰居走進這對母子生活中的開始那一場戲一樣,溫柔又不能說話的女鄰居就像一碗清淡的水,也是橋樑,她的出現巧妙地平衡了又連通了這個躁動又不安的組合,有了她,整個故事才能平穩得鋪展,發展和繼續。而同時,備受精神問題折磨得女鄰居居然也在這個整天爭吵又聒噪的家裡找到了讓她放鬆的神奇力量。

正是女鄰居的出現,讓看似一切艱難的生活有了轉機,他們彼此像是彼此的治療劑,都在朝著美好的生活努力,他們以為一切煎熬可能就會就此結束,然而,最後的一紙訴訟又把他們推向絕境。

絕望可能並不是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絕望是你看得見出口的明亮,那麼近,那麼讓人嚮往,卻伸手碰不到黑暗的終點,絕望是,明明繼續努力的生活下去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順其自然又理所應當,卻被生生斬斷,只能回望這正確的方向,腳步的方向卻由不得選擇。就像在他們去往治療所的路上,母親腦海中所想像的一切,痊癒,成長,延續,歸宿,一切都應該是這樣的,明明都是不需要過多思考就已經設想好的一切,為什麼就是抓不到,不能夠實現呢。想像過於美好,生活的走向太有欺騙性,他們都當了真,再被硬生生摧毀,來不及修正,也容不得商量。

(沒錯,這是傳說中正方形畫幅,兩邊兩塊黑不是圖片的問題)

母親的選擇沒有對不對,一開始她就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通常會覺得,作為一個母親,為了拯救子女而無所不用其極是正常的,片中的母親也確實是這樣做了各種努力,可是最後她還是不行,她沒有了能拯救兒子逃離治療所的能力,完全沒有。她被迫做了所謂的選擇,這樣子她而言,一樣艱難卻強加給她的這個選擇。

最後,送走了兒子的母親和女鄰居不能再如從前坦然面對彼此,女鄰居也就此搬走,母親說,她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放棄,相反,她還是心存期望。是啊,就如兒子在治療所掙脫束縛,努力朝出口狂奔試圖逃跑一樣,她們依舊在試圖抗爭,心懷希望。

我並不想知道結局兒子以後會不會真的逃跑,或被治癒變好,我不想知道還有沒有可能去實現她們本來的美好設想。我只是不能控制的停留在電影出現的那些不斷觸動我的一個個場景,像是兒子戴著耳機在馬路中央踩著滑板奔跑,閉眼張開懷抱;像是他黯然的趴在床上,默默回想關於父親的一切;像是母親披頭散髮的拉開撕打在一起的兒子和寄予求助的男朋友;又像是最後高潮在治療所門口的拉扯,痛苦和撕喊。那些畫面無論是快樂的,或是悲傷的,卻都無區別是,難忘的,唏噓的。

很多年前,我看《魚缸》,最後母女平靜跳舞分手的鏡頭讓我動容不已,那是我覺得不矯揉造作地表達這種複雜感情的唯一正確方式,而《媽咪》再一次重複了這種感受,只不過故事換了人講,角色都很激動,嘶吼,打鬥,試圖逃跑,糾結,試圖反悔,每個人都在不知所措和奮力抵抗。

很多人不喜歡多蘭的《媽咪》,在評論說覺得它還是像一個不知所言的冗長MV。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評價的標竿也並不一樣,我從來不覺得評價一部電影像是MV這是一個絕對的褒義還是貶義,如果故事講得好,超長MV也沒什麼不對。那些配合著背景音的慢動作,隨時截屏都好看的畫面,或者人們喜歡談論的正方形畫幅也好長方形畫幅也好,都只是故事的表達和承載方式。如果他能打動你,這就是風格。於我而言,多蘭已經做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