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scgul

2017-02-13 04:30:11

不一樣的角度看柏林戰役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二戰題材的文藝作品已經數不勝數,例如經典的蘇軍士兵攻克帝國大廈的場景不止一次地被反覆呈現。然而這些作品大多以勝利者盟軍的角度闡述,《帝國的毀滅》就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站在戰敗的德國一方,以希特勒女秘書的視角講述了蘇軍柏林戰役的最後幾天中元首地堡中形形色色的人之間發生的故事。

在一小段序曲之後,影片隨即跳轉到了1945年的柏林。蘇軍逼近市內,德軍苦苦支撐,瀕臨絕境。然而元首卻對勝利充滿信心,反覆宣稱德國依然有足夠的力量,在他的帶領之下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包括女主在內的一些人相信了他的話,然而清楚事實的人都知道這只是謊言,柏林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其中很多人就算知道事實也選擇到最後為止站在他一邊,包括小黃,外交家希維爾以及其他大多數軍官;但是有些人決定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戈林帶領他的小圈子開始無視元首的命令另立山頭;斯佩爾拒絕執行元首的堅壁清野的命令,並未按照命令破壞德國的基礎設施;希姆萊更是直接聯繫盟軍想要投降(雖然最後並未成功)。元首不止一次地憤怒並破口大罵這些人是叛徒,然而他們真的無緣無故要造反嗎?他們曾經都是元首最忠實的下屬,尤其斯佩爾還特地在危難時刻前往柏林向元首表示他個人的忠誠。然而他們眼中見到的元首卻顯得異常神經質而反覆無常,甚至有些精神錯亂:在數次軍事會議上他都表現得急躁而強詞奪理,他的命令罔顧事實,毫無章法,妄想發生奇蹟。面對這樣的元首,他是否還有能力領導國家已經不言而喻。戈林選擇了分道揚鑣,斯佩爾選擇了保全國本為德國的未來保留一線希望,希姆萊苦勸元首離開柏林未果後選擇投靠優勢的盟軍一方。牆倒眾人推固然是悽慘的命運,但如果元首還有理智的話,這些人可能本不會如此行事。或許危難之中才更能顯出人的本性吧。

兵者,國之大事。二戰之後德國作為戰爭的戰敗方承受的損失無可估量,其中有些無可挽回:領土方面戰後重新劃分邊界,德國失去了大片領土,永久失去了東普魯士這塊幾百年以來的故地,再也不可能拿回來;政治方面整個國家被按照陣營劃成東西兩半相互敵視,成為冷戰中兩大陣營互相對抗的焦點之一,為此內耗了無數資源,而且因為兩次大戰備受指責,至今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還是低人一等,要靠和其他國家抱團搞歐盟才能實施一些行動;軍事上不僅受外國駐軍,整個國家的軍隊和軍事工業更是受到毀滅性打擊以確保德國無法再發動戰爭,自普魯士以來的軍事血脈就此中斷。德國的遺產被美英蘇等戰勝國瓜分,造就了戰後的超級大國以及隨之而來的新的國際秩序。從德國的角度來說,影片中的這些納粹在很大程度上要為這些戰爭後果負責。他們是否能想到對子孫後代留下的這些後果?更一般地說,他們在發動戰爭之時是否有考慮到這樣的後果?就在影片故事的幾年之前,德國的戰爭形勢也曾無比樂觀,在西線輕易擊潰了宿敵陸軍大國法國,封鎖英國,東線展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攻勢殲滅了數以萬計的蘇軍,兵鋒直指莫斯科,對這座蘇聯極具象徵意義的城市勢在必得,幾乎要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那時候的元首是不是也志得意滿,妄想著有一天站在史達林的位置發號施令呢?盛極而衰是帝國的常態,只是沒有人會料到來得這麼突然。決定興亡盛衰的,或許只是天數吧。

人物簡評:

-出演:

女主(Frau Traudl Junge)

來自慕尼黑的年輕漂亮的女秘書,天真地相信元首的話成為追隨者。影片的女主人公和主視角。

元首(Der Führer)

元首在本片中對人按照親疏待遇有天壤之別,親近的人都希望他們離開並且給與特殊照顧,疏遠的人就完全不顧死活,比如廣大平民,比如中下級軍官,比如那個申請離開柏林但是未獲批准因而自殺的黨衛軍醫務官。他一直堅定地追求建立他理想中的國家,清除叛徒和劣等人種,認為德國人民必須為此遭受應有的苦難。在他眼中所有的失敗都可以歸結於有人背叛,將軍怯弱和不服從命令。然而現實中德國已大勢已去,他的紙上談兵最終要被擊碎。

嫂夫人(Frau Eva Braun)

元首的愛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天在地堡中和元首舉行了結婚儀式。性格豪爽而坦然,激勵地堡中的人們保持樂觀。同樣來自巴伐利亞,在同元首一同赴死前不忘讓女主替她向家鄉問好,給人一種對生死淡然處之的印象。

小黃(Dr. Joseph "Yellow" Goebbels)

納粹宣傳部長,納粹意識形態的奠基人,帝國的二把手,元首死後短暫出任帝國總理。一直站在元首一邊不遺餘力地維護納粹體系和元首的權威,包括夫人都是納粹的極端支持者。堅持元首的遺命不願投降,和蘇聯談判破裂後自知無望,和夫人一起毒死所有孩子後自殺。死前也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留下一句「Les jeux sont faits.」,把他的意識形態一起帶進了墳墓。

男孩(Peter)

小小年紀作為少年兵因為在戰場上作戰英勇而受到元首的接見,但是父母、同伴和戰友的死又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年少時這樣的經歷勢必對他之後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據說有一段他槍殺蘇軍士兵的鏡頭被刪減了,具體不詳。

光頭教授(Dr. Schenck)

清醒的人之一,在戰爭中盡力保全平民救治傷員,認為不應該繼續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但是他沒能阻止巡邏兵以逃兵名義槍殺平民,也沒能阻止希維爾自殺,或許因此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過於微薄無法讓龐大的戰爭機器停下。

飛過來(Fegelein)

希姆萊的副官,元首的連襟,立場也與希姆萊相近,認為應該認清現實另圖出路,因此外加他的特殊關係和其他軍官產生矛盾,諷刺他是機會主義者。勸說嫂夫人一起離開不成,自我放縱,後因希姆萊叛國被牽連,被元首命令處死。死前堅持整理好衣服並且保持納粹禮的姿勢被槍決,也是忠心可鑑。

網管(Mohnke)

柏林大本營區域防衛指揮官,忠於本職,同時也希望避免戰爭波及平民和傷員,為此向元首和小黃提出建議但並未被採納。

-未出場:

屎蛋(Steiner)

屎蛋他沒有足夠的兵力,沒有發動進攻。That's why I 悲憤!

鄧尼茨(Dönitz)

海軍司令,柏林戰役後代表德國政府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史達林(Stalin)

元首的好基友,蘇聯最高領導人,本片中的幕後大反派。

-友情出演:

韓大狗(Han the Dog)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