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78,73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ranthe

2017-02-13 22:43:37

《LA LA Land》--Get到你的美 卻Get不到你的好


字幕在螢幕上滾動的時候,我一直在試圖釐清自己對這部奧斯卡大熱的感受,但直到字幕結束,也沒能想明白,回家的路上,一路糾結。

看點映,當然是因為「居然能在當年奧斯卡頒獎進行前就在大螢幕上看到該年第一大熱門」,而且還不用在情人節當天去湊熱鬧,這真心難得,不是嗎?

14項奧斯卡提名啊!同樣量級的可是《彗星美人》和《泰坦尼克》啊,《亂世佳人》都只有13個……而且,份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導演、男主、女主、原創劇本……一個沒落下,這不是風頭正勁,這簡直是橫掃千軍的節奏!然而看完,我覺得自己處於懵逼的狀態。

懵逼的原因,我想首先是--期待值太高!包括IMDB和爛番茄的高評分與新鮮值,金球獎上的彈無虛發,前期輿論也說什麼這部電影裡包含了愛情和生活的一切真相,或者,你的女友會被虐哭等等,可結果是,我既沒覺得要哭,也沒想笑。

其次,必須得承認,高司令和石頭姐的組合是讓我沒法完全投入進去的卡司。這完全是個人問題,不否認兩個人演技都很好,在本片中的表演更是上乘,可我就是覺得這兩個人的相貌有些怪!而且怪的部份都一致……石頭姐是美的,可她的眼睛太大了,大到不太成比例(另一個大眼睛的代表--安妮·海瑟薇我倒是覺得還好,不過芳汀短髮的扮相就很凸顯這個缺點);高司令是帥的,可他的兩眼距離太近了,總覺得他的容貌因此有種「被揪起來」的感覺,以致於我沒法像對妮妮、抖森、一美、開花那樣,單純舔顏都能高潮。

這第二點完全是我的問題,非戰之罪,電影是躺槍。

那麼,關於電影本身。

電影非常美,畫面和音樂讓一切如夢似幻,情緒克制而不張揚,不灑狗血不撕逼,這簡直不能更贊!而且,把天使之城拍得美輪美奐。雖然只在那裡晃蕩過3天(其實沒進LA城裡,就在好萊塢那部份晃蕩來著),連浮光掠影都算不上,但看著這片子裡的街道、海灘、棕櫚樹,依然看得沉醉不已,那些曾流連過的美景,被導演拍得變本加厲,可想而知生活在那裡的人會有怎樣指數級變態的喜愛之情!

電影通篇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沒有愛情或現實中那些雞零狗碎,甚至男女主人公為什麼分手了,也根本沒講,只是鏡頭一轉,5年後「再見亦是朋友」……這是《LA LA Land》的成功之處,它只描寫了那些美好、甜蜜、溫暖,浪漫得一塌糊塗,所有現實中的爾虞我詐、陰謀詭計、虛情假意,甚至連奮鬥過程中的艱辛都全部省略了,只讓你看到屬於愛情最美妙的一面!

而《LA LA Land》讓我難以完全投入的也恰在於此--浪漫的一塌糊塗,美好的不真實。

當然,集編導於一體的達米安也從沒打算表達任何真實,選用浪漫的歌舞片體裁,基本就和現實絕緣了。他就只想表現夢幻般飄忽的美妙,並用各種不合理的情節來表達這種不真實的美,就像天文館裡的「飛天舞」、電影院裡理直氣壯地站在螢幕前找人(……而沒被打!想想最近幾天刷屏的熊孩子及家長被打事件)、住宅區外拼命按喇叭的叫人方式(依然沒被打……美國人涵養好呀!)

這些都不重要其實,因為有些可能只是戀愛中男女的臆想,但僅有的些許故事情節真心沒法推敲啊!

明明女主一開始並不喜歡爵士,可在被男主帶入坑後,卻突然變得比男主還「原、教、旨主義」,容不得經典爵士樂做半點兒「改變」!男主參加的信使樂隊巡演,台上台下都很嗨,但女主一聽到有電子樂加入,就突然做懵逼狀,進而心里落下疙瘩,覺得男友背叛了他的理想……可那是男友的理想啊,並不是她的,如果男友都能接受,她為什麼反而那麼堅決的反對?她沒有注意到男主在序曲部份的經典爵士solo嗎?沒有注意到他試圖在凱斯「爵士革新」中儘量多地保留經典爵士的風格嗎?

不談男主在第一次拒絕後是因為聽到了女主和媽媽的電話,感覺自己有責任先建好物質基礎(大家讀書的時候都考過政經,都會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更何況,他的夢想是開一家經典爵士樂酒吧,這個夢想不主要是依靠錢而非別的?)就說曾經的好友凱斯勸男主的那些話,簡直擲地有聲啊--如果新一代的青年人都不聽爵士,那爵士將會死去,那些你熱愛的經典爵士大家恰恰不是因循守舊,而是爵士的革新者!爵士不是歷史,而是未來(很不準確的大意)!這段話簡直太有說服力,任何藝術形式的生命力都在於不斷革新啊!或者再往大點兒說,人類歷史的發展動力不就是革新?要不然,大家現在還在樹杈間抓著藤條蕩來蕩去呢吧!

男主起初是為了周薪1000美金的報酬加入樂隊的,但相信他在某些程度上也被凱斯的理論說服,革新版爵士樂很快風靡,台下的觀眾都那麼投入,這不正是明證嗎?那首歌確實挺好聽的,不是嗎?

而那場「為了衝突而衝突」的驚喜晚餐中,女主用來苛責男主的話只是泛泛的什麼「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背叛了你熱愛的爵士樂」云云,根本沒有任何說服力啊!更何況,她明明比男主放棄得快的多!首演沒幾個人看(同屋好友們還是極力捧場的),然後隔牆聽了幾句差評(連冷嘲熱諷都談不上),就痛苦不堪地說我連場租都交不起,我要回老家、躲到爸爸媽媽的身邊去,沒有反省、沒有下次我要做的更好、沒有哪怕任何一點點堅持……這放棄快得簡直讓人措手不及!這到底是對編劇和表演有多熱愛啊?完全get不到!

然後,靠著男主的堅持和鼓勵,女主試鏡成功,得到了最好的機會,然後去了巴黎拍一部只有拍攝時間而沒有劇本的戲。就像男主參加的樂隊輕輕鬆鬆地就成功了一樣,女主事業上的成功也是輕飄飄、毫無份量的(導演沒拍,代之以「五年後」,理論上不該有那麼容易的事,但也許RP特別好,一部戲就爆紅呢?誰知道),兩人關係的結束也是毫不觸動人的,看起來大約是價值觀或者人生走向的衝突,和平分手,大概還彼此祝福了未來的那種。

這麼輕飄飄的淺嘗輒止,真的沒法讓人感同身受啊!

那場衝突唯一的意義,或許就是男主那句「你當時和我在一起也許只是因為我足夠落魄,你能從我這裡找到些許平衡(不準確的大意)」,這是全片裡我覺得除了凱斯的那段話之外,最有道理和意義的一句。相遇於微時,半斤八兩的兩個人可以相互依偎取暖,反正誰也不用看不起誰,倒是可以彼此餵些鼓勵的雞湯。但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就像蹺蹺板一樣,一邊的上升必然帶來另一邊的墜地,絕大部份時候,我們不是不能接受突如其來的成功者,而是難以接受那個成功者就在身邊,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由此想到,當女主在巴黎開始自己的成功之路後,當蹺蹺板的平衡再度被打破,說男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好,單純地自愧不如所以不如遠遠地給你祝福也好,似乎這樣的分手理由還算可以理喻。

最後備受好評的「7分鐘蒙太奇人生」,從畫面和表現手法上真心完美,家庭錄影帶的幾個畫面是全片最抓人的部份,不過,心情也一直糾結在「導演到底還會不會搞個大反轉」上,單論反轉這事兒吧,其實挺俗的,但如果這片子最後情節反轉(比如導演一聲「卡」,燈光亮起,掌聲響起,男主女主手挽手在聚光燈下感謝觀眾之類的),於片子本身而言也許會變得有意思一些?雖然是個大俗套!

至於「如果當初」一切又會怎樣,那就是另一個龐雜的話題了。

看完五年後的天旋地轉,再回頭想想天文館外那段奇怪的對話,就不由得不升起些許「誅心」的感覺。「我們在哪兒?/我們到什麼程度了?/我們的關係到什麼地步了?」(女主的話可以有很多種理解),似乎預示著女主早就意識到或者想好未來要和男主分手了,但問題是,這段話發生的時候,她只是去參加了試鏡,還沒有確定拿到這個角色,而就算拿到了,整個片子也只是籌備3個月,然後在巴黎拍4個月,哪怕籌備期也都在巴黎,滿打滿算也就是7個月而已,這都算不上「異地戀」吧!從巴黎飛LA也就只要半天而已……所以,到底是怎樣的感情和理性能讓女主早早就在打伏筆?而從男主「我們在天文館啊」這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回答中,或許他已經意識到了兩人必然的結局--蹺蹺板將再次不平衡,這次升高的是女方,就像當初她可能潛意識地排斥「成功的自己」一樣,成功後的她也會再次排斥不再成功的自己……

所以,相識於微時的他們只能在低微的時候擁抱取暖,而在成功後(無論是一方還是雙方)無法繼續,就像兩隻長大的刺蝟,只能自己蜷起來保護自己。這種心情倒是很可理解,當初鼓勵你追逐夢想的那個人,不再能跟上你的夢想後,你會在更高的階梯上碰到另一個可以陪伴你的人。過往的愛依然保留著,回想時依然動人,但也只能是保留在那些褪了色的舊時光里……

全片最不喜歡的一個橋段是大紅大紫的女主身姿妖嬈地回到曾經打工的咖啡店,然後拒絕了店家「奉送」的好意,說「我一定要付帳」,然後拿起兩杯咖啡風姿綽約地走上停在外面的電瓶車,一切就像開篇某個不知名的紅星一樣!而當時在收銀機後的女主有多艷羨又厭惡那個扭捏作態的明星,我就有多厭惡後來的女主,這個橋段,太婊!人,為什麼都會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呢?

總之,《LA LA Land》是一部讓我感覺好怪的電影!它畫面好、音樂美、表演佳,但整個故事說不出的違和!故事刻意迴避真實,但又沒做到荒誕,試圖純粹地表現愛情,卻又沒做好起承轉合,愛情開始得不知所云、關係結束得也莫名其妙,大概生活中的常態就是這樣混沌的吧,沒有是非對錯、分不出青紅皂白、理不清1234……

我也理不清,可我知道我不喜歡!就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