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phia

2017-02-15 07:11:08

追求夢想,首先要懂得夢想的代價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同步發於微信公眾號weimustudy)

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隔著喧鬧的房間看到了彼此。他們誤會,爭吵,嘲笑,然後相愛。他們懷揣著自己的夢想:男孩夢想開自己的爵士酒吧,自由自在地演奏喜歡的音樂;女孩夢想成為電影明星,演繹自己創作的故事。這些夢想聽上去像童話那樣美好但虛幻。他們必然經歷了貧窮、失望和徬徨,但在這座星光璀璨的都市裡,他們仍然唱歌跳舞,互相鼓勵,一點點接近各自的夢想。

《愛樂之城》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老套的故事。它甚至毫不掩飾自己的老套:電影從「冬」開始,所以觀眾馬上可以猜到後面會有「春」「夏」「秋」,分別對應主人公事業的起步、成功和迷茫,還有他們感情的萌芽、熾熱和凋零。同樣老套的還有演著演著就唱起來的歌舞劇模式、洛杉磯滿街的老電影元素、「只有老年人愛聽」的爵士樂……在看電影前半部份時,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部片子會受這麼多美國觀眾追捧還拿下14項奧斯卡提名,因為只有思考這些我才不會中途睡著。

我還可以想像一個比我更「憤青」的觀眾會如何批判這部電影。我的一些黑人朋友早在幾個月前就在社交媒體上怒吼,說這部片子「太白」,不光男女主角是白人,他們的感情和事業體現的也完全是白人審美。

更深層的批判可能來自同樣心懷成名夢的文藝青年。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說,努力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才不會生活得那麼滋潤。女主角米婭確實在試鏡時遭遇了無數次失敗,但這似乎是她唯一的挫折,她住在貼滿電影海報的公寓裡,能穿漂亮衣服去派對玩耍,想翹班談戀愛就翹班談戀愛。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個沒有穩定工作的標準「屌絲」,但照樣撩妹不費吹灰之力,開著酷酷的敞篷車,其實根本不用去組樂隊,當個平面模特就能賺錢。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人做著明星夢但苦於被無數更優秀、更有手段的競爭者淹沒,也有無數人以音樂為畢生事業卻被周圍人斥為不務正業,他們看到這部片子,只會罵導演不接地氣、光知道炮製「心靈雞湯」、忽略了追夢過程的艱辛和殘酷。片中的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經歷了真愛,也實現了夢想,但還有數不清的失敗者被他們踩在腳下。

即使是米婭在試鏡時唱起「致那些做夢的人」時,我也沒怎麼感動,只覺得這是個廉價的感動時刻,標誌著影片進入尾聲。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打三顆星,不過故事傳播正能量值得肯定,可以加一星(當然這也是看在扮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帥氣的面子上)。

但就和許多觀眾一樣,我被電影結尾打動了。五年後,功成名就的米婭挽著丈夫偶然踏進塞巴斯蒂安開的酒吧,聽到塞巴斯蒂安在舞台上彈起的熟悉的旋律,過去的一幕幕重回她腦中——只是過去兩人間的所有不愉快全都變成了甜蜜時刻,導致他們最後分手的每一個決定通通逆轉。她想像塞巴斯蒂安跟她去了巴黎而不是留在洛杉磯,想像自己為他生了孩子,想像現在和她並肩坐在酒吧裡的是早已成為她丈夫的塞巴斯蒂安。當然,一曲結束後,她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她身邊仍然是她真正的丈夫,而塞巴斯蒂安則仍然孤獨地坐在舞台上。

這其實沒什麼稀奇的。脫離了「皆大歡喜」的爛俗結尾,但「舊愛重逢、物是人非」也是個慣用的橋段,可能激起觀眾一時的驚嘆和遺憾,卻不足以把一部平庸的電影變成經典。然而,這段徹底改變了我對《愛樂之城》的看法,重新回味這部電影,我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不接地氣的童話故事,它的美好中始終隱藏著悲傷,而正是這種悲傷標誌了這部影片的現實。

從米婭在片尾的想像中就可以看出,她和塞巴斯蒂安曾做過無數個錯誤的決定:如果初遇時他沒有頂撞她而是對她一見鍾情,那他們就省去了相戀過程中的無數曲折;如果他沒有加入巡演樂隊而是陪在她身邊,那他們的感情就不會出現裂痕;如果她要求他一起去巴黎,那他們就可以在浪漫之都相伴,她也不會遇上現在的丈夫……可能只要他們改變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刻,哪怕是多說一個字,結局都會截然不同。

但如果時光倒流,他們會做出哪些改變?也許他們會少一點爭吵多一點珍惜,也許他會記得多陪陪她而她會記得多體諒他,但在重大人生決定的岔路口,他們會選擇通向幸福的那條路嗎?

我覺得未必。塞巴斯蒂安仍然會加入商業化的樂隊,因為他需要穩定的收入來為酒吧攢錢、同時給米婭帶來安全感。他不會跟著米婭去巴黎,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巴黎成功,而相比之下他在美國的事業正在蒸蒸日上。同樣,米婭仍然會去巴黎,因為這時她離名演員的目標只有咫尺之遙。她也不會強求塞巴斯蒂安跟上,因為她尊重並且希望他實現自己的夢想。

《愛樂之城》的悲傷在於,即使主人公為過去的決定而悔恨,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他們其實還是很難做出改變。他們的夢想註定了他們的分離,不是說這兩個夢想之間本身存在什麼衝突,而是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他們不知不覺地漸行漸遠了。

換句話說,為了實現演員夢和音樂夢,米婭和塞巴斯蒂安都付出了不可逆轉的代價,這代價便是他們的愛情。我不知道他們分別是在何時意識到這個代價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當米婭決定獨自前往巴黎的時候,他們都主動做出了犧牲愛情的決定。

「這首歌獻給那些做著白日夢的痴人,儘管他們看起來傻乎乎;這首歌獻給那些隱隱作痛的心;這首歌獻給我們在人生中給自己製造的那些混亂。」米婭在被我稱為「廉價勵志歌」的獨唱中這樣唱道。這首歌讓我想起了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主題歌:「追夢,不會成真的夢;忍受,不能承受的痛……」但這兩者的深意稍有不同。堂吉訶德的執著在於知不可為而為之,戰勝旁人的譏笑,明知自己必然會失敗但仍然不放棄努力。米婭口中的痴人則與自己為敵,明明在追尋夢想,卻在過程中刺傷了自己的心,把生活攪得一團亂糟糟。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夢想的,恐怕也只有米婭口中的「痴人」了。就像米婭那光腳跳進塞納河游泳的姑媽那樣,明明在上岸後生了重感冒,卻還半瘋半傻地願意再跳一次。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做一件事必須以犧牲另一件事為代價,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有人為了金錢犧牲了健康,有人為了家庭犧牲了事業,這樣的選擇其實沒什麼對錯,關鍵在於自己更重視什麼。

影片中米婭和塞巴斯蒂安追求的,恰恰是最難實現的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大多數成功之路都有跡可循,只要有些天分、足夠勤奮,再加上貴人相助,總能一步步達成目標,名利也並不是遙不可及。但藝術上的成功卻沒有固定的公式,甚至沒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即使一個人才華橫溢、刻苦努力,也很難說一定能獲得成功。米婭的脫穎而出絕不是必然:洛杉磯的姑娘們大都做著明星夢,好萊塢的大佬們早已審美疲勞,米婭自己在試鏡中一次次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碰壁,好不容易寫好的獨幕劇也觀眾寥寥。同樣,塞巴斯蒂安完全是在白日做夢:爵士樂只有老年人要聽,在年輕人眼中一點也不「酷」,雇用他的餐廳老闆只要他給心不在焉的顧客彈些無聊的背景音樂,他在樂隊的同事們則早已對商業化的口味妥協。面對重重困境,他們隨時都可能氣餒,推說自己缺乏才華或者生不逢時,忘記夢想,回到更常規的生活中來。

為了實現這種不可能的夢想,他們卻要做出最大的犧牲:放棄一段完美的感情。也許導演之所以把他們的故事刻畫得像個童話,不是因為導演太幼稚單純,而是要反襯他們決心放手的艱難抉擇和巨大損失。需要注意的是,當他們分道揚鑣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最後究竟會不會真的成功。

米婭唱道,我們需要詩人、畫家和劇作家,因為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了色彩,但他們都需要一點「痴人」的特質。他們不僅敢去追求看似不可能的夢想,還敢於割捨那些自己同樣重視但已變成障礙的東西,即使這種抉擇會給人留下永遠的痛苦。

當然,不是說放棄愛情才算是為藝術夢想必須付出的代價。想成為藝術家的人面臨的抉擇因人而異,比如要放棄一般意義上的成功,放棄旁人眼中循規蹈矩的生活。有人放棄了家鄉,也有人放棄了遠行,有人放棄了金錢,也有人放棄了健康……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個人不可能毫髮無傷地實現藝術的夢想。至於該犧牲什麼、何時收手,就看各人的價值取向了。

「如果你想當作家,有點才華總是很好的。但你真正需要的,是銘記每一個傷疤的能力。」美國小說家史蒂芬·金曾這樣說。諷刺的是,恰恰是付出代價留下的傷痛,成了滋養靈感的土壤。

而對於那些夢想不在藝術領域的人,道理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是犧牲的東西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自然有許多人不肯「吃虧」,不願去割捨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真正實現夢想的人是少數。

其實《愛樂之城》還可以拍得更現實一點。就像剛才說的,不是每個想成為藝術家的人都能成功,即使他們付出了最慘痛的代價。如果五年後,從巴黎回到美國的米婭仍是個紅不起來的小演員,塞巴斯蒂安的酒吧因為入不敷出而破產,當他們再次相逢時,是會後悔兩人為了莫須有的夢想而分手太過幼稚,還是會堅持認為,他們當初的選擇是有價值的?這樣的結局,也許更符合在迷霧中摸索著前進的文藝青年,也更發人深省。

但我想我們終究還是需要《愛樂之城》有一個童話的結尾,米婭和塞巴斯蒂安雖然錯失了彼此,但總算在事業上有所收穫。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為夢想付出了代價的我們,總歸還是需要尋求一點心理安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