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姊妹--The Help

相助/姊妹(台)/写出友共鸣(港)

8.1 / 494,666人    USA:146分鐘

導演: 泰德泰勒
編劇: 泰德泰勒
演員: 艾瑪史東 薇拉戴維絲 奧塔薇亞史班森 愛莉森珍妮 西西史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感性的影子

2017-02-15 20:29:08

嚴肅與趣味交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很早就看過這部片,因為在美國這部片票房表現出乎許多人意外的好,以一部小製作電影,討論一個嚴肅的議題,又沒有什麼大牌演員,竟然雄霸了票房冠軍好久,當時看片段也不知所以然,直到看完全片後,才恍然大悟,引述一位美國影評人的說法:「只要你給觀眾的不是垃圾,他們自然會花錢進場看電影。」

這邊又要再說明一次,美國所謂的「小製作」是2~3000萬美元,以「姊妹」來說,它的預算是...噹噹,2500萬美元──不多啦!就差不多是「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總預算──這就是「小而美」的「小製作」電影囉!

在全片中黑傭的議題是最明顯的,但是故事所觸及的,卻還落在黑傭以外的人之間,黑傭被集體歧視是很明顯的,但是白人女性之間的互動,也在片中描繪的入木三分。

故事一開始就將整個社區的情況闡述的很明白,主角的女性友人都出身高貴,家有家傭,早早就結婚,嫁給體面的老公,她們的功能就是在社交場合上擔任老公的附屬品,以及生小孩,除此之外,既不用工作,也不需要做家事,每天閒閒的當「貴婦」,她們的精力無處發洩,就在搞一些「小事」協會以及互相八卦中度過。

這樣的日子窮人羨慕,但是也讓她們癡呆化,社會認知與社區關係停留在高中女生的水準,整天想的就是幫人安排聯誼,或是排擠看不順眼的女生。

希莉就扮演著「霸凌頭」的角色,在學校裡總會有一群主流團體,裡頭比較早熟,擅察於觀色,有些小心機小聰明(但不見得有真正的智慧)的人往往成為群體中的核心,她發號施令要每個人做什麼,或是要大家排擠她討厭的人,大家就照辦,畢業後出社會,每個人越來越成熟以後,這種現象就漸漸消失了,但在電影所描繪的貴婦社區中,卻仍然由希莉稱王。

當然希莉能稱王也有她的原因,在一開始,有點不婚主義的主角與朋友們餐敘,其中有人「白目」的提到結婚的事,當場就被希莉踢腳警告,要她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希莉在所有人之中,的確最聰明,也最會應變,但這樣的能力,在要求女性只是花瓶的環境中無法有正當的舒發,於是發展成了愛控制人、小題大作、排斥異己的扭曲性格,其實想想也是相當悲慘的。

而黑傭愛比提的僱主李佛太太伊莉莎白,則是太年輕就在社會的要求下結婚生子,其實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要養育小孩,又因為個性軟弱,希莉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即使她老公不想另建黑傭專用廁所(歧視象徵)她也要照辦,即使她明明不想解僱愛比提,明知女兒很需要愛比提,只因希莉下令,她一句話都不敢吭,完全沒有自我,從某方面來說活得比黑傭還不如。

女主角的母親亦是如此,一開始她只會一直逼女兒相親結婚,又絕口不提老家傭為何被換掉的事,讓觀眾以為她也是個令人厭惡的、充滿老舊偏見的人,但隨著最後秘密揭露,才知道原來她母親本來也是善待黑傭的一方,只因無謂的虛榮和社會的壓力一時犯下大錯,事後後悔莫及。

到最後,原本老是用社會一般價值觀去逼迫女主角的母親,反而成了她最大的支持者,還對她說,感謝她將勇氣帶回家族中。

這部主題是黑傭的片子,我卻花了大半篇幅在講白人的部份,因為黑人的苦難容易明白,但片中額外的微言大義是,在一個不平等的偏差環境中,即使是佔優勢的一方(白人),也同樣受到相當的損害,一樣活在不自由的牢籠中,女主角最後也犧牲了感情與朋友,而即使是自以為優越、張牙舞爪到處恐嚇人的希莉,也得永遠活在害怕秘密洩露的恐懼中。

而片中也直接間接透露出相當多僱主與黑傭間包容與情感的一面,如女主角一家與其老傭,其實有著深厚的情感;愛比提疼愛她照顧的小女孩,甚於小女孩的親生母親;黑傭米妮橫遭希莉欺侮並開除,她的原主人希莉的母親反而站在她那邊嘲笑自己的女兒,以致於被送進老人院;黑傭訴說主人為了她上班方便,竟然買下了她上班需途經的農田等等事蹟。

這些小故事,在在顯示儘管社會環境再扭曲,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最真摯的情感,而這些善良的人彼此扶持,比階級壓迫還能產生更多的回報,西麗亞並不把黑傭米妮當傭人,一開始米妮還三令五申的「教育」她不可如此,但最後她們真誠的互相扶持,真的成為好「姊妹」,幫助彼此都克服了人生中最大的困難。

很可惜的一點是原著《姊妹》一書其實成書於2009年,而非故事背景的1960年,也就是說,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女作家在1960年寫書幫黑傭發聲,這本書是現代寫成的,因此書中的書並不存在,但我想並無損於整個故事的啟發性與價值。

以後,或許更能明白是什麼樣的人才會虐傭,這樣的人值不值得同情,以及明白為何美國對虐傭的深惡痛絕,是其來有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