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那仁嘴癢

2017-02-19 09:20:44

青春無悔不死,永遠的愛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部《愛樂之城》,在過去的2016年提名和拿獎到手軟,最終成為全球眼下熱度最高的作品。現在看來奧斯卡基本已經在愛樂 海邊 月光之間選一個了。和其他很多嚴肅沉悶的提名作品相比,愛樂格外的顯眼。類型風格小眾的電影就是會面對一些尷尬。雖然挑了情人節在中國上映,又是主打愛情做宣傳,但15號那天我還是聽到不止一對兒情侶出來以後尷尬的說「居然是歌舞片」「好無聊,什麼鬼」之類的。估計幾年前的《藝術家》面對的情況肯定也是這樣吧。一刷的時候還在懷疑我是不是被大量為黑而黑的影評洗腦了。今天二刷,只能說,電影當然是好電影,但那!可是!但可是!些說這部作品很有可能超越這個時代成為用經典的人就歇了吧。 讓我們來先說我覺得它無法稱之為經典的原因。(因為我還是忍不住要在後面誇導演) 我之所以喜歡電影,其實說到底是因為我喜歡「故事」,在故事中體會自己不曾 不會經歷的人生。而電影是我認為最適合「講」故事的藝術形式。通常很多電影想要觸動人心簡單地說需要一個沉澱積累情緒的過程。舉個例子,我們喜歡李安,因為李安是不露聲色將人們帶進故事,化身為角色的高手。而觸及心靈的重點,就是沉澱後的爆發。那是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經過整個影片的鋪墊後斬下心頭的脆弱。無論是人的情緒(斷背山),劇情的高潮(肖申克),亦或是對主題的昇華(勇敢的心)。愛樂很明顯是要在最後的「人生回閃蒙太奇」把情緒推上高潮,但是我真的要說,除了前後呼應的鏡頭之外,我沒有被推上情緒的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惜每一波都沒多高。想以故事取勝沒有足夠的情緒點(不服請看海邊的曼徹斯特)。 歌舞方面我實在不太懂,看的歌舞片也不多,可以看出來在鋪墊的過程中有好多豐富致敬,連我都能認出幾個。但一直沒有一個足夠撐得起影片的歌舞情節,可能是每一個歌舞都太短了吧。而豐富多彩也沒給觀眾留下一個標誌的印象。想以歌舞取勝沒有足夠的印象點(比如提到紅磨坊我就想到那個馬戲團的帳篷里)。情緒低落時的雙人舞合情合理,但情緒高漲時我在期待的一個群舞始終沒有出現。歌舞出現在每一次轉折處,但歌舞中卻沒有包含劇情,《芝加哥》是上一部最成功的歌舞片,裡面大量的歌舞,無論歌詞還是舞台是有劇情發展的。 居然有人說缺點是結局兩人分開了,被國劇大團圓結局慣壞了的人們啊!也有人說缺點是劇情俗套,夢想 現實 愛情是絕大多數電影的永恆的主題,不能說之為俗套。而且似乎導演有意要向好萊塢經典時代的歌舞片和愛情片致敬,所以這樣的劇情無可厚非。不過其中還是有兩點問題。一,男主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他怎麼就有才了呢,來一場海上鋼琴師中的斗琴也行啊。二,女主被男主勸說參加面試。之前打擊那麼大,幾句沒營養的話就勸好了?再就是猛烈的宣傳攻勢也確實抬高了觀眾對它的期待,所以有一定落差。 好啦~等不及來誇這個導演了~兩個電影對他的印象: 1/伴著爵士樂的偏執狂 2/快速運動的鏡頭語言 3/夢想與現實中的人們 達米安·沙澤勒真的是一個才氣十足的導演。電影中汲取了歌舞片黃金時期的大量養分,衣著色彩、攝影機運動、配樂、剪輯,都彌補了主角歌舞專業說服力的不足。加之前作《爆裂鼓手》對鏡頭的運用,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來一個為追夢近乎偏執的靈魂。追夢的人在他的鏡頭下要嘛不可理喻到自虐,要嘛內心極其擰巴一般的存在。這類故事講不好就容易進入封閉的敘事,從而顯得沉悶。但《愛樂》這個故事的優勢在於不是以追夢為主線,而是愛情,再加上還是歌舞片的形式,會輕鬆很多。一條暗線敘述著夢想與現實這對殘忍的手,如何有力的撕扯一對戀人的人生。 作為歌舞片,影片的主題曲《City Of Stars》真好聽,融入了這部電影,讓洛杉磯承載一切故事的悲歡離合(片名很討巧的用LA)。於是,這座城也成為了最好的背景,每個街頭巷尾都有可能化身舞台。相遇時每一桿路燈都幫助著試探和透露著青澀,每條長椅都是熱戀時溫婉與熱情的載體。現在大IP的衝擊和各種限制,觀眾的接收類型似乎越來越小。將歌舞片在這個時代搬上螢幕是極其有難度的,為了避免「一言不合就跳舞」帶來的尷尬,顯然導演讓歌舞效果配合故事推進的自然發生,而且每一次的歌舞都是在角色的情緒發生轉折的時候。比如山頂的兩人舞(個人最喜歡~)則是讓心照不宣的感情明朗化。這種精心設計和關鍵時刻的設置使得這部作品最終區別了為了跳舞而跳舞的尷尬,更避免了純粹堆積絢麗的歌舞。 導演兩部電影的主題是夢想和現實。主人公不求被理解,甚至認為愛情在某種意義上是夢想的敵人,兩者不可兼得,且前者會耽誤後者。兩個電影分別描繪了三種人:近乎自虐的犧牲者,被迫改變的妥協者,心灰意冷的放棄者。我們可以說他們為夢想拚搏,或者說是被夢想綁架,又樂在其中。看電影時幾次想到歌曲Vincent中的歌詞: They will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they never will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珍視的東西,為之奮鬥是其所願,就算不被理解不會成功,那又怎樣?我們知道或許遲早會被現實打敗,就算不給我們追夢想的鼓勵,也請給我們撞南牆的權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