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7-02-19 19:46:58

《帕特森》:詩非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帕特森》 2016

——影片中出現的詩是否應當作為評判整部影片質量的一個標誌?——當然不。

奇怪的是,2016年的電影中湧現出了如此多的「詩電影」(暫且如此稱呼吧),無一例外地均是在影像上置入詩文本,或讓詩以畫外音的形式附著於影像上。畢贛的《路邊野餐》中陳昇的詩作與整部影片沒有太多關係,只是作為陳昇個人的作品以畫外音的方式呈示給觀眾;楊超的《長江圖》中那本被發現的詩歌手稿作為敘事(空間)展開的索引,與整部影片的核心緊密相連;賈木許的《帕特森》中帕特森每日寫下的詩句以字幕的形態直接地呈現給觀眾;或者特倫斯·戴維斯在《寧靜的熱情》中讓女詩人艾米麗·迪金森的詩歌不斷被念誦。

這四部電影,展示了將詩歌文本併入影像的幾種不同方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以畫外音的方式朗誦詩作:《路邊野餐》與《寧靜的熱情》屬於這種情形;另一種則是畫外音朗誦詩歌的同時將文本呈現在影像上:《長江圖》與《帕特森》屬於這第二種情形。同樣從內容上看,也有所區別。比如《寧靜的熱情》中的詩作均來自女詩人艾米麗·迪金森的作品,而《路邊野餐》《長江圖》《帕特森》中的詩歌則是先由導演(或其他人)創作、然後再假借在人物手上完成。

當我們讚嘆《路邊野餐》中的詩作多麼另類突出,吐槽《長江圖》中的詩多麼蹩腳難看,並將其用來評判整部電影的高下水準,問題也就產生了。既然是「假借」,當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就不該再把這些詩歌歸於導演名下,而是在人物角色的設定上進行闡發。《路邊野餐》中的詩只是這個叫「陳昇」的鄉村醫生的個人作品,而與畢贛不再有關係,無論詩寫得好還是壞,都是陳昇個人的榮譽。同樣,《長江圖》中的詩只是展示出那位無名詩人的水平,他也許只是個業餘的詩歌愛好者(詩作的蹩腳正應和了他的這種身份),而與導演楊超不再有關係。Ron Padgett寫詩的水平誠然也相當一般,但拿《帕特森》中的詩歌水平來為整部電影一錘定音,恐怕已誤入歧途。

電影中的詩非詩。它有其內在的作用,卻不該將其看成是整部電影的評判標準。塔可夫斯基在《鏡子》中引用的詩來自他父親的作品,與他本人的詩學才能沒有任何關係。但他拍的卻是真正的「詩電影」,而我們上面提及的幾部作品尚未企及。這裡引出來一個值得深入分析的話題,即電影的詩意絕不是簡單地來自於文本,就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只要簡單地將詩歌並置入影像,便能得到「詩影像」。不是的,電影的詩意來自於影像的運作,而不是文本。此話題留待別處再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