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7-02-20 01:16:55

永恆有效的「法哈蒂式」敘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在一開始設置一個待解的謎團

《美麗城》中男孩殺人之謎;《煙花星期三》中夫婦婚姻破碎之謎;《關於伊麗》中伊麗失蹤之謎;《一次別離》中女傭摔倒流產之謎;《過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為植物人之謎;以及《推銷員》中妻子在浴室發生何事之謎。

2.設置某個人物來展示故事

要嘛是一個外來者「闖入」中產階級家庭,放大那些被日常生活所阻滯的裂縫;要嘛是故事中的一份子,在參與敘事的同事,將故事呈示給觀眾。《煙花星期三》中那位即將邁入結婚的女孩闖入一個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視角下這一秘密不斷地被暴露出來,同時作為聯繫兩個女人間的紐帶她也參與進敘事,影響故事的發展。而在《美麗城》中那個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殺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斷地將過往發生的事件挖掘出來,同時也參與進敘事(愛上姐姐和被老婦人收歸)。

同樣在《一次別離》中,女傭作為這個面臨離婚危機的家庭的介入者,不僅以其視角展開了一個破碎家庭的內部空間,同時她也被捲進這此危機之中(如沒照顧好老人、被推流產等等);在《過往》中就更加明顯,這部電影子乎就是從前夫這一第三者的視角展開的:他闖進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將過往不為人知的真相一層層抽絲剝繭般地揭露出來。在《推銷員》中,通過丈夫這一角色的一系列舉動將整個事件暴露出來。

3.通過人物的兩難抉擇推進故事發展和人物刻畫

人物的兩難處境是法哈蒂發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貫手法。這種兩難處境不外乎內因:對自己有利,如說謊或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縛。兩難處境有兩種作用:在人物作出抉擇前,通過其心理動機刻畫人物形象,在人物作出抉擇後,推進故事繼續發展。這也難怪乎法哈蒂的電影不僅劇本優秀,演員也能獲得較高的讚譽,像《推銷員》在嘎納電影節一舉拿得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明顯的是在《美麗城》中,每一人物都被兩難的處境所包圍:男孩最後面臨的抉擇是在放棄救贖朋友、向他的姐姐示愛和救出朋友、放棄他的姐姐、娶弱智女為妻之間搖擺;被殺者的父親所陷的兩難境地是宗教的良心發現和為兒子的死復仇;那位母親的兩難在於被殺者並不是她真正的兒子,而她規勸丈夫饒恕罪人的目的僅僅是讓自己那弱智的女兒嫁給小伙子;還有殺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愛著那位前來寬恕救贖的男孩,但她同時也希望弟弟能獲救,於是最後只能以謊言傷害男孩。可以看出,每一個人物都在自我利益與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搖擺,而效果是明顯的:抉擇之前的猶豫有利於人物心理的刻畫,而抉擇之後則是故事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

4.故事結尾永遠曖昧不明

法哈蒂電影故事魅力在過程而不在結尾,人物即便在不斷地尋找真相、破解謎題的過程中,最後的結局依然是曖昧不明的。比如《推銷員》中,即便丈夫一直在尋找妻子在浴室的遭遇,結尾也依然沒有告知觀眾具體的真相。但通過這一尋找的過程,所有觀眾都受到了心靈上的衝擊,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禮,

5.宛若一幅拼圖遊戲

由於受到戲劇教育的影響,法哈蒂幾乎是完全基於戲劇的角度創作他的電影,所以關於人物的真實性必然與現實有所偏差。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一次別離》中小女孩的角色,許多非常重要的資訊就是從她的口中說出,這在現實中其實不可置信,但在電影中卻可成立,這是戲劇的手法。電影的真實性不必去聯繫現實,在自我構建的體系、結構中它可以自我生存。如果引申一下的話,法哈蒂電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圖遊戲中的小拼塊,每一個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塊完整的拼圖缺任何一小塊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於兩難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調整拼塊的過程,也就是逐漸接近最後完整圖像(真相)的過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