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70,498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砸死牛頓的蘋果

2017-02-20 07:46:04

100部電影影評 1/《花樣年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 她一直羞低著頭 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 他沒有勇氣接近 她調轉身,走了 ——《花樣年華》 精緻,凝練,曖昧,糾葛,還有一絲既不甜膩也不矯情的惆悵和哀傷,我認為,作為一個旁觀者在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裡,在看到這部電影表面波瀾不驚的情節起伏時,也可以對這種有點詩情但又世俗的敘事手法嘆為觀止,我想也就只有譽滿天下的王家衛,才能整部電影戲劇化的矛盾和衝突處理得那樣平滑。 先是不緊不慢的把故事的脈絡抽絲剝繭的敘述出來,所有的人物設定,和情節的推進都是圍繞著兩位主角心理變化而逐漸展開,對於細節的出色的雕琢給簡單的故事添加了強烈的藝術表現力,結局的高潮與前段的鋪墊銜接的平滑而流暢,沒有分毫拖沓,沒有分毫造作,在絕望的空房間潸然淚下的蘇麗珍,周慕雲對石洞裡自言自語,和蘇麗珍千里迢迢去到新加坡周的住所拿走拖鞋,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同樣也在意外之中,沒有粗暴的一語道破,也沒有故弄玄機的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而是極為含蓄的讓還在疑惑不解的觀眾豁然開朗,意會了導演的用心良苦,在張叔平近乎苛刻的剪輯後,故事保持了嚴謹的連貫性,主要是因為過濾掉多餘的瑣碎而冗長的過渡鏡頭,儘管故事的邏輯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肢解,甚者會讓故事整體架構顯得略顯單薄,但卻一點也沒有影響觀影的體驗的那種迷人的質感,這點倒是讓我想起比較喜歡的二位導演岩井俊二和新海誠,也許好的電影都會有類似的地方可以對照,當我們談論起《四月物語》,我們不會在意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腦海里只會浮現榆野卯月在風景旖旎的武藏野的街道騎著腳踏車浪漫的畫面,想到《情書》裡氤氳在甜美的涼風中閱讀的俊美少年,彷彿奔馳的時間在瞬間戛然而止,所有的溢美之詞都那樣不堪一擊,我們想到《秒速五厘米》就可以想到那輛在無邊無際的雪夜裡奔襲的火車,像一把利劍撕破漆黑的帷幕,載著積鬱成疾的思念去往愛人所在的城市,可以說,王家衛的電影和這幾部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血液湧動和激盪著一種詩意的朦朧,所有的悲傷和喜悅都是符號化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便勝過千言萬語,他著重描繪的是意境,沒有任何畫蛇添足的地方,和中國人講究寫意的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他的畫紙是有厚重年代感的歷史背景,線條是芸芸眾生浮躁的內心徒增的苦惱,而顏料則是那每個人獨有的絢爛綺麗的情緒,如藕斷絲連的哀愁,寂然中澎湃的狂喜,以及天真的率性,所以我們看完《花樣年華》後我們會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們不明白我們內心什麼地方在隱隱作痛,還像被毒蟲咬過的紅腫,瘙癢之後就是鑽心的疼,往往那些對於電影純粹的痴迷是讓人慾罷不能的毒藥,反觀如今的國產電影,內容大於形式,不是各種炫技便是帶著主觀色彩的批判,對審美底線慘絕人寰的蹂躪,或者就是拿來主義的複製,貼上各種標籤,巴不得要告訴所有人這部電影的內涵,因此越來越多叫好不叫座的電影被電影院線排斥,然後漸漸淡出視線。 花樣年華,這種散文詩般的敘事格式能夠充分集中觀眾的注意力,把目光都聚焦在人物,而不是劇情上,對於人物的雕琢讓故事更加飽滿立體,同樣是電影的主軸也是故事的延伸,他讓眾人明白電影中的男男女女不是眾多明星光環的大明星,而是「我們」,兩個不知情之所起,卻一往而深的痴男怨女,他們可以是我們當中的任何人,如同被人操縱的傀儡,他們在虛無的舞台中央,共同演繹著一個淒婉的現代愛情故事。我們何嘗不是行屍走肉呢。 整部電影看完之後除了對男女主人公坎坷的感情唏噓之時,也會對穿插在故事裡能夠影射時代特徵,並有著歷史共同記憶的事物產生親切的共鳴。 旗袍是最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迄今為止張曼玉在電影中換的27件旗袍還被不少影迷津津熱道,旗袍象徵著高貴和雍容,烘託了電影懷舊的情懷,也彰顯了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那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懷舊代表了舊的世界的繁文縟節和清規戒律,與那個有點桀驁不馴的名不見經傳的武俠小說寫手的梁朝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演將隱喻蒙太奇的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如《阿甘正傳》裡的羽毛對應的是阿甘波瀾壯闊的人生旅程最後回歸平靜的釋然,《美國心玫瑰情》裡玫瑰象徵著昂揚熱情的青春,和危險的浪漫,同樣這部電影也有眾多可圈可點之處,如潮濕的街道象徵兩個人內心的空曠和一模一樣的寂寞,時鐘代表著流逝的時間,繚繞的煙霧象徵著心亂如麻的周積鬱在內心的躊躇,多處出現的鏡子,象徵著二人的未來不過是鏡花水月般撲朔迷離,所有的道具都在表達著主人公溢於言表的內心情感世界的變遷,是一種獨特而複雜的電影語言。 這部電影的敘事視角也很有趣,平鋪緩慢的剪輯,和讓簡單的劇情糅雜進一種更特別的觀感體驗,我們不是圍觀的群眾,而是作為一個見證者,我們不該帶著任何批判和非議去看待這兩個人,更多的是去體會二人糾葛的心理活動,那些欲說還休的溫存,穿插在不同段落的鏡頭窺探視角,在妻子上班的報刊詢問的周慕雲,以及床底下看見蘇拿回鞋等等,都是這種手法的體現,包括運用「人物的缺席」描繪的陳太太和周先生,始終沒有正臉,側面刺激了觀者的窺探欲,所以我們能記住很多典型的畫面,在忙碌的麵攤用白手絹拭汗的蘇麗珍,周圍是氤氳的熱氣,和大快朵頤的食客,忙碌的老闆,而她卻如搖曳在浮世的淤泥里高貴的白蓮一般,纖塵不染。背靠破舊的牆壁,一邊沉思一邊吮吸著菸草的梁朝偉。在昏黃的燈下仰頭凝望的蘇麗珍,那張年輕卻爬滿憂愁的臉讓人想起了一句話,「大部份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這一切都讓人過目難忘,以致於在看完電影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從電影營造的氣氛中脫離出來,不可名狀的惆悵感像細菌一樣蔓延全身。 整個故事的色調彷彿讓人的思緒一下子被牽扯回六七十年代,那個飽受摧殘卻依然保持著優雅雍容的舊上海,王家衛說過:「一切,只是來源自我對年少時上海朦朧的印象」,在新舊時代正發生激烈的衝突和碰撞的背景下,故事裡所有的人,所有的物品,無不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日新月異,但是導演卻用這樣恢弘的筆觸來描寫一段在現在看來有點悶騷的現代愛情故事。沒有現代摩登都市的五彩斑斕,沒有車水馬龍的寬闊的街道,那時電話都沒普及,人們時常還能互通書信傳達愛意,陳舊保守的價值觀在受到新潮思想的劇烈衝擊,所以那時的人們雖然依然保持著溫厚和淳樸的品質,但是受到新思潮的薰陶,內心長久以來都堅定不移的信仰被質疑,那種對於婚姻盲目甚至偏執的頌讚和崇敬早就蕩然無存,對於家庭,對於愛侶,以致於對於過去紙誅筆伐並嗤之以鼻的婚外戀都展現出讓人訝異的包容和理解,所以電影裡兩段出現的兩段婚外戀是當時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一個是蘇麗珍的老闆,一個就是他們雙方的愛人。支離破碎的信條,以及翻天地覆的城市化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內心普遍的孤獨和貧瘠,以婚姻為紐帶連結兩個人生活這種不可理喻的契約正在土崩瓦解,疏離,恐懼,焦慮,失衡,以及離開故土的漂泊感,種種因素混合在一起,對信仰的質疑困擾著這個時代的所有人,一點點肢解著人們內心一直以來所背負的所有的奴役和囚困,在這樣一個看似灰暗壓抑到極點,但卻亘古未有的解放和震盪的世界,兩個同樣徬徨的心就那樣機緣巧合的在一個恰當的節點碰撞在一起,他們在自我情感的迷失中宣洩著對情慾的迷狂,在潮濕的記憶里尋找靈魂的救贖,在痛苦的思念和舊褶的歲月裡書寫著那一段百轉千回的花樣年華。故事拉開華麗的帷幕,卻始終以悲哀的完結又一次佐證了愛情殘忍的一面。 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和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正是這個時代人們內心兩種價值觀矛盾的典型縮影,熱烈而有些微妙,炙熱而有些隱忍,是選擇自由的隨心所欲,還是丟棄千百年誨人不倦的封建教條,和早已根深蒂固的道德枷鎖,對於兩個執迷於婚外戀的痴男怨女來說,著實是一個值得反覆斟酌的抉擇。這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也會遇見的難題。 恰恰也是他們同樣處在一段婚外情的漩渦里,各自的愛人不知什麼時候竟然勾結在一起,他們似乎冥冥之中產生了命運的交集,大有「同是天涯淪落入」的感覺,他們一起觀察著另外兩個人的舉動,好像一隻沿著血跡尋找屍體的獵狗,即使他們已經知道終點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也許是逃避現實,好掩蓋自己早就對婚姻心如死灰的念頭,也許是不敢面對背叛而心存僥倖,所以他們若有其事的排練著另外兩人的生活軌跡,從相識到糾纏,他們也從當初的互相防範,到理解以及到最後似乎有些同病相憐的感覺。 電影中有兩段張曼玉靠在梁朝偉肩膀上哭泣的橋段,一段是周慕雲相幫蘇麗珍減緩內心的障礙,讓她以一個平等的身份,或者是以一個正常妻子的態度去和他愛人當面對質,可是她始終無法真正的放下,畢竟她的愛是類似一種自我奉獻的愛,就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我我從來沒想過婚姻是這麼複雜,還以為一個人做的好就行,可是兩個人在一起,但是自己做的好是不夠的」,正是蘇麗珍一直以來委曲求全的婚姻態度才最後釀成自己的悲劇,把自己低到塵埃里去奮不顧身的愛一個人,以致於忽略婚姻需要的不是所謂的奉獻,而是要平等和尊重。另外一個橋段再排練他們自己分道揚鑣時的場景,梁朝偉假借演戲實則袒露心聲,他似笑非笑,平淡而從容講述著自己的掙扎,此時他們內心早就放下了自己的婚姻事故,他們內心的羈絆早就牢不可破,一向故作從容的蘇終於放下一直以來的矜持,眼眶如決堤的海,他倒在周的肩膀哭的梨花帶雨,周慕雲則一臉漠然,其實也為後來周的不告而別埋下伏筆。 其實王家衛一直而來都是一個喜歡用畫面講故事和音樂說故事的人,《春光乍泄》裡黎耀輝和何寶榮伴著音樂甜情蜜意的踩著節奏翩翩起舞,《阿飛正傳》裡阿飛在鏡子前忘乎所以的扭動腰肢,《重慶森林》裡王菲在《夢中人》的旋律里盡情展現自己青春活潑的一面,所以這部電影裡台詞稀少的可憐,僅有能夠連接劇情的台詞寥寥無幾,更多的是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僅僅是蒼白而簡約的對白,剔除了所有干擾和多餘的鋪墊,讓人通過台詞里隱晦的資訊來推敲主角的心理活動,來深化電影的劇情路線的昇華,比如在他們在餐廳進餐時的一段對話 「幹嘛打電話到我公司?」蘇麗珍一邊把食物送進嘴裡,一邊裝作漫不經心的說道。 「想聽聽你聲音」,周慕雲略帶挑逗的深情望著她不假思索的說道。 「你倒挺像我先生油嘴滑舌」,周聽後給了蘇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不明所以的蘇先是一愣,爾後心領神會,然後閃躲開周咄咄逼人的目光,不勝嬌羞。 你來我去的隻言片語便為後續兩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埋下伏筆,眼波流轉間儘是情意,空氣中散播著曖昧粘稠的眷戀,可以說,如果沒有二人細緻入微和拍手叫絕的表演,如果沒有這樣出色的對於語言邏輯的理解和對劇情節奏的把控,這部電影緊緊就會囿於俗套的線性劇情發展模式,僅僅是成為一部單純的講述婚外情的類型電影。 如果我有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如果還有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走?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能夠經歷漫長時光的洗滌還能熠熠生輝,就在於它不是在描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探討人性和深入生活最純粹的意義,不同國家,不同膚色,身處不同地域和文化氛圍的人們,只要具備人類情緒所有複雜的元素,歡喜,哀傷,卑劣,低落,貪婪,歡愉,殘暴,就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說電影就是平凡生活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可以在心理和情感層面產生強烈的共鳴,也能用更加細膩和逼真的技法去詮釋生活,詮釋和提煉出生活中那些虛妄的狂喜和潮濕的憂傷。這部電影它真正的做到了。 她一路歡欣雀躍的來到旅館,她終於衝破曾經讓她寸步難移的思想枷鎖,投向他曾心心唸唸殷切擁有的甜蜜的愛情,腳步輕盈而慌亂,幾組飛快急促的剪輯也完美的刻畫出了她此刻的心情,而此時鏡頭轉換到了梁朝偉,在黃色的燈光印刻下一副冰冷而憂鬱的臉,張曼玉的那種對於幸福觸手可及來勢洶洶的喜悅,和梁朝偉安之若素的沉默,一靜一動,一悲一喜,既讓人耳目一新又相得益彰,平行蒙太奇這一技巧高超的拿捏確實讓人大飽眼福,周的冷笑,不知是對那個自投羅網而渾然不覺的女人無情的揶揄,還是對自己的自私狹隘的嘲諷和批判,他走了,他蕭索而悲愴的背影漸漸遙遠,消逝在盡頭,留下如夢初醒的張曼玉在空蕩的房間黯然流淚,追悼那段迷幻而真實的美好時光。 在此之前我一直對此有所困惑,為什麼周慕雲在打破蘇麗珍內心固若金湯的道德壁壘後卻選擇銷聲匿跡,也許兩個人都不曾真正愛上對方,這份禁忌之愛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也許他們在此間都在男女繁複的感情遊戲裡迷失,與自己曾經堅守的對於婚姻的絕對忠誠無所畏懼的對峙著,陷入一種執拗而折磨的拉鋸,一邊是單純對愛情感到倦怠的蘇麗珍,一邊一個被感情弄得遍體鱗傷自尊心受損的周慕雲,開始就已經註定兩個對愛情有不同理解的人,是永遠都走不到一起去的,沒有過份親密的鏡頭,甚至都沒有接吻,唯一有些曖昧的身體接觸是周和蘇在預演他們分離場景後,他抱緊被撕裂的悲傷浸透的,在他懷中顫抖的哭泣的蘇,也許那不是愛,而是建立在龐雜的而冷漠城市裡,逐漸淡漠的人與人之間單薄的感情連接之下,那份理解和信任,他們因為悲哀的命運而碰撞在一起,並擦出了火花,如果沒有這段經歷,他們倆或許很難在對方身上找到共同的地方,可是當周清醒過來,一個復仇的計劃油然而生,從前一秒還對蘇體貼入微的周慕雲, 變成了一個復仇的魔鬼。其實很多鏡頭都已經為這個結局埋下伏筆,第一次約蘇麗珍來旅館,在四下無人的長街安撫著靠在自己肩膀上的蘇麗珍,把蘇麗珍騙來自己卻落荒而逃,這三段都出現了對梁朝偉面部表情的特寫,同樣的冷漠和沉鬱,導演沒有直接說明周離開的原因,卻把答案留在電影裡,讓觀眾自己去發現和解讀。 梁朝偉的殘忍在於他知道要想傷害一個人,就要學會如何愛一個人。如果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天衣無縫的復仇計劃,只不過是他為了在最後享受復仇者勝利姿態而循序漸進的導演,「那些消失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 他會走回早已消失的歲月」。他的重遊舊地,回到那個曾經住過的房間,可是雖然時過境遷,那段時光已經曾為過去「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回憶,在經過蘇的房間時他還是猶豫了很久,或許那個時候他才明白,對比復仇他似乎更在乎的是蘇麗珍,可是當初的他是那樣稚嫩,橫亘在他們之間的那些堅固而不可名狀的東西,是他無非逾越的崇山峻嶺,就好像《大話西遊》裡在城樓下毅然決然離開的至尊寶,他知道很多東西,回頭了也沒用,讓一段感情保鮮的方法就只有把他放在回憶裡,讓它一次次的在枯萎的心間綻放然後凋敝。 應該是從這部電影喜歡上了梁朝偉,他在電影中儒雅又沉鬱甚至有點痞氣的壞男人的特質,想必很多女人都會淪陷,我覺得,最好的表演是將自己和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動劇情的發展,一個好的劇本,和一個能夠心無旁騖不被物慾橫流的社會風氣玷污的導演,首先他還得會講故事,還有優秀而演技精湛的演員,就足以融合成一部好的作品。,針砭時弊,在當今中國電影產業蓬勃向上,票房節節攀升的大好趨勢下,像梁朝偉這樣用將一個角色能詮釋的那麼入木三分的已經不多了,僵硬的表情,雷人的台詞,狗血的劇情,還有讓人尷尬病的特技,成為當今中國電影大環境下的怪胎,在這個被叫座不叫好的電影霸屏的年代,媒體輿論充斥著虛假的資訊也一定的誤導了觀影著的消費品味,一部好口碑的電影最後卻在票房上黯然失色,無可奈何的成為票房毒藥。 有幾個梁朝偉的鏡頭特別印象深刻,一個是靠在面癱階梯牆壁上一個人抽菸的畫面,昏黃孤獨的燈光下一個悲傷而無言的男人,周圍是一大塊如墨汁般濃烈的黑暗籠罩著他,格外的悲愴,這樣一個有藝術氛圍又飽含深意的鏡頭,導演把一個知曉妻子外遇後,一個隱忍的男人形象活靈活現的呈現在眼前。他的內心在痛苦的煎熬著,他在獨自忍受著被愛人背叛的羞恥感,又或是在重新思索自己那段名存實亡的婚姻的意義,他的憂鬱如煙霧在昏暗的被冰冷雨水浸透的巷道里蒸發,無時不刻不在衝擊著觀眾的內心,產生一種朦朧的共鳴。 還有一個鏡頭是他在檯燈下伏案,僅僅只是一個背影,這種視角給人一種窺探的感覺,讓人從一個冷靜旁觀的角度去揣測這個男人複雜而波動的心理變化,隱喻的用香菸氤氳的煙霧來從側面刻畫他的孤獨,還有他的迷茫,這種偏執還有點奇趣的審美,卻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觀感體驗,讓人饒有興緻的去分析他此時的心境,並耽於這種有點留白的寫意鏡頭,也許這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只有從梁朝偉那渾身散發的獨具憂鬱的氣質才能得到獨家的表達。 在他最後離開那間和蘇麗珍有過太多美好回憶的2046旅館房間時,一個廣角移鏡頭又給了梁朝偉的背影,然後戛然而止,此刻他的背影沒有一種逃竄的狼狽感,反之則有一種悲壯而愴然的感覺,既沒有累贅的描述他如何離開,這種空洞而豐富的畫面所展現的情感,是任何哀艷的辭藻都無法描述的,他走了,留下了一往情深的蘇麗珍在荒蕪空曠裝滿銹跡斑斑回憶的空房間裡黯然神傷。 這部電影有太多精彩絕倫的地方,包括明暗的對比,和不同光線渲染的情緒色彩,每一次觀看都能發現讓自己欣喜若狂的地方,也難怪《泰晤士報》這樣評價這部電影:影片是一場奢華的視覺盛宴,漂亮的服飾,輕快的音樂代替了人物間的對白。來自香港的導演拍攝出一部10年來最佳電影,超越了好萊塢的大片,動畫片以及紀錄片」 《花樣年華》,始終是在華語電影悠遠的歷史長河裡一部無法被忽略的傑作,它當之無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