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vv

2017-02-20 08:19:54

關於《布達佩斯之戀》的隨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多年以後,年邁的德國軍官漢斯重返匈牙利薩保餐廳,在悠揚哀婉的琴聲中,深情地望向黑白相片裡,那個優雅而美麗的女人。

這樣的片頭總是教人想起那些古典而遺憾的愛情故事,相愛不得相守,輾轉多年,物是人非,一人垂垂老矣,在一處可供憑弔的地方,被一些東西喚醒記憶。像是《卡薩布蘭卡》裡的《As Time Goes By》,這支《gloomy Sunday》,或許對他們有不尋常的意義吧?

直到漢斯抽搐倒地,一旁的侍者冷靜地說,這曲子是個詛咒。

鏡頭再次迴轉至相片裡的女人。時光倒流六十年。



六十年前,二戰時的布達佩斯。餐廳老闆拉西樓與愛人伊洛娜新雇了一位琴師,伊洛娜很快與琴師相愛,此後三人開啟了「和平共處」模式,兩個男人同時愛著伊洛娜,伊洛娜也平等地愛著他們。不似《午夜巴塞隆納》中的「3p」關係,總讓人覺著危險而失衡。在《布達佩斯之戀》裡,三人之間沒有心機,沒有條約,鮮少衝撞,一切合宜而默契,亦古典而優美。



琴師為伊洛娜寫下這首《gloomy Sunday》,彈奏時被維也納的音樂製作人發現,此後一舉成名。但隨著曲子的流傳,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聽過此曲後,選擇自殺。



琴師決心找出曲子裡的秘密——那個「死亡的訊息」。但當他找到之時,也正是命盡之日。

戰時,德國進駐匈牙利,昔日經常光顧薩保餐廳的德國人漢斯也以納粹上校的身份再度歸來。上校強迫琴師奏琴,琴師不允,伊洛娜為保護琴師,請求他為自己的歌唱伴奏。一曲終了,琴師舉槍自盡——至此,他明白了曲子深藏的含義,已被此前聞曲而亡的人們所共同理解的含義——尊嚴。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在那樣的時代里,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悲壯。

(自然,「尊嚴」是拉西樓給出的解讀,也是影片導向的闡釋。文藝的況味在於無限的可能性,不同的人與一本書、一幅畫、一首曲子發生的作用都是獨特的,固不可說片中死去的人都是為尊嚴而死,但影片裡給出的解釋也是合理且自洽的)

漢斯收了不少匈牙利猶太人的錢,將他們從抓捕名單中划去,卻背叛了曾救他一命的拉西樓。拉西樓被送往奧斯維辛處決,已經懷孕的伊洛娜痛失所愛,而漢斯卻因戰時冒險「解救」了上千名猶太人,不僅沒有作為戰犯受到懲罰,反而飛黃騰達,備受尊敬。

60年後,漢斯回到薩保餐廳慶祝80大壽,在一曲gloomy Sunday中喪命。最後的鏡頭,老年伊洛娜緩緩清洗著毒藥瓶,頭上仍插著那年拉西樓送給她的藍色髮簪,她的兒子倒上兩杯香檳,慶祝母親的生日,也為慶祝這一場漫長復仇的完成。



這是一個籠罩在戰爭與死亡的陰影下的故事,愛情、尊嚴、背叛、復仇......任何一個元素單獨抽離出來拍電影,都可以波瀾壯闊、動人心魄。《布達佩斯之戀》的不俗之處就在於它恰到好處的節制,一切都是不疾不徐,輕緩寧靜,而這平靜之下又潛藏著力量——就像拉西樓看到漢斯出現,帶走的是一個名叫邰特保的人而不是自己,儘管眼裡閃過了一絲錯愕,卻又很快歸於平靜,平靜赴死;就像伊洛娜得知真相後,在琴師的墳前,輕輕撫摸他墳頭的青草,告訴他「拉西樓也死了,連墳都沒有,他被他的朋友送進了煙囪」,一切思念、哀慟、悲憤,在緩緩的訴說中,反而愈加飽滿有力。

影片最後的復仇很有儀式感,但多少也難以令人信服。當讀到拉西樓的信,知道他將一去不還後,伊洛娜殺死漢斯的機會當有很多,也不難得手,一瓶毒藥存放了六十年再來殺人,這藥效也是夠可以的。

《布達佩斯之戀》是學德語以來看的第一部完整的德語片,漸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捕捉到一些單詞了,也順帶馬克一下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