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onflying

2017-02-21 02:36:42

人間真味就在那個叫家的地方


作為一枚生活得很意識流的女子,相信腦海中猛然出現的某些想法就是某種機緣作用的結果,對於在茫然中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做選擇的方式。在早年看過李安父愛三步曲其二的《喜宴》之後,並未有想觀看其餘兩部的衝動,而近日竟主動想起李安的《飲食男女》來,可又因家中事務干擾,斷續觀影,竟花費了兩日閒時才得以看完。看電影如結交人,打開一部電影,就知道了這部電影與你是否氣味相投。《飲食男女》算得上讓人一見鍾情的電影。我的人生之路行至三四十這個階段,家成了我的事業所在,我相信這於我應是一種指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道完這句點題的台詞之後,兩位年迂花甲喝得酩酊大醉的大廚老友相互攙扶著走出了後廚走廊。在這幕之前二人酌酒談心那段對話也暗自交代了影片中這位老父與三位女兒之間的微妙關係。父女關係,姐妹關係和男女關係是影片集中敘述的,而這些關係全都泡在「吃」這個罈子裡呢!

      看這部電影有個盼頭就跟它的電影名字一樣,你既可以懷著八卦的心態看各段男女關係的狗血橋段,又可以看到台北最牛的中國菜大廚大秀廚藝,在感受視覺和味覺的雙重引誘之後,左上部那處柔軟所在似乎又有些異樣的觸動,我相信這才是李安拍此片的目的所在。

       李安是一個「狡猾」的導演,他在片頭連貫地展現大廚手藝的洗炸烹燉,是不是看得很過癮,卻隱藏了朱師傅失去味覺的事實。而廚師職業最為需要的便是味覺,朱師傅靠著友情尚可勉強支撐,而來自家庭關係的僵局卻是他心頭的結,每週末的家庭聚餐成了女兒們敷衍了事的例行公事,從一動不動餐後就統統倒掉的飯菜就可見一斑,那種按部就班的行事感顯而易見。想要留在身邊繼承祖傳廚藝的二女兒事業有成以後購置了物業想要搬出去,感情不順未能安定,與前男友保持肉體交流的情人關係。在職高任教的大女兒信仰基督教,至今未談戀愛,並以此為藉口主動要留在父親身邊。小女兒可能會開始一段萌芽的感情,卻是搶自己好友的男朋友。每個人都處在困局裡,等待變化的轉機,在局裡的人,又怎能自知呢?她們自顧自地想找到出口,哪還會去思考這個老舊的家於她們的意義?姐妹三人某種程度地都想搬離這裡,只是二姐主動,大姐壓抑,小妹懵懂。

       守護這個家幾十年的父親自知沒有能力阻止這遲早到來的變化,這家人每坐一起吃一餐飯,席間飯後的交談中,導演就會交待一次變化。電影中大姐和小妹被接走都是在週末團聚之後,她們結婚的方式讓我很感動,大姐甚至就坐著一輛摩托車就這樣走了。女子是不是有這樣嫁漢的勇氣才是最美的呢?拋開一切,本真的男女衝動難道不是最動人的嗎?我一直認為男女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明顯的誰追誰,而是深刻的你情我願。李安導演的內心深處想必與我看法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朱師傅為錦榮女兒珊珊準備上學時的午飯便當,自己再吃掉錦榮給珊珊準備的便當,就在這你來我往之間,朱師傅與錦榮的那段忘年戀也日漸深厚起來,同樣是深刻的你情我願。

       從故事情節上來看,二姐於這個家的意義與她另外兩個姐妹想必是不一樣的。從影片中朱師傅與太太合影上,二姐長得是最像她們的母親的,從溫伯伯與朱師傅的交談中也交待了,二姐從小就繼承了父親的好廚藝,可以說她就是繼承了父母優點的一個孩子。這樣一個孩子,父親卻一直將她往外推,讓她接受最好的教育,像男人一樣在職場打拼並小有成就,就是不許她回到這個家廚房的油煙里來,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然而,她的感情總難以找到適宜棲息的枝頭,想起一個女學者在一個講座上講起,在她五歲時與父親外出郊遊,父親看過了她的手相以後告訴她並不適合婚姻,因此要一定要學會自食其力,對比起來聯想,對於父親的做法竟然醍醐灌頂般的明朗起來了。

       正是這個老是被父親推出去的女兒最後又重新買回了父親賣出的老房子,在破舊的老房子裡操持起每年一度的家宴。就是在這場家宴中,年邁的父親嘗過二姐家倩的湯以後,驚訝地發現自己恢復了味覺。父女兩人的這餐飯象徵著這段家庭關係的塵埃落定,廚藝得以繼承,家得以延續。父親恢復的味覺則多少意寓著這個家裡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歸宿,又恢復了當年的真情真味。

       家,對它最直接的聯想就是一間房子,或許還有個院子,一家人共同居住其中。我相信,對於幼年的孩子,屋舍的優劣並無意識去計較。我見過家裡破屋兩間照樣在田地裡撒歡打滾的村童,也見過蝸居一線城市,陪伴在做洗車工的父母身邊,深夜路燈下寫作業的孩子,生活的艱辛並沒有讓他們感到不安,而父母才是家的靈魂啊!

       2016年春夏之交,帶一(家中幼子小名)去杭州近城的山裡暫居兩日,到了夜色微朧,一就開始不安地吵鬧,要回上海那個熟悉的居所。我只對他說了一句話,他便立即停止了哭鬧,「爸爸媽媽在哪裡,家就在哪裡。」父母的陪伴對於稚童的安撫能力原來可以有這麼大。我並沒有想到這句話真的會奏效,只是向他道明一個最實在的道理,父母與孩子一起就已組成了一個家,至於此時棲身於何地又有何關係呢。

       我早年從重慶來到上海求學,而後又嫁到了江南,飲食上早已習慣了凡是都會加黃酒和糖的江南菜,但每次父母來滬,做的一道道家鄉菜,哪怕是一碗加了油辣椒的小面,還是會讓人想要淚流滿面,儘管我知道父親做的菜油和鹽總是放得太多,還是會不猶豫地吃掉很多。

      人的一生若要做一個徹底的減法的話不過就是三餐飯,一張床而已。父母對於子女最直接的生活照顧就是那一日三餐和日常陪伴,父母做出的飯菜味道,在歲月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自然就會像基因一樣保存在每一個嗅覺神經里。當年的幼童日漸長大,離家謀生,在困窘之時最撫慰人心的恐怕就是來自父母烹飪的飯菜香味了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