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珺先生

2017-02-21 04:34:02

《愛樂之城》:彈琴的時候要有光


關於《愛樂之城》歌舞類型繼承與革新的討論已經很多,【虹膜】組織翻譯的大衛·波德維爾的文章無疑是其中最專業、全面的解讀。國內的討論除了片中的爵士樂、「迷影」精神之外,也很關心這部電影的重點是不是愛情、配不配得上「神作」的稱號?我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愛樂之城》在技術和觀賞層面的呈現近乎無可挑剔。只是不少評論讚嘆有加的雙高潮結局,在我看來有些俗套且疲軟。全憑讓人眼花繚亂的歌舞致敬段落來彌補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缺失。因為「如果…就會…」的假設缺乏真正振奮人心的力量。如果他們真的「永遠愛著對方」,根本不需要這個假設。一如那首到後面已經重複過多的主題曲《City of stars》。

本片雖然是一部愛情電影,但它的重點或曰有可能真正觸動到我們的地方,並不是愛情。導演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飽含著歡愉、激情和傷感的勵志追夢故事,其中不乏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是好萊塢和美國夢的再一次自我投射,激勵著身在溝渠可仍然仰望星辰的人們。

影片中絕大部份情感交互都來自歌舞,而這些歌舞帶著太多「因襲」傳統的痕跡。有意思的是男女主角各自的成長和追夢歷程卻又非常寫實並且佔據著更多的篇幅。如果就此批評男女主角的愛情缺乏更多的「生活細節」和「情感鋪墊」無疑是可笑的,因為我們不能脫離歌舞片來批評歌舞片。

想想影片開頭高速路堵車的場景吧:人們下車載歌載舞,旋即又離開。就是在幫觀眾進入、並且接受歌舞的類型情境。就現實生活和歌舞段落之間的切換穿梭而言,導演剪輯的很好、少有「裂縫」。這要歸功於片中男女主角鋼琴樂手和演員的職業設定。

可整部電影看下來,比起對愛情本身的討論,導演似乎更側重個人成長和藝術追求的命題。這就讓結尾的「幻想輓歌」顯得薄弱而多餘,更像是在強行昇華。令人遺憾的是,後兩個命題的討論也相當有限而模糊。

在導演的前作《爆裂鼓手》中,男主會因為打鼓而將愛情作為一種障礙加以掃除。到了《愛樂之城》,愛情成為了男女主角塞巴斯蒂安和米婭相互鼓勵扶持的重要因素。

鋼琴樂手塞巴斯蒂安彈琴時的「光亮」吸引著米婭,小演員米婭自編自導自演的獨幕劇也為塞巴斯蒂安所激賞。兩人不得志的文藝青年彼此惺惺相惜:塞巴斯蒂安渴望個體表達,但沒有現實基礎。更糟的是他缺乏團體歸宿感,必須在流行音樂團隊的同行面前假high。米婭儘管屢次試鏡屢次失敗可仍然珍惜每一次試鏡機會,與此同時和身邊的女孩一樣,她也一直在等待著屬於自己的「someone」。

這對年輕人在對方身上尋得了情感的慰藉,但他們各自對藝術都不堅定,彼此之間也缺乏真正的理解。

這種理解的缺乏,最典型的體現就是米婭對於爵士樂的認識。米婭起初不喜歡爵士樂,塞巴斯蒂安幫她「定義」了爵士樂。可笑的是,塞巴斯蒂安後來拋棄了自己的定義,並且聲稱是為了米婭而改變。這種可怕地「不堅定」堪稱災難,大有「我為你改變了原來的初衷、放棄了原來的夢想」的意思。

塞巴斯蒂安對米婭的欣賞也很模糊。當他開始接受並滿足於流行爵士樂團體的巡演時,他進而鼓動米婭跟著自己一起走,因為獨幕劇的排練在哪裡都可以。比起排練,他們需要更多相處的時間。米婭堅持自己的獨幕劇演出,但她再也無法忍受演出的乏人問津和觀眾的差評,決定回歸家庭和穩定生活。

電影裡有一個小細節,男女主角正式約會和定情是在一家藝術影院,一起看詹姆斯·迪恩主演的老電影《無因的反叛》。這家叫作亞里托的影院後來倒閉了,暗示了兩人最終的結局。拋開老電影本身的故事不談,光是「無因的反叛」這個名稱就很惹人聯想了:塞巴斯蒂安之於爵士樂,米婭之於表演都缺少深層次的動因。

另外吐槽一句:如果有姑娘電影開場了才姍姍來遲,並且「十三點」到站在螢幕前找我,我一定會假裝不認識她,太丟人了!好了我開玩笑的,如果是真喜歡的姑娘,她電影快散場了才來或者把電影院炸了都行。我對藝術還沒有那麼忠懇,和片中的男女主角一樣。

有評論認為《愛樂之城》深刻的展現了愛情的脆弱和遺憾。這要看我們對愛情的定義是什麼了。因為「脆弱」和「遺憾」本身就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一段脆弱的情感關係自然而然的瓦解了,有什麼好遺憾的呢?千百年來,我們如此熱衷於談論和嚮往愛情,是因為堅信它和藝術一樣具有某種奇特的力量。

彈琴的時候要有光,談情的時候也一樣。只是這光亮不該因為無人欣賞,便就地熄滅,它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沒有在《愛樂之城》看到這種渴望,儘管我不否認它讓人歡愉和激勵的功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