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emo

2017-02-21 05:48:40

返校黨遲到的《觀愛樂之城有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Nemo(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7197392/

初入豆瓣,始以此文,不引舊作,不唱濫調——今日二刷愛樂之城,藉此契機,便留下一點感想。

註:主題內容拉至分割線以下。

本人是一名大二在校生,看電影寫影評是從初中開始就做的事情,就跟吃飯睡覺一樣,看電影也是我日常的一部份。在大一的時候選修的時候上過世界電影賞析,對我很有啟發——無可厚非,就賞析電影這件事情來說,電影本身很重要,但電影被創作的背景和目的,同樣不容忽視。

先來舉個例子熱熱身。初二時火了好一陣子的《唐山大地震》,我在大一的電影賞析課上又看了一遍。這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難道僅僅是為了銘記那場災難?It said the truth is rarely pure and never simple.雖然這裡引用王爾德的話有點搞大新聞的嫌疑,但確實不簡單。一來,這部電影拍攝的目的在於慶祝唐山這座城市於災難的陰翳中醒來,捧起雙手迎接清晨的露水,重新邁開腳步踏向充滿歡聲笑語的前方;二是創造舉國反響的關注度,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唐山,拉動並促進當地的第三產業,解決更多的勞動力。張藝謀接了這活計以後,在劇本創作上借鑑了華裔女作家張翎的小說《餘震》,結合電影的劇情推進不難體會到「餘震」二字的含義。它不單單是地質學上的一個名詞,更直擊人心地點明了災難的身份。災難這個魔鬼般的劇作家,在創造毀滅時所添加的恐懼劑只是剎那間的,可他渲染的陰影卻是劇中人物花一輩子去承受的。這就是為什麼描繪唐山大地震,卻只留給地震發生時不超過五分鐘的鏡頭,然後便開始講述生者是如何在餘生中與「餘震」去對抗的。

剛才說了這些,為的就是簡單地強調(不論和誰談電影我都會強調)對待電影這件事情,是極其嚴肅的——因為隨著時代節奏的變換,一個人已經越來越承受不起被爛片代謝的代價了——一場電影好賴也得八九十分鐘(已經驗而談......),一場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是是習以為常,而去電影院這件事情偏偏又是不可能用碎片時間來搪塞應付的,所以基本上你在決定是否去影院消費一場電影的時候,你權衡的標準再也不會是那便宜的幾十塊錢(偶爾幾百,譬如說比利林恩),而是你的時間,要嘛整個下午,要嘛整個晚上。所以嚴肅地對待一部電影,一是對藝術本身的基本尊重,二是對自己生活規劃的尊重。我是很鄙視這一群人的,自己心甘情願買的票花的時間看的電影,到頭來還要像潑婦一樣罵街說自己看了假電影看了爛片,我想你看的絕不是假電影,但是有兩件事情是真的,一你沒腦子,二爛片確有其事。沒人欠誰電影票,情懷人人都有,但對電影作品這件事,我不妥協。

2017年,上映了《愛樂之城》,在大陸地區上映前我迫不及待看過槍版,渣畫下我也大呼過癮,2月14號我返校,沒來得及趕時髦,於是2月19號抽時間支持正版,這部電影,我想便是我一直以來所強調的那種,一定要嚴肅對待你才能得起黃金屋的類型。為什麼這麼說?囉嗦了這麼半天,開始正題。

---------------------------------

沃.茲基說過:凡人皆有一死,凡人都會做夢。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我卻在想著黃燜雞。確實是這樣,越來越多的人想著會不會有一天自己就暴富了,在此之前啥也不做了,就靜候暴富。也有人沒這麼粗俗(假裝我也是),為著自己想成為的人而努力著,看著夢想如海市蜃樓般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在進進退退中和世界不停地碰撞,每當要放棄,內心的柔軟卻又被某個人某件事某段記憶重新愛撫,然後再次碰得稜角禿平,處事圓滑,大約到最後,那片柔軟只會變得無比堅硬——然後你會驚嘆:我好像不會愛了。沒啥好驚訝的,十秒過後,你會告訴自己生活還會繼續。

這是否很眼熟?在我看來《愛樂之城》講的就是這兩類人,女主的閨蜜,極其擅長出入各類社交派對,在LA這座沒有天使的天使之城扮演感情上的路西法,虜獲富豪的心,完成暴富。但這不是討論的重點對象,「完成暴富」這件事情也只是我杜撰的結果,畢竟導演大機率也認為每個人的人生就該有選擇權,別的人不該去做太多的評論,坐在寶馬里確實會哭,但坐的是布加迪就不好說了。女主和男主的軌跡很相似,一個是試片屢屢碰壁的女演員,做著心不在焉的咖啡店兼職,幻想著自己有一天面對免費的咖啡時能說上一句:「No I will pay for it",愛好是自己創作劇本;另一個是一直在強調自己的身份和權利的潦倒男藝人,夢想是拯救被LA的嘈雜潮流逐漸埋葬的爵士樂,對待自己的夢想極度認真嚴肅。

先來解讀一下女主,其實沒啥好解讀的,碰壁中不死的小強,追夢的白痴,結局完美,PASS。

然後來解讀一下男主,這個人設很有意思。

先說第一條」強調自己的身份和權力「,不是每一個苟活的潦倒藝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在酒吧里應老闆要求演奏聖誕曲目的時候,一直在說」是的我們達成了一致「、「好的我答應你的請求」等等類似的句子,即便他是一名不起眼的樂者,他的談吐卻體現出一個知名音樂家的形象,對於「在你成功之前沒人在意你的自尊」這句聽爛了的話,我想導演給出了他的回應——如果一個藝術家對自己都沒有自信,那麼他的作品怎麼能奏出凡世間不曾有過的繁星,又怎麼能繪出人世間最溫暖的銀河?

然後說第二條「拯救」。拯救不該是這個本身具有的元素,save something,不會是這個角色的元素。在我的視角看來,拯救這個字眼,是導演的主觀指向。俗話說看潮流,就得看19世紀的巴黎,20世紀的紐約,21世紀的洛杉磯。某件事物成為潮流的瞬間,就意味著在此之前的一些東西要嘛成為經典,要嘛被碾入歷史的巨輪。在這部電影之中,爵士樂的處境就是如此,對年輕人來說它是不討巧的——未來是年輕人的,不討年輕人的巧,那就die,就這麼簡單。所以在劇中點評LA文化的時候,有句台詞就指出了LA太過於浮躁了。這是導演要引導的思想觀點,經典不能因浮華而湮滅。

再說一說「極度」。任何電影,能成為主角的,至少有一技之長,沒一技之長至少要有世界和(核)平的好品質。《愛樂之城》的男主,在影片剛開始不久就有一個關於他的特寫,他一個人在雜亂的房間裡,拿出幾近嶄新的唱片,尾隨著旋律開始演奏,忽然他停了音樂,我有點納悶,當他獨自演奏了一遍剛才的旋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練習,果不其然,在緊接著的旋律結束後,他又重複了上述動作。所以可以說他是極度認真的一個人——但極度認真的人往往又極度矛盾,他在後續為女主介紹爵士樂的時候,說爵士樂是自由的,小號、薩克斯、鋼琴都在爭奇鬥豔,每個部份都是主角,可正是這麼自由的音樂形式,他卻選擇了最死板的古典鋼琴的聯繫方式,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到底是先有的專制,還是先有的自由,才造就一世經典,這個意圖也許不是導演的本意,但我覺得這個細節確實啟發了我,所以分享給大家。

最後說一說人云亦云的愛情悲劇。這真的是一個悲劇嗎?有人說是,問原因,「臥槽他們最後沒在一起啊」、「臥槽大家都哭了啊」......也有人說不是,再問,「臥槽他們破涕而笑了啊」、「臥槽他們各自的夢想都實現了啊」......首先要說的是,沒在一起的愛情,不一定是悲劇,當分開成為一種解脫的時候,和束縛說再見就是一種幸福;其次讓人哭的不一定是難過,還可以是喜悅和感動;第三、夢想成真和事業有成並不能作為辨別是不是愛情悲劇的標準。我來說一說我的觀點,為什麼導演最後要放一段他們在一起結婚生子的劇情線,為什麼把粗魯的撞肩而過換成一見鍾情的擁吻就能得到這麼完美的結局?時代已經基本告別那個追求解決溫飽的年頭了,越多越多的年輕人把擇偶標準自嘲地、搖擺不定地定為「嫁給愛情」、「娶到愛情」,一見鍾情能演變成為婚姻到底是一場夢還是平行時空發生的事情?導演留下了這樣令人沉思的難題給觀眾,讓觀眾錯以為這是一幕後悔藥,是一幕悲劇,這不過是現實的縮影,愛情陪你走過了潦倒,到最好的你不一定是曾經的ta。沒有那麼多「要是當時我這麼做就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一見鍾情增添了生活中的五味陳雜,但不如去期待,理智的婚姻。在此之前,就請理智地珍惜身邊的一切,更加拼命地避免悲劇吧!

幸甚至哉,書以詠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