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hey

2017-02-22 05:15:22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三遍後仍然回味無窮的電影,沉澱下來,寫了一篇相對冷靜的電影觀後感。不過在之前想先說一些題外話。還記得上次在電影院三刷一部電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後會無期》,而第三次的三刷經歷在今年初獻給了《愛樂之城》。我對這部電影有多喜歡呢?洋洋灑灑、廢話囉嗦的五千字觀感應該就是最好的證明了,或許這篇沒有重點的流水文甚至稱不上影評,只是一個觀影者對電影細節的小小復盤吧。
       第一遍看的是Imax2D版,觀眾幾乎都是專程奔著電影而去的,一半以上是單人前來,黑暗中可以感受到放映廳內所有人專注的氣場,寂靜無聲。第二遍、第三遍看的是普通版,確實過程中有不少觀眾選擇提前離場,大概覺得劇情進展太過拖沓,無法刺激感官需求。
       很多觀眾覺得電影俗套,情節單薄,其實我倒很喜歡這種簡簡單單的,只屬於兩個人的愛情電影,可以讓我既不用為費勁的情節感到燒腦,也不用備受聲光雷電的3D煎熬,只是專注去感受螢幕上的美好,就像90年代的好萊塢愛情片《西雅圖夜未眠》、《電子情書》、《哈利遇上莎莉》這樣,沒有紛繁撲朔的情節,但卻令人難忘。也許就連好萊塢自己都開始嫌棄這種歡喜冤家的套路,幾乎同類題材再無人問津,而導演卻用歌舞劇的方式重新演繹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洛杉磯愛情故事。
以下,就是我的觀後感啦。

      To Dear Mia And Seb

      《愛樂之城》用冬-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來劃分電影的不同篇章,既呼應了歌舞片的屬性—不同樂章的合奏,又暗合著主角的感情變化,一段始於冬天的感情,經歷了春的盎然、夏的甜蜜、秋的變奏後,在冬天歸於寂靜,孤伶伶中來,又孤獨地離去。但雙方在彼此交匯時,曾經在夜空劃下最美的痕跡。

      【冬 —— 夢的起點】

       It's another hot and sunny Southern California day.
       這是全片的開場語,而與字幕「冬季」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艷陽高照的加州公路,鱗次櫛比密密麻麻的汽車,以及身著彩色短袖T恤熱力四射的年輕人。開場歌舞秀交代了整個故事發生的背景:一個群星璀璨充滿吸引力的金色電影之都——洛杉磯,一群為叩響成功之門而無知無畏、勇往直前的青年。影片開頭,主角Seb和Mia的現實境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是背井離鄉,來到LA追尋遙不可及的夢,兩個年輕人都屢屢碰壁、食不果腹但又不甘妥協。

       在這個階段,Seb對爵士的執著,相比於Mia對表演的喜愛,是更加純粹和自我的,因Mia的夢想摻雜了很多年輕的她尚未意識和了悟到的虛榮成份。Mia固然也鍾情於表演,但這份鍾情更多源於對聚光燈下光鮮亮麗生活的嚮往,她在片場的咖啡店打工,時時欽慕於明星們出入咖啡廳時的優雅從容嫵媚,更渴望自己能躋身其中、一夜成名。也因為這份略顯膚淺的夢想,她的所有試鏡表演都是不走心的,只是機械性地記住試鏡台詞是「lunacy」還是「insanity」,或是乾巴巴地模仿電視上同類角色的固定口氣動作,但卻始終難以將自身理解融入角色中,這些像人偶一樣呆板做作的表演方式選角導演每天都要重複看上成百上千次,要想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幾乎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艱難。(仔細想想,這時的Mia和影片尾聲試鏡時那個解放天性、用生命自白的Mia是否判若兩人?) 。Mia只是洛杉磯成千上萬懷揣戲劇夢的無名青年中最普通的代表而已,她是背景牆中的一員,她被壓抑的真我在好萊塢巨大的工業體系下顯得微不足道,好像永遠也不會有發光發亮的一天。

       而反觀Seb對爵士的執著,用他姐姐的話來形容最為準確,「It's like a girl broke up with you and you're stalking her」有點像一個略帶神經質的跟蹤狂。因他過份沉迷自我,不關注外部世界,不管在哪個場合下,人群中的他總是顯得無比突兀、侷促、尷尬、無處安放。Seb漠視他人的感受,也漠視既定的規則,在影片很多方面都表現的非常明顯,例如在公路上橫衝直撞地橫行,例如在夜深入靜的小區肆無忌憚地按喇叭,例如不遵守契約在打工時彈奏即興樂曲,又例如和姐姐對話時毫不客氣的粗暴語氣。這樣的Seb,空有滿腔的爵士熱情,卻因堅硬的鋒芒而始終無法與世界友好溝通。他鄙視穩定工作、鄙視流行音樂、鄙視大眾品味,但卻又不得不屈服於現實的雇用關係,龜縮在自己的小小一角度日如年。

       簡單地說,在這個階段,Seb的夢是爵士夢,Mia的夢,是明星夢,Mia在乎世人的看法,Seb不在乎,但相同的是,倆人對現實的冰冷都無能為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境遇相同、心境不同的兩人在小酒館這個略帶曖昧的氛圍里二次相遇了。Mia第一時間就被這個孤獨的、帶著藝術氣質的青年吸引,他彈琴的側影略顯潦倒但卻專注得讓人心疼。當Seb即興演奏完緩緩站起時,所有顧客都匪夷所思地打量著他,而Mia竟然投來欽慕、欣賞、鼓勵的眼神,那對他來說是一整晚里來自冰冷世界的唯一溫暖。但隨後餐廳老闆當眾羞辱並辭退了他,自尊心極強的Seb一瞬間懷疑,Mia投來的目光和脫口而出的「I just heard your play…」也許僅僅是出於同情而已,他粗魯地撞開了Mia, 因為驕傲的他不需要來自外界的任何施捨和同情。

       而Mia對Seb最初的感情,除了愛慕和欣賞之外,更帶著一份對這個不折不扣怪人的好奇,一種內心原始的力量在Mia的內心被喚起,冬天結束了。

      【春 —— 一隻圓舞曲】

       春的樂章甜蜜滿分,這對典型的好萊塢式歡喜冤家,從相遇到相愛經歷了一系列巧合、誤會、口是心非、相互試探、打破心房的過程,套路雖是老的(也是電影本身最被詬病的一點),但導演對於畫面細節的處理、克制的拍攝方式、唯美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音樂進入依然讓這段感情的遞進顯得可看性十足。

       在好萊塢片場散步時,雙方互相袒露了自己的理想與境遇,親密逐漸升溫。Mia對表演最初的熱愛起源於童年時代姑媽的薰陶,她曾偷偷創作劇本,但最終因困難重重而選擇放棄。Seb卻鼓勵她不必在乎世人看法,堅持本心堅持創作,就一定可以make history,Mia震驚於Seb對她爆棚的信心,似乎他總是將事情想的無比簡單通透。Mia的猶豫一方面源於她有著比Seb更入世的現實考量,另一方面,個性謹慎、缺乏自信的她更嚮往的並不是創作自由,而是來自外界的欣賞承認,儘管這是對自己本心的綁架。在這段感情的前半程中,毫無疑問地,Seb是Mia的夢想領路人。

       Seb隨後也分享了自己對於爵士樂的看法,這是全片很精彩的一段對話。爵士的真正魅力在於觀看現場演奏,而非聆聽一塵不變、毫無生氣的錄音棚音樂。每一位樂手都在台上進行著節奏的即興創作,而不同樂器組合在一起,既相互衝突,又相互妥協,在共同對話中實現一次完整的表演,因此每一次演出都是全新的獨一無二的存在。在Seb的理解中,爵士樂是一門語言,而不是背景音樂,它是自由的、不拘泥於形式的,是屬於靈魂的,這也正符合Seb自由不羈、不被束縛的天性。Seb渴望開一家真正的爵士樂酒吧,只演奏最純粹的現場爵士,越說越興奮的他瞳孔里閃著光芒,這份原始的熱情和自信感染了Mia,也重新點起Mia心中有關創作的已經奄奄一息的火苗。

       在春的篇章里,不能不提的當屬兩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雙人舞。扮演者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並非專業舞蹈演員出身,也沒有高超卓絕的技巧可以拿來炫耀展示,山頂起舞時Gosling的好幾個動作甚至略顯僵硬笨拙,但兩人勝在琴瑟和諧,動態靜態絕對合拍。在良辰美景襯托下每一秒都顯得動人無比,美不勝收,每一幀在眼球截下都是一幅畫,捨不得流逝。

       兩人看電影時甜蜜扣起手指,又來到電影拍攝地——格里菲斯天文臺繼續約會,而電影名稱《Rebel Without a Cause》(無因的反叛)似乎也在暗示他們對夢想、對生命的決心:反叛世俗、回歸內心。在天文臺內,Seb將Mia輕輕托起升空又再次翩翩起舞時,明知是幻想場景的我,也還是在螢幕的漫天繁星下情不自禁沉醉其中。接近十分鐘的約會片段從頭至尾竟沒有一句台詞,也沒有一句歌詞,而所有的濃情蜜意完全依靠畫面、音樂來傳情達意、徐徐展現,其間很多鏡頭的質感彷彿穿越回六十年代,光影移動間真實中又透著一絲虛幻。其實和一般的好萊塢愛情片相比,整部電影的台詞加在一起都是很少的,顯然導演更偏愛用畫面來講故事。

       春天的篇章,是一隻圓舞曲,也是夢的啟航。

      【夏 —— 留不住的快板】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從夏季開始,電影的節奏逐漸加快。當愛情退下最華麗的衣衫後,現實逐漸變得沉重起來,倆人的事業道路也開始隱約顯現出分歧的苗頭。

       在Seb的影響下,Mia決定潛心創作屬於自己的舞台劇本。在這部獨角戲裡,自編、自導、自演都只有一個人,而唯一的資金支持就是手頭可憐的存款而已,即使座無虛席也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為全力以赴,她果斷地辭去咖啡店的工作,在每個白天都與手稿為伴、與孤獨為伴,與心中的忐忑、不確定為伴。她獨自寫作獨角戲劇本,獨自和劇院老闆交涉,獨自安排關於排練和演出的一應事務,沒有求助於任何人,這裡要將最棒的讚美和掌聲送給這個女孩。其實看到這裡時,已經預感到這個了不起的姑娘一定會在未來大放異彩了。她曾經在明星如雲的片場裡、在毫無意義的試鏡中數次迷失自己,並懷疑堅持的意義,但她最終開始嘗試找回自己。而她找回的,不只是對戲劇毫無保留的初心,更是身體內蘊含的無限能量。

       特別喜歡Mia在出租屋客廳手寫劇本的那一段畫面,圓圓的鏡頭中央,是一支鋼筆尖在泛黃的信紙上寫下潦草的字跡,配上她略帶沙啞的朗讀聲,像極了想像中兩個世紀前奧斯汀在書桌前冥思創作的光景。

       而Seb呢?迫於生計的壓力(漏水的天花板像光暈一樣暈開),也希望為倆人創造更為踏實穩定的生活環境,他接受了一份流行樂隊的巡迴演出合同。歷經一系列通告、排練和商業包裝後,樂隊最終登上了美輪美奐的舞台。聚光燈下萬人仰望的Seb純熟而毫不羞澀地展示自己的造型與颱風,再回想到游泳池邊那一幕:把自己定位為嚴肅藝術家的他為I ran伴奏時,舞台動作僵硬而滑稽,彷彿已經判若兩人。Mia站在台下時,覺得台上的男友無比陌生。

       劇情行進到這裡時開始反轉,有些諷刺的是:Seb一步步實現了Mia一直以來憧憬的明星夢——成為一個被看見、被喜歡的人;而Mia卻在循序漸進地完成著Seb想實現卻從未真正付諸行動的夢想——頭皮血流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是男友慧眼識珠的鼓勵與期待讓Mia相信,自己身上蘊含著無限可能與光芒,也是他對爵士樂純粹而不摻雜任何功利性的愛,讓Mia決心擺脫現狀、活出自我,不再嚮往成為好萊塢龐大體系下一枚沒有話語權的小小螺絲釘。可最後的結果卻是,當她掙脫一切向他看齊時,Seb卻走進了那個泯滅本心、程序化的娛樂產業之中,變成一個偶像、一個符號,唱著不痛不癢的歌曲,並且似乎享受其中。

       其實從加入樂隊的初衷上看,Seb的出發點很好,即便只是為了實現開酒吧的夢想也至少需要原始資金的積累。而造成倆人越來越大隔閡與偏差的真正原因在於截然不同的個性與處事態度。Seb是一個性格被動、缺乏行動力、不願改變現狀的人,無論在感情上還是事業上他的懦弱都體現的很明顯,即便是擁有閃耀的夢想與桀驁不羈的態度也無法掩蓋這個缺點。惰性是成功的天敵,他喜歡描繪藍圖,卻不善於迎難而上,去一一解決夢想和現實的衝突。

       這裡樂隊主唱Keith與Seb間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對話,以很客觀的角度評述了他的性格。Keith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像Seb一樣始終懷抱90年代的音樂品味立足於當下,拯救爵士將永遠是紙上談兵,爵士樂是關於未來的,需要的是革命者,而不是一個只會哀嘆世風日下、光輝不復的守舊分子。換句話說,對於夢想,行動才是最重要的。而相比於Seb的被動與懦弱,Mia有著驚人的行動力,一旦確定方向後,她會義無反顧地投入進去,去承受其中的酸甜苦辣。

       因相似的境遇而惺惺相惜的兩個人,最終因無法共同成長,而將漸行漸遠。
       舞台上《Start A Fire》的旋律還未停止,鏡頭便被無情的切斷了,結束的猝不及防,而又鏗鏘有力。

      【秋 —— 愛的變奏】

       衝突最終不可挽回地爆發了。而衝突的開始,始於一頓原應浪漫的燭光晚餐。
       事業步上正軌的Seb開始逐步適應這種被別人操控安排的節奏,攢錢開酒吧的初衷也快要灰飛煙滅,這讓Mia感到一絲後怕。何時到何地巡演,參加什麼通告,一切只要按照既定的合約履行,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操心,不需要有什麼額外的「新想法」,他只需按部就班地配合,就像別的成員一樣本分地做好該做的,就會拿到屬於自己的不菲酬勞。和依靠夢想來充飢的不堪過往相比,隨波逐流、做一個提線木偶好像…也沒什麼不好。面對Mia的犀利質問,Seb自欺欺人、閃爍其詞,「沒有人願意光顧一個愚蠢的爵士酒吧……至少現在大家都喜歡我…..也許到了該長大的時候了……也許你只是喜歡潦倒的我,來滿足你良好的自我感覺」。也許《Start A Fire》的歌詞前四句最能體現他混混雜著悵惘、茫然、麻痹與虛無的心境。

        I don't know why I keep moving my body.
        I don't know if this is wrong or if it's right.
        I don't know if there's a beat, or something's taking over me
        and I just know I feel so good tonight.

       衝突在Seb沒能趕上Mia的舞台劇演出時達到了高潮,很難說,這最不可原諒的遲到有幾分是客觀成份,幾分是主觀因素,總之,一切都結束了,對Mia來說,演出以票房慘敗而告終,而感情也走到崩潰的邊緣。而不幸中的萬幸,又也許是偶然中的必然,她竟因黯然落幕的獨角戲演出被導演賞識,得到了險些錯過的珍貴的試鏡機會,這次試鏡就像為她量身定做一般,不再是傻乎乎地背台詞,而是用即興表演方式展現自己。

       在電影前半部份,Mia色彩鮮艷的連衣裙每每奪人眼球、炫目無比,但也許卸下一切包袱後,那個穿著普普通通的淺藍色毛衣站在面試官面前的她,才是面對表演時最真實、最坦誠的樣子。還記得開篇那個表演稚嫩而不走心的她嗎,Mia成熟了,成長了,也蛻變了,這次的表演,簡簡單單,乾乾淨淨,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或修飾,只有清亮堅定的眼神,雖然帶著瑕疵的演繹依然顯得稚嫩,但卻唱到人心裡去。

       Mia試鏡結束後,在公園認真的問Seb, 「Where are we?「顯然是在質問他們的關係要何去何從,而Seb故作糊塗的回答:在公園。我不相信他真的聽不懂,只是在習慣性逃避,就像燭光晚餐時他閃爍的回答一樣。他在愛情里更像個孩子,不願意成為作出決定的一方,因為不敢承擔決定的後果,也許他是在等待Mia說出那個雙方一直沒說出的分手;也許他是在等待Mia試圖修復關係、重新復合的決定,但總之,他沒有勇氣先行一步。聰明的Mia怎麼會聽不出他語氣裡的懦弱、迴避呢,她只是淡淡一笑地說,「I'm always gonna love you」,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是句首那個未說出的【Thank you. We are apart, but…】 I'm always gonna love you。這句話也為倆人的關係徹底畫上了休止符。

       再回想Mia在燭光晚餐時對「背叛夢想」的男友一連串的質問,理智、犀利但卻十分動人,只有最親密的人才會願意說最真實嚴格的話語啊。因為她喜歡並珍惜那個曾經的他,身上散發著咄咄逼人又不自量力的鋒芒,即便埋沒在燈光晦暗的小酒館中,她也能看到他身上洋溢的光彩。其實這段感情最美好的地方在於,相識之初,Seb是Mia的夢想領航人,而分手之後,Mia則更像一個隱形的牽引人,無形中鞭策他堅守夢想、不選擇妥協,是他們互相的吸引、欣賞與影響才成就了彼此。儘管在分手之後,影片飛速掠過了五年時光,沒有直接表現出彼此留下的痕跡,但我相信,無形的牽引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直帶領著他們分別走過一個個高峰和低谷,無法抹去。
       「I do like jazz now because of you!」

      【冬 —— 夢的原點】

       尾聲,一切都歸寂於冬天,愛情雖離開,但卻保存了最美好的樣子。再次相見時,拼貼畫般精彩紛呈的七分半鐘epilogue,音樂、舞蹈、剪影、幻像、投影,唯獨沒有對白,只有一幅幅【如果那時…也許會怎樣】的想像。但我內心並不會感到失落。

       互有伴侶,但仍彼此相愛,也是愛情很浪漫的模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