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nu

2017-02-23 00:49:03

浪漫的現實主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故事發生在五十年代的美國。威爾頓預科學院的學生一律穿著規整的校服,莊嚴而又鄭重地施行著宗教的儀式。凝重的氣氛似乎與美國向來自由民主的環境有所不符,不免讓人懷疑背景應該是在更為古老傳統的國家。長期被規矩禁錮的我們,總是渴望呼吸西方自由的空氣,如同信仰一個流傳已久的美麗傳說。但彼此共享著人類的身份,在許多問題上我們並不是唯一的特例,西方也不是十分的典範,一群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老師,一個個不苟言笑、專制蠻橫的家長,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Keating老師的到來,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了上百年的死水潭,一瞬間向四面八方暈開了水紋。男生們撕去了書本上的詩歌導論,一個一個站上了講台,口中念著詩歌腳下踢著足球,夜深時潛入古老的洞穴成立了「古詩人社」(Dead Poets Society)。在「captain」的指引和啟發下,他們一遍又一遍默念著「CARPE DIEM」(Seize the day),他們的歡笑像是得到了准許,天性得到了解放,解開了被緊緊鎖住的夢想。拘謹聽話的Todd吟誦出了心底壓抑著的聲音;膽小靦腆的Knox鼓起勇氣向喜歡的女孩表白;一向服從父親管束的Neil通過了戲劇的面試,終於可以圓了自己的演員夢……一切都以浪漫輕快的方式遂著人意進行著。在Neil投入地在舞台上對白、表演,忽然在人群角落看到了父親的身影,他既緊張又興奮,最終以完美的演出謝幕。我以為父親會在掌聲的襯托下舒展僵如石刻的面容,露出久違的笑容,成全孩子純潔而又執著的夢想。後來才知道,那真的只是」我以為「。
父親把Neil帶回家,母親坐在一旁,臉上是無法抗爭的無奈。退學、到軍事學校報導,「你要讀哈佛,你要當醫生」,語氣沒有絲毫情感,容不得一分妥協。「可是我演的很好啊」Neil的笑容,苦澀地爭取,眼神卻像演出時那樣,充滿著渴望和期待,像是面對著一片即將怒放的花田。「你有我從未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父親試圖把無法挽回的青春寄託在孩子身上,綁架他實現自己無法企及的夢想。「但你從來都沒有想過我的感受!」Neil激動地站起身來,他的臉龐顫抖著,夢想、熱愛點燃了他心中抗爭的慾望。「什麼感受?」像是在嘲笑孩子的無知,標榜自己的英明。Neil看著他絲毫不為所動的眼神,看著身後默默拭去淚水的母親,好似看穿了抗爭的後果即是虛無。心中的火苗熄滅了,那一刻他的眼神黯淡無光,「Nothing」,這便是絕望。那天夜裡,他脫去了上衣,打開窗戶面對著飛揚的雪花。而後拿來了父親抽屜裡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從地上抱起孩子,卻終究叫不醒他。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不許擁有自我意識的木偶,他不明白,一個感受到夢想召喚的人,曾短暫體會如願的快樂,在被無情地堵上了所有出口時,如同被抽去筋骨,失去支柱。
從那一刻開始,我被影片的現實之處擊中。而後,被壓抑人性的傳統蒙蔽雙眼的出賣者得逞地揚起嘴角,Todd在家庭和學校的逼迫下籤下辭退Keating的聲明,英文課由校董接手妄圖恢復「混亂」前的秩序……之前的我,因為拉丁文老師重複枯燥地念著單詞而發笑,才發現那並不是偶然的老師沉悶無聊的個案,而是一整條規範化、傳統化的教育流水線上的一個片段,背後有著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維持,以及社會傳統的尊重與推崇。Neil的死,給《死亡詩社》增加了一份滴著鮮血的深沉,也帶給我內心深深的波瀾。
如果影片就此終結,必定會像《超脫》那樣令人陷入悲愴。而歡笑過後的淚水,希望過後的失望,必定會比沒有過希望更加讓人絕望。但電影並沒有將人無情地甩入深淵,在Keating離開教室時,男孩們一個一個地站上課桌。「Captain ,my captain.」必定比」Be stay.」更有力量。《那些年》裡學生集體站起來反抗學校的無據指控,雖然被罰站走廊,但當單個人的請願凝成全體的共識時,即使不能即刻產生作用,也警醒了舊制度的守墓人,預示了深刻變革的到來。投向死水潭的石子激起的波瀾看似消失殆盡,一切生機恢復死氣,可是在無法看見的深處,暗流正在湧動,時刻預備著打破相安無事的平靜。
教育變革從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揭竿而起的速度,打碎陳舊制度的鐵鎖,融化頑固人心的堅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永不言棄的堅持。力量,正在積聚。
和看完《超脫》以後的癱軟無力相比,《死亡詩社》以死亡的名義卻給了我希望。
痛苦,留給他們去自省;
美好,留給我們去相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