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

爱乐之城/爵士情缘/啦啦之地

8 / 690,804人    128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艾瑪史東 Amiee Conn Terry Walters Thom She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絕對零度

2017-02-25 21:29:32

愛樂之城,完美的句號。


影片結束,放映廳燈光亮起,坐在座位上久久無法起身。 倘若二十年後,開著車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廣播裡流出一首熟悉的歌曲,已經被湮滅的回憶便會瞬間如山洪般爆發,情緒瞬間湧了上來,使人又想起了二十年前的晚上。 La La Land是上大學一來看的最能打動自己內心的一部片子。很多專業人士已經從歌舞角度來評判了該電影的表現形式。(Chazelle獨特的歌舞片風格、對好萊塢歌舞劇黃金時代的緬懷與致敬,那觸動人們心弦的原聲帶等)不過鑒於當今能歌善舞的專業演員已經不多了,即使是歌舞劇,單單是從專業歌曲和舞蹈方面評判也未免太過份了點。真正打動人心的看點,運用歌舞結合表達的對愛情和夢想的情懷似乎會好一些。 看完後內心挺複雜的,畢竟剛剛經過失戀的洗禮,歷經失魂落魄般的生活。看了這部電影,更是覺得甜蜜中透露悲傷,悲傷中又透露著甜蜜。 片名《La La Land》妙極。這個詞是英語裡的一個常用語。韋氏詞典define "La La Land" as the following: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種極樂的、在夢境中一般的、脫離殘酷現實的精神狀態。在我看來這個看似可愛無心的詞,極準確、簡練地形容了影片裡的故事,同時也總結了該片想要向觀眾傳達的一個訊息。另外,La La Land也是影片故事所在地LA洛杉磯的別名。洛杉磯,the city of stars, 無數年輕人來好萊塢尋夢、無數人的夢想在這裡破滅,然而永遠有人在尋夢,有人年輕著,這個城市的星光永遠不會昏暗,似乎永遠都那麼美好。(資料來自豆瓣) 之所以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它美的透徹,美的無藥可救,也為我的初戀畫上完美的句號。年輕時候不如意的追夢故事不知道被多少電影講了多少遍,然而31歲的導演Chazalle仍不厭其煩地向我們講述這個故事,他本身追夢的執著就讓我感動,比起他的前作——爆裂鼓手,歌舞的寧靜清澈似乎比孤注一擲的憤怒更加透明,更加瑰麗,更加乾淨,如夢似幻。夢想與現實,現實與夢想。這對矛盾,不止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 夢幻般的城市裡,繁星點點,燈光點綴,紫藍色霞霽下,美好的lovely night,黃昏下看不到盡頭的碼頭,閃耀著波光粼粼的銀河。於是開心的跳呀,唱呀,音樂沒有盡頭,永不停息。這時候,彷彿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甜蜜的。現實生活中存在這種美好嗎?相信我們都知道答案。但是,我相信看電影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去回答這個問題,甚至不願意去提起這個問題,這恰恰是電影的巧妙之處。 USA Today(今日美國,美國發行量第二大的國民報紙)評價這部電影用了一句話,我覺得很貼切 - "Cynicism's not welcome in 'La La Land' "/ 現實的冷言冷語、憤世嫉俗在La La Land里是不被歡迎的。它美好得如一個童話,雖然沒有最後男女主人公Happily ever after的結局,它仍然是一個童話。它對一切的懷疑、顧慮都是免疫的。即使我們知道它是虛幻的,也不忍心戳破。(資料來自豆瓣) 人們更願意相信,在追夢路上的瘋狂,都是美好的。 當塞巴斯汀唱著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星光璀璨的城市啊,你只為我閃耀嗎?) 當米婭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 (為了那些勇於做夢的人們)。當Sebastian對試鏡完的Mia說"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 (你必須全力以赴) 當影片最後台上台下的兩人對望,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那個人,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一起追夢。明明是對數學和機械有著天生敏感的我,卻偏偏去接觸經理和管理,啃著無聊的書籍,只為了自己初衷,為了自己最開始的那份夢。明明是對人情世故很在行的她,卻偏偏覺得自己對金融有著敏感,想和數學打交道,一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我也懂得了,每一個人的夢都是珍貴的,人,總該為夢瘋狂一把。 有人問我:喂,你去創業失敗了吃不上飯怎麼辦? 什麼怎麼辦,我還沒想好,那就先餓著吧! 時常在李村維客廣場和市南五四廣場看到背著吉他週遊各地的音樂人,他們才是放蕩不羈的追夢人,聽每一個人的曲風都不一樣,每一個音符都譜寫了他們並不一帆風順的人生。有人認為他們可憐,其實他們未必是難過的。人們有什麼資格「同情」他們,誰能說他們選擇的生活就一定是不快樂的,這是人家選擇的生活、職業。這個想法也許有些Too young too naive。但是,我們總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Here's to the fools that dream.追夢的路是很難走的。真正實現夢想的人們少而又少。但誰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說這些堅持做夢的人們是傻瓜呢?在夢想面前,任何的同情和憐憫都將自慚形愧。 小時候,夢有好多,當一個飛行員,做一個科學家,等等。慢漫長大了,夢都去哪了?似乎是生活把夢想給磨滅了,豈不知是我們沒有用心去面對生活了。我們的夢在哪裡?我們什麼時候把他們弄丟了?我們怎麼去把他們找回來?我們能用他們做些什麼?我們現在又在做些什麼?生活在陰溝裡的我們,不要記得仰望星空。我們都有過夢想,只不過一些人放棄了,而一些人堅持下去了。你們說追夢的人可憐可笑嗎?他們才是最快樂最幸運的。就像電影裡的主人公,他們最快樂的時候是追夢的時候,而不是多少年之後。 影片中,伴隨著理想線的還有感情線。電影以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對故事進行了描述。春天是萬物復舒時候,兩人相遇,燃起火花,美好的開始。冬天,兩人在俱樂部相遇,但是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兩個季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人公被迫在理智和情感中做出選擇。 這種題材的電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計其數,比如《戀戀筆記本》,《曾經》,連同同導演14年前的《爆裂鼓手》。但是這部影片並沒有被湮沒,並且取得了上映四天票房破億的記錄。 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好多經典劇的影子,這不單單是一部愛情歌舞劇。它包含了大量的對美國經典電影的致敬與緬懷。這都需要對歌舞劇電影深入的了解以及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小彩蛋。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榮獲那麼多獎項是有道理的。 影片的結尾,有人覺得惋惜不甘,有人覺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也許電影開頭的開頭曲里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Still i did what i had to do,'Cuz i just knew.」(「但我仍然選擇了離開,我知道這才是我應該做的」),「Could be brave or just insane?We'll have to see.」(「是勇敢還是瘋狂,只有過後才知道」) 感情沒有對錯,可是生活有對錯。當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我就有點不理解女主角了,不切實際,胡思亂想,男主角事業剛有起步,她就給澆上冷水,一個人怎麼能這麼沒有腦子,真是讓人詫異。其實後來想想,女主角當時也挺痛快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但是,事實上現代女性一直也是為生活而奔波,創立自己的事業,很多女性都想你只給我愛情就夠了,麵包牛奶我自己買。可是當男主角事業有起色的時候,女主角事業卻落去低谷,這時候的女主角是很值得同情的。電影給這個故事包了一個華麗的殼子叫做夢想,可是在這華麗的外殼下,是現實與童話的差距。大家都有夢想的時候,大家一起追,很開心很快了,但是一旦有人領先一步,如果另一個人不成熟,愛情的天平就會傾斜,很容易翻掉。理想把兩個人綁在一起,如果夢想斷了,那麼兩個人也就散了。 當男主角開始試著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只是為了兩人未來時,女主角卻心沉到底,我不知道這到底幾個意思,沒想明白。咱們不都是一起追夢的,摔倒了一萬次也要爬起來往前的人嗎?你怎麼爬起來,換個路線,出國去了? 就像那句話說的,說好的一起白頭,你卻偷偷焗了油。焗了油就罷了,你還挺得意,兩年後你還知道自己是誰嗎? 誰有錯?誰也沒錯。男人和女人是兩個物種,所以才需要磨合、需要理解、需要不斷地交流、認真地溝通。 電影裡男女主就沒有溝通,男的想:你媽話裡話外嫌我不賺錢,我現在賺錢了,你怎麼還不高興?女的想:我不希望你用這種方式賺錢,過得苦一點兒無所謂,我怕你迷失。 其實就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兩個人都沒有說清,於是杯具了。 電影把男性的生存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是他真的多麼在乎事業,而是他沒辦法。雖然我們伸張了很長時間的女權,但真正要實現男女平等,估計還得上百年。在那之前,男的就只能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是房梁,是主心骨。女的不工作,靠男的養活,大家會說這個女的「命真好」,可你要試試一個大老爺們兒天天不上班不賺錢,靠女的養活,大家會說什麼?大家會說這男的真沒出息。(資料來自豆瓣) 這部電影沒有童話般的美好,詮釋了愛情不是童話,不是過家家,稍有不慎,便錯過一生,過錯一生,所以愛,也要時刻小心。 生命無常,感情更無常,理解萬歲。沒有合適不合適,只有理解不理解,鞋子裡有石頭咯腳,總不能一生氣就把鞋子扔了吧。把鞋子脫下來,把石頭磕出來,再穿上不就舒服多了。 夢想和感情是生命中最偉大的兩件事情,看完電影,心中默默念著,夢想萬歲!感情萬歲!起立鼓掌!退場!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