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02:21:0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印]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入殮師》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打死我也不會去看日本電影的。對於日本電影還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約上看的《命》,那也是一個讓我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日本電影。其實和我一樣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確實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網上根本找不到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幾天,才在電驢和BT上出現DVDrip格式的下載,隨之我家附近的小店裡也能買到該片D5的碟片了。
人們對死亡一直是諱莫極深的,尤其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一直是很消極的,當然像入殮師這樣一個為死人服務的職業也一直是被人們所唾棄的。我想起一個初中同學,曾經他就是在火葬場工作的,當時很多同學家長都以他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觸影片之前,我先接觸到了這片子的原聲CD,剛開始我不得不藉著片子的原聲在腦子裡構思情節,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當影片畫面和配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現久石讓的配樂是那麼的好!這也就是吸引我看這片子的另一個誘因,不得不承認久石讓作為現在少見的New-Age配樂大師,配得電影音樂毫不遜色於歐美大牌配樂大師,甚至可以說久石讓的配樂讓《入殮師》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我將以久石讓的配樂作為主線,以音樂作為切入點,淺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在電影《入殮師》中的配樂藝術。
簡單質樸的情節,旋律如歌的音樂構成了電影《入殮師》的整體基調,因此久石讓對於電影中配樂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師,因此久石讓就以大提琴作為主奏樂器,並通過簡單的絃樂五重奏的方式演繹了電影《入殮師》中的主題段落。
久石讓的配樂和歐美的一些配樂大師是不同的,歐美的配樂大師一般比較偏愛音畫同步似的「對位」關係,他們追求的是音樂「似有似無」,將音樂置於「背景」上的位置,著力讓音樂來渲染環境,音樂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讓的配樂是不同的,他配的音樂多數是與畫面平行關係的,看不出明顯的音畫同步的感覺,但事實上此時的音樂卻在著力刻畫著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電影看上去節奏緩慢,但是卻很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音樂成為了片子裡的另一個主角!將音樂參與敘事,這是久石讓配樂的高明之處,從《菊次郎的夏天》再到為奧斯卡獲獎的動畫長片《千與千尋》所作的配樂,無不滲透著這樣的思想。而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很多歐美的「另類」配樂大師,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們的配樂就很少音畫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樂參與敘事,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感染觀眾的聽覺,用聽覺喚醒觀眾內心的共鳴。
《入殮師》中有一個讓大家記憶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參與入殮儀式以後,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親,想到了拋棄家庭和情婦私奔的父親……此時,隨著小林的獨白,鏡頭以第一視角垂直掃過了母親的遺像和一些家什,並最終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隨後我們聽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著本木雅弘親自演奏的入殮師的主題,此時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以一個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現在聯想到了小林小時候,與此同時配樂在大提琴乾澀的音響上,加入了鋼琴和其他絃樂,凸顯了溫暖的愛的氣息。這段配樂在影片原聲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後的情節中,我們從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這支曲子是父親最愛聽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導演將這支曲子作為影片的主題是很明智的,雖然我們聽到小林獨白中對父親拋棄家庭與情婦私奔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音樂卻在溫暖的旋律基調上演化著,這是否也就為片子最後小林原諒父親埋下伏筆了呢?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現則是在影片的最後,在原聲CD裡的名字改為了《Memory》(關於此段配樂,後面詳說)。
影片的配樂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主題,在原聲配樂里出現兩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參與的前幾次入殮儀式都有這首配樂的加入。配樂兩次出現,第一次出現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殮師為一個年輕母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中,當失去愛人的大男人突然撲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聲痛哭的那一瞬間這首配樂達到高潮。配樂以大提琴和其他絃樂組成的五重奏組開始配樂的主題,淒婉而哀傷,深入細緻的描繪著死者家屬觀看小林做入殮儀式時的複雜心境,讓觀眾感同身受,配樂裡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從小二度上的主題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緩的配樂描繪著那個大男人最終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師傅的入殮師所感染,並失聲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種五味雜陳。音樂此時早已概括化了!這段配樂第二次出現則是小林為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中出現,主奏樂器從大提琴變為了單簧管。鋼琴上的一個富於試探性的動機引入了小林給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時的心理感受,隨後絃樂和單簧管進入,豎琴華麗的撥奏似乎描繪了澡堂老闆娘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這次出現少了幾分悲涼,卻多了幾分憧憬和希望,音樂終結在小林的妻子終於原諒丈夫時的那淺淺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個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配樂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田壟拉琴」那場戲中。這個配樂段落其實是從聖誕夜小林在NK公司吃雞腿拉琴開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諾和聖桑的《聖母頌》隨著畫面的調轉,我們看到了大量剪輯的小林為死者做入殮儀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樂也從《聖母頌》自然而流暢的變為了入殮師的主題,這段配樂在原聲CD裡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這裡其實導演也通過音樂傳達出了隨著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漸減在內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諦。這段配樂是完整而一氣呵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段配樂非常好,配樂開始於一部偉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說入殮師的主題從某種意義上暗合了《聖母頌》的某些音樂元素,久石讓簡單而順暢的處理這段配樂,不是生硬的將兩個主題拼接在一起,當聖母頌的音樂和入殮師的主題平滑的過渡到一起的時候,音樂由C大調流暢的過渡為了G大調的入殮師的主題,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此時絃樂適時的加入。由絃樂齊奏開始的入殮師的主題透著一股生命的氣息,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美麗的白天鵝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綠。雖然片子描繪的是入殮的情節,可是卻沒有了一點悲傷的氣氛,此時影片的敘事完全由音樂做主。當這段配樂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時,我們看到了小林賣力的工作,不得不一邊開車一邊吃壽司,這段配樂最終結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現在家門口發現妻子已經回來的時候……